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
昨日带着父母去了加州这边的一间中式寺庙。
从小时候起我们家就常在过年时去庙里拜佛。有时会特地在大年三十坐船去普陀山,赶着清早烧新年的第一支香。但我对于寺庙的感受总不是太愉快的。每一次去都是人山人海闹哄哄的。寺院门口总有着兜售烧香服务的人,四处打量着那些看起来不熟悉当地的人,想着法子要从你的口袋里骗点钱出来。有时候好几个这样的人还会互相争抢着顾客。拜佛的时候前前后后都是人,有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是在拜佛还是在拜人,要是挡道了别人,少不得换一个白眼。寺庙里什么都要花钱,“买香”一定要说成是“请香”。“买佛像”一定要说时“请佛像”。求签问卜需要花钱。吃斋饭也要花钱。龙华寺出售的昂贵的素月饼,更是日日排着长队买,却抢都抢不到。庙里的和尚还会私下出售算命的服务,很是隐秘。必得是通过熟人介绍,然后悄悄地把你带到寺庙侧边的一个小门里面。若是算出你有些什么祸事即将来临,就得花更多钱才能给你消灾。
因此记忆中的寺庙,从来都没有给过我“平静”的感觉。我心底里觉得寺庙里寺庙外全部都是些自私自利的小人,心心念念的都是些自己眼前的得失。和尚们一个个揣着手机,吃得肚子圆滚滚的,一脸得意油腻的商人模样。烧香拜佛的人,则是焦虑惶恐地去追逐佛祖的一点点恩泽。捐钱的时候从口袋里小心翼翼地掏出硬币。看到香炉却挤踩着别人也要争先恐后地去摸到一点点香炉的外壳。人与人之间是厌恶、冷漠、功利、拉踩。毫无佛祖所讲的半点平和。更无人和人之间的温情和爱。我时常想,佛祖看着这些人难道不会感到鄙夷吗?难道不会觉得很可笑吗?
因此,我昨日去这间寺庙的时候,心里是没抱丝毫期望的。无非是想着带着父母去走一个他们熟悉的流程而已。可殊不知,却有了很不同的体验。
这仍旧是一间地地道道的中式寺庙。不大,只有一个主院加一个侧院。总共也就三四间屋子。加州这更常见的是日式寺庙。日式寺庙很少见佛像(也许有,是我不知),更多的是一个给人打坐、冥想的空间。有些日式寺庙会在某周末提供一些冥想课程,除一同进行打坐冥想、步行冥想之外,还会有关于冥想方法论的课程和讨论。而中式寺庙不同,常有很多佛像。少有特定的打坐服务,更多的是让访客自己烧香拜佛。
但这间寺庙与我过往经验首先的不同,就是一切都是免费的。香是免费的,求签也是免费的。进入主庙堂的时候能听到有人在念佛经。佛堂有准备好经书的位子,可让访客自己坐下跟着念经书。每个佛堂处都有免费的经书可以供访客拿走。我们刚入园子的时候,就看到不少人拿着水果面包带来捐赠。我们来时正逢周日,还有免费的斋饭可以吃。
求签的时候,询问近处的一个老妇人。她说她是来这里帮忙的义工。已经来这帮忙十年了。这里放饭的人,有年长者也有年轻者,神情中都带着那种奉献的平和,不慌不忙,也无人争抢。
我点了香,许了愿,正把香插到院子里的香炉中。低下头,看见一只黑色的小山羊,与泰迪狗差不多大,在香炉底下舔香灰吃。院里的两个志工嬉笑着过来,把小羊给引走了。原来是院子里养着的宠物羊。
这次与佛祖许愿的时候,我也有了些新的感悟。
我想到那本“最小阻力之路”的书,突然理解了这个许愿的过程,就是明晰自己内心的过程。它让你去重复明晰自己生命的排序,知道自己要追求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知道自己要创造的是什么东西,知道自己希望与周围的人和世界有什么样的关系。
当我面对负责健康平安的佛祖,为家人求健康平安的时候,我感到自己能够去带入周遭亲人的病痛,感受到他们的痛苦。这个过程让我明白了何为“慈悲”。我似乎能透过佛祖的眼睛,看到众生的折磨和妄念。
当我面对弥勒佛去乞求自己和周围人的快乐的时候,我会重新去思考快乐意味着什么,以及要以怎样的心境去面对自己的生活才能求得所谓的快乐。
我在想,为何这一次的寺庙之旅能给我这样子不同的体悟。或许是因为这间寺庙它足够平常。它没有普陀山那种百年佛寺的宏大和厚重。它足够小,就隐匿在日常的街区之中,离我居住的房屋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它那么接近我的生活,以至于我可以带着我生活中的思绪和心情进入它,反思,再带着感悟离开。相比之下,那些宏大的寺庙,每一次访问都如同一场夸张的闹剧,又是长途跋涉,又要争先恐后,又要观光那些百年老树和那些昂贵的佛像,又要孤注一掷把积攒一年甚至几年的心愿都投射其中。佛,若脱离生活太过遥远,它变成了一场狂欢,一种表演,一种发泄,而不是一种修行和领悟。
说真的,当我看到这间寺庙一切都是免费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它颠覆了过往几十年来所有的关于寺庙的经验。我在这间平平无奇的寺庙中,感受到了“佛”的意义,感受到了人和人之间的温情。很是感动。没有想到,这一切,竟是在远离家乡半个地球的地方,感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