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about 灰姑娘
发现 Oksana 演灰姑娘教母拿金面具奖的那个音乐剧叫 «Всё о Золушке»,搜了一下,Золушка 的唯一意思就是 Cinderella。这词读音跟 Cinderella 没啥关系,于是盲猜跟中文一样,是意译的“灰姑娘”。 ChatGPT 说没错,зола 是炉灰炉渣,-ушка明显就是女孩昵称的词缀了。又盲猜,中文版为意译,是不是从俄语版学来的,但想想这个故事可能很早就进中国了,不一定受到俄国影响,于是又问了一大圈“灰姑娘”进入中国的历史。 根据 ChatGPT,灰姑娘这个民间故事早年广为流传的版本有两个:1. 法国版 "Cendrillon",来自夏尔·佩罗 Charles Perrault 的《鹅妈妈故事集》(1697年出版),强调魔法元素,比如仙女教母,南瓜车,水晶鞋,故事比较轻松魔幻;2. 德国版格林兄弟 Grimm Brothers 的"Aschenputtel"(1812年出版),没有仙女教母(帮忙的是小动物们)和南瓜车,水晶鞋变成了金/银鞋,有较多血腥黑暗元素,如姐姐为穿鞋切掉脚跟,以及后来被啄瞎眼睛的惩罚,更强调道德教化。 从名字上来说,"Cendrillon" 来自法语 cendre,"Aschenputtel" 来自德语 asch,字面意义上都是 "Little Ash",中文和俄语也延续了这个传统。英文 Cinderella 来自法语版的 "Cendrillon",可能这个法语词的发音跟英文一般发音规律差异比较大,大家不会念,于是词根替换成了英文的 cinder,加上英文常用的女孩词缀。 俄版故事主要来自法版,后来美国迪士尼动画显然也是。而我对切脚跟的画面感印象极为深刻,所以估计我小时候看到的中文版故事是来自格林童话。根据搜到的一篇文章《童话<灰姑娘>汉译考》,自20世纪初出现首个汉译版本,《灰姑娘》的早期汉译情况比较复杂。

1910年最早的汉译本《阿育博德露》,名字音译自格林兄弟的德语版 "Aschenputtel", 汉译为文言,有评论批评其与童话的特点不符,不适合儿童阅读。这反映了当时的两个现象,一是书面汉语正在从文言向白话文转变,二是“童话”这一文类开始在汉语中出现。 中国传统上并没有面向儿童读者的“童话”,在初期刚接触到这一全新的文类时,译者们习惯性用中国传统文类来理解,而作为民俗志异小说来翻译。在“五四”运动文学革命的推动下,学界开始形成“童话”这一文类以儿童为受众的意识,这对翻译风格也有很大的影响。 1928年戴望舒在《鹅妈妈的故事》的“序引”中提到将此书“完完全全的介绍给我国的小朋友”,译文生动活泼,有“啊啊”“乖乖”等针对儿童读者的叠词运用,还有“煨灶猫”等南方方言俚语增添趣味性。

1934年魏以新的译本是第一篇从德文原著翻译的汉译本,采用了力求忠于原著的直译,但也存在生硬之处,比如用音译来翻译“回去”这种简单的词汇:

此前,格林版中更多的译者选用的是“归化法”,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价值观;而“异化法”则把读者带入外国情境,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具体翻译情况各有利弊:

此外,在文言向白话文转变的过程中,很多早期的译本中仍有一定的文言留存,如“乃”、“伊”等词;而根据译者自身背景不同,译本也会呈现地域特征,如采用南方“煨灶猫”或北方“灰妞儿”的方言运用。情节内容上,也各有取舍,尤其较为血腥的格林版,考虑到儿童受众,在翻译上常有删减。 《灰姑娘》的早期汉译历史,反映了近代翻译乃至汉语的发展历程。不过,在多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更熟悉的《灰姑娘》故事可能就是迪士尼的版本了。 附: 童话《灰姑娘》汉译考 https://cfro.sysu.edu.cn/BmUploadFile/news/1726219007.pdf Cinderella维基词条,有全球范围内比较详细的起源和传播情况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inderel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