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付费咨询生活/职场/感情决策是否有必要之我见
因为毕业碰上08金融危机,四年努力的绩点、学生会活动,刷的国内外实习、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都不敌爸爸有关系,导致本人走上了从未设想过的职业道路。大概是毕业后被要求先就业再择业,碰到个天天说我俩六冲的复旦毕业的师傅,每天秀的是自己和男友的房事,工作她教不好因为,她靠的不是英文而是文凭上班。但她当时幻想像很多复旦文科生一样在大外资当体面的HR。
我当年对啥工作都兴趣不大,但因为这个不咋样的“师父”觉得不如自己去干HR,央企、外资、互联网中厂、网红创业公司都干了,因为是招聘起家,那就变成大概从月薪3000到年薪三百万的候选人都聊了,虽然我开始做HR的时候我身边所有同学朋友都认为我情商很低。。俗称压根不会读空气且太不会做甄嬛而不看好,但事实是。。愣头青的本人在以上这些公司,拉郎了快1500人入职了,且流动率应该挺低的。。
好处是虽然起点不高,脑子大残,但通过自己的摸爬滚打,30岁以后好像开始长脑子,35以后大概对人有了比较客观的判断,坏处是,对绝大多数人没有兴趣。我估摸着这和民间派看9字盘啦,老中医搭脉搞到后面对普通病症就没啥激情是一个意思。
我经常想,理论上我要搞个副业,比市面上那些拉拉杂杂就那么点经历就能跑出来收费的靠谱多了,但讲真,我又觉得靠谱做咨询反而是吃力不讨好,我自己不太适合0-1的工作模式,不擅长就没必要这是我一惯的宗旨。
而且,就认真来讲,很多事情我是真心觉得替别人决策是不可行的。
譬如,我们都知道时代红利的说法,对我来讲,时代的红利分两个点,1是时代的地板上弯腰就有钱;2是时代的金字塔上,你的上面没有人。就我这个职业观点来讲,后者的重要性远高于前者,前者属于努力是否回报论;而后者属于不斗争压根不获得。
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其实蛮纠结的,说好听点是中庸,说难听点叫四六不着。上一辈靠自己还能出头,下一辈明确父母得对柴火烧,行不行很早也就懂了,而我们很长一段时间都属于,压根不知道自己行不行的状态。
就譬如,我看很多论坛的北方已婚妇女想起号,其实会结合职场、生活、育婴方方面面去给人做生活指导,类似于,怎么拿捏管理保姆啊司机啊这些不如自己的人,以求自己的利益不被损害。我第一反应看觉得,挺好的,到底是北方,有规矩,人到中年发现,如果不按照社会的某些规则,自己吃亏忒严重了(人际交往啦,什么结婚门当户对啦等等拉拉杂杂的很多时候的确开始的排序不对,后续会觉得受伤了)。但,我觉得不知道是不是南北有差,这些规矩在南方,起码上海压根是没法预设的。
打个比方,我刚毕业那会儿,金融危机,文科女生就业前途不明,又没能按照大学设想的进个大外资mkt,对钱的概念也很薄弱,突然之间大学还收身份证不让谈恋爱的爹妈变身天天哭诉女儿大了没人要的奇葩。我就谈了个男友,当年流行的经济适用男,从面上来说,这哥们有婚房,IT男大数据,身高176喜欢每周给婚房地板打蜡,也对路上猫狗挺有爱心。但他妈宝,不怎么肯利用行业优势挣钱跳槽,反正当年除了我自己,我爸妈我女同学大概没有任何一个人看上他。(但我女同学有看上我其他的追求者,因为那些男的没婚房但很有“事业心”)总之,我们也没成,而到了现在这岁数,我已然知道就他那个德性,基本上起跑的性别、行业、职业红利因为性格也没使上,房子嘛,人当年这是全家名字的婚前房,而我靠自己也有了自己名字的婚前房。我爸这两年觉得啊呀,这哥们其实挺好的。。。
可见,关于价值的评估,每个人的维度是天差地别的,所以无法预判。
又及,上文提到的那位女同学,年轻的时候因为白瘦幼90斤,很是自信,到处对自己身边的女友们说,所有男的都喜欢自己,那导致她当年要求我把自己的介绍者介绍给她,我也莫名其妙的做了。(-_-||)但其实30岁后,包括整个社会大环境评价体系的变化,我自己也会发现,我们毕业那会儿按照社会(男的)所衡量的某种审美,再几年后,不值一提。
即,关于价值的评估是随着自身在社会位置的变化及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时刻变化的。
再谈到,所谓人际交往中的强弱上下,脱离固定的小环境,其实是没有意义的。鲁系酒桌排位那套,我觉得是最能体现人际交往所谓的强弱上下判断的系统,但问题是,现代人不太可能只上一个桌,一次桌上的排位不能代表任何交际逻辑。
eg,我前几年其实在创业公司环境下,如果担任了HRD的角色经常会和公司核心位置上的裙带发生碰撞(懂的都懂,不想解释),自我反省的同时也会寻求譬如同行的一些观点。就认识个大5岁的同行吧,表面看,硬性指标,同行,已婚已育,男孩他妈,浙江出生浙大本科,来上海就业,曾在华为工作,老公码农,通过俩人努力奋斗买房,置换,人目前在一家小型民企当HRD。而本人,本地土著,无男无娃,之前几年的工作状态都处于ZZ斗争失败,安全感不足。那交往初期,同行是否“处于我的上位”?但实际上,我们发现,文凭可能只代表了当时高考政策的倾斜和高考的运气,已婚已育可能只代表了异地生活,婚育需求更明显。而众所周知,大厂的简历经历往往不代表任何事情。这位同行不谈中英文水平都不行,且工作经历不过按部就班。在高杠杆换房、跟风打针减肥、教育孩子问题上,都。。莫名其妙。要不是靠着浙大文凭,和“时代红利”,这人压根没啥资格给别人指手画脚。
同样的问题,在央企我也碰上过一次,类似于一个外省关系户,我们相识之初,她一天就能花完一个月的工资,从头到脚都是名牌包,傲视我们这样的普通土著,但再过十年,我惊讶地发现,对方其实只是压根不知道一线的生活成本应该如何分配而已,即使她的家庭非常舍得投资护送小孩来沪就业成家,直接买房,但因为她高估了父母辈能保驾护航的时段产出和自己的产出,如今,我已经无需再多看一眼“二代”了。
如果所谓的阶层是存在的,那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仍然会让座次发生变化,如果所谓的阶层是不存在的,即,我日常对大家说,如果在一个办公场所上班,那C9和二本其实差别也不大,那去纠结细枝末节上的人家交往排序是浪费感情的。
如此,我没看出来现在简中网上那些什么指导人攀爬、依附就能改变得到不同结果的付费必要性。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坚决认为只能为自己做好决策,我无法为00后家境更普通,面临的环境更清晰恶劣的下一代小朋友们做出更好的决策,因为只能提出路径,不能保证结果,且如果一个人能知道,一条路径已是极限,多数人压根没有选择的权利,那这个人应该有能力过好自己的人生,又何须付费咨询。
当然,如果是算M,聊天,寻求安慰剂,我觉得没问题,借心力这事儿最好付费,形式不限,这样才能保证没有亏欠,自己能真正点燃心灯,仗剑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