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我的音乐笔记#1——neanpolitan chord
是这样的,我一个业余音乐爱好者,音乐知识都是东拼西凑来的,至今没读完《斯波索宾和声学》,尝试过三四次都中途弃坑。相对来说虽然我很喜欢古典,但单从和声理论来说我更喜欢现代和声学,尤其是爵士(纯理论部分)。
然而我和声知识方面也比较菜,最近想找点谱子自己做做和声分析学习学习。
因为练琴在练+非常熟悉+没有用到特别复杂的和弦(但和声方面又很复杂),我选了贝多芬升C小调14号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我一直不喜欢叫月光奏鸣曲,因为那是后人安上去的)。
出于兴趣的学习确实收获满满。
我在做和弦标注时,发现一个以前没怎么注意到的地方,或者说是没从和声方面思考过的地方。作为主调是升C小调的曲子,第三小节出现了一个D/F#和弦,而且听感上非常自然。

我标注时写的是bⅡ,升C小调原本的2级和弦是D#,这个D音出现为作品带来半音化的色彩。而且因为根音从前一小节的B到A是半音,这小节的C#到D也是半音,它的出现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不过我还是不理解这个D/F#的和声作用。然后好奇去搜搜,发现古典和声分析法里,会把这个和弦级数写成N6。

好家伙,我这个从来没看完过《斯波索宾和声学》的人懵了,古典标记写法里原来不用bⅡ这种的吗?
然后我一搜才发现,这个就是我之前听过很多次但没记进脑子的neapolitan chord,中文叫那不勒斯六和弦或拿坡里六和弦。然后大部分讲解的视频,正好都会引用上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第三小节作为例子。(这感觉太棒了,我觉得这个和弦特别,然后发现它就是一个特别写作手法的经典例子。)
neapolitan chord的一种说法是,在自然小调上,把二级和弦的根音降半级,再让它扔到上方八度(第一转位),变成大三和弦。比如a小调二级和弦应该是Bdim:B-D-F。Neapolitan chord就变成Bb:D-F-Bb。因为根音和高音形成六级关系,所以叫拿坡里六和弦。
neapolitan chord通常接着5级属七和弦用。如果是a小调,后面就接E7:E-G#-B-D,然后再进行V-i终止。
道理也很好理解,常用的终止式一般是251和451,小调的2级和弦是减三和弦,本身没有对5级和弦有这么明显的导向性。而neapolitan chord三个音都向5级属七有强烈的导向性。

然后neapolitan chord这个名称,来源于17世纪的那不勒斯学院,一批兼任教师的音乐家把这个终止式发扬光大。到了贝多芬的时代,用neapolitan chord替代二级和弦来导向V-i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回到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从历史层面来说,这个D/F#的出现不算超前,甚至在当时已经很常见。但这里的用法还是比较特别。三连音是这个乐章的特点,但是这个降半音的D音是出现在三连音的第二个音上,后面接的G#7就是V级和弦,再后面虽然接的是i级和弦C#m/G#,但却没有太明显的终止感,更像是过渡。然后我又得知了另一个知识点cadential six-four chord,一级和弦的第一转位终止感并不强烈,能用来做过渡延后终止式。随着后面再接两个V级和弦才进入到第五小节的i级和弦C#m。
这次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体验非常高效且愉快,这是纯粹处于兴趣和求知欲学习到的知识。不仅知道为啥这里出现的这个D/F#的意义,顺便了解了neanpolitan chord的用法和历史,甚至因为这个终止式的听感在我这里比251和451还突出,我记住了它的大致听感,没准下次在作品里听到我可能可以直接听出来。单是分析乐谱的第一页就有这样的收获,真开心啊。
顺便还拷打了下deepseek老师,老实说我对deepseek的回答还算满意,但我如果一开始直接去问deepseek,肯定得不到我想要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