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义乌(补档2018年7月学习培训心得)
解密义乌——义乌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悟涛
(2018年7月)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在区委组织部的精心筹备和组织下,7月1日-6日,本人非常荣幸的参加了区青年干部培优工程。
在义乌学习参观培训的一周时间里,我们领略了义乌坚持“兴商建市”战略40年来的奋斗历程,实地参观了非公有企业党建的典范三鼎集团党群服务中心;被誉为创业圣地的青岩刘和幸福里;乡村振兴的样板何斯路村;“最多跑一次”的行政服务中心;“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的义乌国际商贸城。在这里,我感受到了这座国际小商品之都勃勃生机。在刚刚发布的全国县域经济100强里,义乌排名第九,高达1158亿元的GDP和130亿元的财政收入,作为一个县级市格外引人注目,在这1105.4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民富裕、市场繁荣、社会和谐,不得不让人思考:是什么创造了义乌奇迹?
一、原因:聚焦市场,发现一个秘密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认为首先得弄清楚:城市的本质是什么?“城”古时指城墙,体现防御功能;“市”古时指集市,体现交易功能。城市聚集了各类资源要素,降低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成本,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群体为了实现社会化大生产并满足自身需求,所形成的具有生产、生活、行政、服务、文化、娱乐、信息等综合功能的物理群落和综合系统。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形态和功能不断丰富,但是城市的功能内核始终没有改变:
对内作为社会组织,城市满足市民,确保稳定性。
对外作为经济组织,城市满足市场,确保竞争性。
其中,市场需求始终是促使城市发展的强劲动力。
回顾义乌“兴商建市”40年来的奋斗历程,义乌之发展与她所承载的市场容量密切相关。从1978年自发形成的马路集市、1982年义乌湖清门小百货市场开放、1991年义乌篁园市场开业、2002年国际商贸城一区开业到2012年网络平台“义乌购”上线。对应了其对市场边界的拓展和掌控,由县域-省域-全国-全球-互联网的清晰脉络。
这样看来,义乌与其他城市相比,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她作为经济组织,承载了全球80%的小商品市场。数据显示,义乌的国际物流可通达有贸易来往的219个国家和地区,国内物流可以直达全国321个城市,1502个县级网点,有235个城市的货物可直达义乌。2015年义乌商贸物流量6411.27万吨,海关监管义乌出口集装箱83.9万标箱,市场成交额达1244.51亿元。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流传着一个笑话,本届世界杯除了中国队都来了,而来的最多的就是在义乌交易出口的彩旗、玩具、口哨等各类小商品。义乌的小商品是真正覆盖到了全世界。以此巨量市场自然也就能服务好本地约210万人口。不同于传统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小商品生产机交易门槛更低,人人都有机会参与市场竞争,因此义乌拥有市场主体37.8万,平均6个人里就有1个是“老板”,更能让广大市民享受市场繁荣带来的成果,做到“藏富于民”。2016年7月,义乌市民投票献出了自己的城市形象口号“世界小商品之都—中国义乌”,聚焦全球小商品市场,就是对义乌奇迹的最好注解。
概括起来:城市作为经济组织,要在市场中谋发展,所掌控市场的容量就是城市的体量,需要找到自身服务不同市场的产业定位,产业强市是城市发展的秘密。
二、启示:发展市场,总结三条经验
除了找准市场,如何发展服务市场也是城市发展需要考虑的问题,义乌给了我们3条经验:
(一)产业发展要“专”
义乌在发展小商品市场上,把“专”字发挥到了极限。一是“专一”。1978年廿三里村民自发形成了“马路市场”,1982年县委谢高华书记挑担子提出了“四个允许”(允许转包责任田、允许带几个学徒、允许议价销售、允许长途销售),此后义乌所有领导班子都把发展小商品(小百货)市场的战略坚定地执行了下来。就这样“一张蓝图绘到底”,40年来,义乌从几条破旧的马路市场发展成为了覆盖全球的义乌国际贸易中心,这就是“专一”的力量。二是“专业”。义乌的小商品市场,规模上经历了3次升级,第一是1982-1990年的区域专业市场阶段,辐射的是金华甚至整个江浙地区。第二是1991-2000年的全国小商品流通中心阶段,逐步确立了全国专业市场中的龙头地位。第三是2000至今,国际贸易中心阶段,这是以年份和市场规模来分类,但是在市场扩张过程中,与之对应的市场专业化发展程度越来越强。我简要举几个例子:“前店后厂”和“专业村”的形成,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市场上下游和细化分工的问题;义博会等本地展会的定期启动举办进一步提升了知名度;针对全国冒用义乌名义的情况打造“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驰名商标,并且还以此思考了“义乌市场”的标准体系建设问题,推动义乌市场品牌化规范化运行,并且向全国各地甚至海外输出建立“义乌市场”,比如我所在的城市也有义乌商贸城。(2025年注:互联网时代,实体化的义乌商贸城发展并不顺利)
进展到这一步,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角色已经逐步从游戏的参与者转变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制定《小商品分类与代码》,让180万种上盘能够以代码的形式呈现,极大提高了交易效率,有效保护了知识产权,也重新定义了整改小商品市场的全球化游戏规则。同时还设立了“义乌指数”,来预测未来市场的走势。由此可见其专业化程度之高,也进一步确保了义乌在此领域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同时义乌还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即便实体市场已经拥有了垄断地位,在虚拟市场上,义乌依然坚持深化了淘宝天猫等互联网平台的合作,并主导建立义乌购网络平台,形成了线上线下的双倍优势,进一步筑高行业壁垒。
(二)产业服务要“实”
其实产业之专,更多的是市场自身的行为,是其为了巩固其垄断地位的发展本能,而与之配套的小商品生产、物流、营销、设计、财务等配套产业也是其生态的自然延伸。“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义乌成功的一个核心原因,那么政府呢?
义乌政府的工作其实很简单,就是全方位的服务,而且这个服务很务实。这里我从市级和基层2个层面举例:
市级层面:市场建立初期,工商税务、银行、劳协、治安委等机构一并配齐,保证市场合法高效运转;市场中期,牵头制定行业标准和通过海关设立知识产权科等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市场后期积极争取政策,2014年总理调研时争取到打通邮件互换局的政策,保证了出入境邮件商品不出关,义新港开通后继续争取统一轨道标准及沿线城市的商品交易权限。
基层层面:在青岩刘全国淘宝第一村,党群服务中心针对淘宝青年创业者在行政、业务、生活上提供了完整的配套服务,让他们能够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小商品市场的价值创造上来。
这便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的第二条宝贵经营“实”。
(三)深化改革要“活”
培训时,老师说了这么一句话,“先干再规范,直接规范马上完蛋”,我们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是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让市场主体更方便更高效。义乌的改革就是这种自下而上的改革,在义乌行政服务中心,我们确实感受到了“最多跑一次”的别样气息,控制证明材料在5件以内,人脸识别就能打印税票,不能即时办理的还可以免费邮寄到家,这样的便民服务,老百姓能不点赞吗?市场经济运行效率能不高吗?还有强镇扩权改革、“四单一网”改革、“行政复议局”改革都极大提高了行政效率,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市场的活力。
在青岩刘,我们能看到他们独特的房屋结构,负一层仓库、一层店面、二至四层宿舍,典型的三合一场所,如果简单的一关了之,就不会有夜访青岩刘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点赞了。
针对这些问题,义乌又是怎么控制风险的呢?除了到处都是的监控摄像头和同年哥APP(一种支持公众参与的网格化社会治理平台)以外。最大的杀手锏还是信用系统,如果因为违反法律法规被发现扣减信用分,可能会降低贷款额度,增加还款利率,限制参与招投标,个人会提升停车费,限制部分市民一卡通功能,以此来规范市场主体和市民的行为。细想,信用体系也是义乌市“兴商建市”中市场化思维延伸社会治理的一种体现,因为信用破产,社会关系也就跟着破产了。
三、方向:融入市场,提出三点建议
回味义乌的城市发展,强劲的经济、高效的服务、完善的设施,某种意义上都是围绕细分产业的发展,通过市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作用形成的结果,其结果作为条件又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更好地融入市场,是城市发展的方向。
一是思想上要融入市场。归根到底就是城市发展需要尊重市场规律,必须要有市场化思维,不能想当然拍脑袋决策,当市场思维成为市民共识,让多找市场,少找市长形成常态,经济效益和行政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二是产业上要融入市场。发展产业首先要找到自身存在的优势资源,需要把视野逐步拓展到行政范围之外,分析不同市场的容量和消费群体,发展有针对性的产业以融入市场。通过政策优惠手段吸引和发展同类市场主体,产生聚集效应、规模效应,核心产业成熟后,发展配套产业并进行规范和延伸,进一步强化对市场的掌控。
三是机制上要融入市场。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先建后验,完善简化事前审批、保持事中监管、强化事后惩处机制,加快电子服务建设,建立覆盖范围更广的信用体系,不断优化市场主体的发展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