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 W1 一周雜記
2.3 Mon - 2.9 Sun
▓▓░░░░░░░░░░░░░░░░░░ 10.8% 2025
我以前看圓桌派或者鏘鏘三人行時對很多所謂有名望的嘉賓極其反感,我之前覺得原因是他們恃才傲物自以為是,我現在更能articulate他們身上的什麼讓我反感了——他們自以為他們看到的世界才是唯一的真相,認為自己掌握了別人未能觸及的知識、道理,實際上他們只是和其他人一樣,以為自己看到的便是事情的全貌,實際上他們和大眾一樣持有的只是偏見的一種。恃才傲物的前提是有能力有才華,而實際上他們的能力才華學識並不足夠支撐他們在大多數議題上發表專斷見解。但有名望的人習慣了在特定領域被人仰視,容易擴大這種良好的自我感覺,相信自己的意見通通是高於其他人的。
人真的要克制自己時時刻刻想要發表意見的衝動,不然容易變成男的。
週三和很久不見的一位友人聊了會兒。他老婆在家創業他在公司摸魚。
他老婆這兩年生了娃以後,他和老婆的家人輪流來美國帶娃,而他老婆對家裡的事情一概不管,從早到晚只忙她創業的事兒,他就只好跟老婆的媽媽交接班帶娃,並且他還負責家裡的一切開支。
一開始的時候由於老婆經常跟各種founder、ceo打交道,所以讓他覺得光環耀眼,結果現在倆人在一起五年來她創業都沒什麼起色,所以逐漸光環退去,愛情也消散。
所謂愛情變成親情,就是激情變成責任的過程。一開始因為寂寞、光環、互相釋放的好感而猛烈上頭,一切被現實生活洗刷過後剩下不能讓孩子沒有完整的家——也不完全是這樣,離婚時,已育家庭中賺錢多的要給賺錢少的付撫養費以維持對方婚前的生活水平,這成為他們出軌的重大成本。
我看著人們的各種追求,無論是物質還是榮譽,總覺得重複無聊,而單純追求美的感受和新奇的趣味也特別容易審美疲勞——因為美和有趣的事物,不管是表面上的互動還是深層的認可和相似,本質上還是和觀者產生connection,這種connection和觀者的經歷、觀念、情緒有關,當下能照見觀者的存在,總的來說和追求功名利祿一樣是一種變相的ego booster。

週五吃完飯和兩個鄰居去童家喝菊花茶和我帶的老趙以前送的蜂蜜菊花酒。笑稱為菊花omakase。
我跟大家說起以前童鄰居的八卦,我總覺得不知道該用什麼心情分享這些故事。我一開始是覺得獵奇,但後來又覺得講了太多遍也沒什麼新奇的感覺了,為什麼還要繼續說,可能是沒有更新奇的事情發生了——自從前兩年熟悉的鄰居們逐漸搬走,新來的女生大部分都是和男友同居,所以並沒有什麼往來了。
說八卦的時候我順便把當事人的朋友圈拿給大家看,老蔣覺得並看不出這個朋友做雞,說IG上很多女生發類似的擦邊照。
我後來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我是如何判斷某種類型的朋友圈是賣淫女的朋友圈的?
我淺薄地思考後認為這是一種“客體感”。是一位女性主動地把自己變成商品陳列的一種視角,這種視角主要由她人物照的構圖、衣著、體態來構建。構圖上,背景、拍攝地是被忽略的,你無法看出這是酒店還是誰的家裡,看不出是巴黎還是紐約,環境是沒有明顯特徵的地方,因為她們不是為了展現生活方式,甚至很多時候臉也是看不清的,因為身體才是重點;衣著,一定有大量的裸露,露出乳溝、大面積的乳房,非常明顯的腰部臀部輪廓,纖細的腿部、光潔的肌膚,確保性暗示的意味清晰明確;體態一定是儘量展現身體曲線的,什麼角度拗得線條最性感就都安排上,每個姿勢都是精挑細選充分展示身材條件的,和衣著搭配起來才能充分調動觀者的衝動。
而一個沒有招商引資目的的女性發照片大多是為了展現生活方式,即使偶有稍許暴露的衣著性感的姿勢希望獲得他人對自己身材的讚賞,也不會把身體當成照片唯一的重點,更不會一以貫之地讓性挑逗意味充斥自己的社交平台。

週日中午去小義大利吃了個 tony's pizza 接著在附近hiking。又走到了coit tower,不過這次是爬Filbert Steps 上去,Greenwich Steps 下來的。人很少,天氣很好。

這週開始重新看了白蓮花度假村第二季,愛得死去活來。看了個政治電影I'm still here覺得劇情差強人意,期待下週的白蓮花度假村第三季:)
Out beyond ideas of wrongdoing and rightdoing, there is a field. I...
▶▷ ℒ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