“三聚焦”全面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社区工作者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直接执行者、基层治理服务的专业提供者、基层矛盾纠纷的有效化解者,选优配强综合素质优良的社区工作者是畅通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最后一米”、影响城市基层治理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 在员额管理方面,聚焦选用关口,坚持优中选优。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和“每万名城镇常住人口配备不少于18名社区工作者”要求,由市级社会工作部和民政部门联合公开招聘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到社区工作,社区工作者实施双备案制,并按照“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方式与乡镇(街道)签订聘用合同,由乡镇(街道)统一管理、社区统筹使用。严格选用标准,按照总量监管、控超补缺、动态调整的原则,综合考虑社区规模、人口数量、服务功能、岗位空缺等因素,及时补充新鲜血液,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和专业“含金量”,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管理规范、敬业奉献、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更好服务群众、造福群众,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薪资遇方面,聚焦职业发展,畅通发展渠道。建立健全3岗18级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综合学历、工作年限、持证情况等确定社区工作者薪酬待遇。按照当前人员构成,区分民选社区“两委”、下派机关干部、公开招录社区工作者、公益性岗位、临聘人员等情形,出台相应管理条例及考核办法,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用好激励措施、规范退出机制,建立健全梯次发展、等级明晰、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职业发展路径。同时,对取得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评审的人员给予一次性奖励,并将所需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级别薪酬+绩效薪酬+职业资格津贴”的薪酬体系,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对取得国家承认的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高级社会工作师发放职业资格津贴,有效保障社区工作者薪酬待遇。坚持“梯队培养、递进使用”原则,建立“社区工作者-社区‘两委’成员-社区党组织书记”成长链条,加大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发展党员的力度,优先把优秀社区工作者纳入社区后备干部人才库进行动态管理,打破社区工作者成长的“天花板”限制,激发干事创业“新活力”。对届中出现空缺的社区“两委”成员,严格按照“换届”标准,对候选人资格进行审核,综合学历、年龄、专业特长、工作经历等条件,严把人选入口关,按照程序依法依规选优配强社区“两委”成员,常态化保持社区共组织符合要求,持续夯实城市基层治理组织保障。 在培训发展方面,聚焦培育赋能,强化专业培训。全面推进社区工作者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能力提升,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开展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对社区其他“两委”成员进行分批次培训,持续提升社区工作者政策执行、依法办事、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深化“老带新”培养机制,通过帮政治理论学习、带政治引领能力提升,帮日常工作开展、带履职服务能力提升,帮矛盾纠纷化解、带群众工作能力提升,帮急难险重工作、带统筹协调能力提升等措施,解决新入职社区工作者“不会干”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