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摄影人竟与普通旅行者玩不到一块去,还能比同龄人年轻9.2岁
“真正的摄影师不是在记录世界,而是在创造世界。”安塞尔·亚当斯的这句话,仿佛是摄影人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开启了一扇与普通旅行者截然不同的大门。



你瞧,在旅游团那热热闹闹的大巴车上,根本找不到摄影人的灵魂。当普通游客在热门景点前开心地比划着剪刀手时,摄影人却正趴在悬崖边,全神贯注地等待着第一缕晨光;当旅行团成员在购物店里精心挑选纪念品时,摄影人正忙着用三脚架去丈量星轨的轨迹。摄影人对创作的执着追求,就像一匹不羁的野马,和常规旅游团的按部就班,简直是格格不入。
一、时间维度里的极致追逐
普通旅游团的行程安排,就像被严格的“军事化管理”着:早上7点吃早餐,8点集合出发,下午6点就返程。这样流水线一样的行程,对于摄影人来说,无疑是创作的“紧箍咒”。美国《国家地理》的摄影师乔尔·萨尔托雷,在黄石公园拍摄间歇泉喷发的时候,连续21天,每天凌晨3点就起床去蹲守,就为了能抓住晨雾和地热蒸汽交融的那短短0.3秒的瞬间。可旅游团呢,给的拍照时间只有10分钟,连好好调整滤镜参数的时间都不够。


摄影圈里,大家都知道“蓝色时刻”(日出前30分钟)和“黄金时刻”(日落前1小时)的宝贵。日本摄影大师杉本博司在《直到长出青苔》里写道:“我曾在严冬的北海道海岸静坐7小时,等待海水将礁石浸润成镜面。”这份与自然静静对话的耐心,在旅游团那不断按喇叭催促的嘈杂声里,根本就无处安放。
二、空间战场上的艰难突围
故宫博物院的数据显示,黄金周的时候,午门广场上每平方米能挤下8个人。在这样人挤人的环境里,想要举起相机拍张满意的照片,简直就是奢望。再看看摄影人喜欢去的地方:纳米比亚死亡谷的千年枯树、冰岛杰古沙龙冰河湖的钻石冰沙滩、云南元阳梯田的云海迷宫……这些地方,都需要徒步走好几个小时,甚至还得借助专业向导才能到达,可它们永远都不会出现在旅游团的行程单上。

美国户外摄影师吉米·陈在拍摄阿拉斯加棕熊时,连续15天潜伏在腐殖质堆积的沼泽里。他的装备清单里有防熊喷雾、卫星电话和医疗包,这些野外生存技能,普通导游可不会。就像战地摄影师卡帕说的:“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
三、精神世界里的独特富足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表明,经常进行户外创作的人,血清素水平比普通人高出37%,抑郁症的发病率也低了64%。中国百岁摄影大师郎静山,98岁高龄还登上黄山去创作;法国人文摄影大师布列松89岁了,还在街头捕捉“决定性瞬间”。他们的长寿秘诀,或许就藏在每一次按下快门的那一刻。



摄影人就像是用光来作画的诗人。当旅游团的游客在酒店里刷着朋友圈时,他们可能正躺在内蒙古草原上,惬意地数着天上的流星;当游客们抱怨山路不好走时,他们或许正在喜马拉雅雪坡上,认真地记录藏羚羊的迁徙。他们这种像苦行僧一样的创作方式,换来的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证实的:户外工作者的端粒长度(衰老指标)比同龄人年轻9.2岁。
最后,王振国老师的那句班歌亮了:“摄,并快乐着”!
(文字/摄影 季本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