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为尺
春节休假,老公孩子父母,一家人齐齐整整去游玩了十来天,惬意的幸福时光,在我们马不停蹄的刷主题乐园逛景点中,感觉转瞬即逝。其中一天有点玩不动了,在游轮上带着娃度过了非常随心散漫的一段时间,聊聊天,吃吃冰激凌,泡泡泳池,这一天感觉缓慢而悠长。加勒比海岸上午后的阳光明媚的扎眼,我虚眯着眼睛看将将游泳的一刹那,忽然脑子涌进一个想法。我所经过的那些时间,可长可短,似乎更多由我的体验和心境决定,所以时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客观概念?时间的存在到底有什么意义?如果时间是作为丈量每个人生,每个城市,每个人类社群生命周期的单位,那么是否我们如何期待每件事情持续的长度,都会影响我们生命的周期?
在日常的语境中,所有人都不约而同的默认效率高是一个positive的特质或者结果,却没有人认真的询证过,是否效率高就一定是好的。谈及成功、财富、地位,绝大部分人都会想,如果能越快实现当然就越好。我们追求年少轻狂,少年得志,追求傲立山巅,鲜衣怒马,成名要趁早,享受也要趁早,快,再快一点。但是当遇到我们最爱的人,恋人,亲人,挚友,多少人又想,相处时时间能更温柔一些,再慢一些就好了,如果可以,最好年华就此停顿,日升日落从此与我们无关。面对我们的青春和容貌,亦然。如果单纯的以时间为尺,那么对以上两类事情的追求,其性质就是相悖的,同在你个人的时间齿轮上运转,你大约是不能既要又要。对社会而言,也是一样。一个社会对效率、科技、进步一骑绝尘的追逐,挤碎的是这个社群中每个人给自己、自己的亲密关系、自己的信仰和灵性留白的时间。后者会慢慢的不再被这个社会所需要。人们但凡想要享受这些缓慢而悠长的时刻,就会被加快旋转的时间轴催促,因此想要慢下来的每件事情,后边都自然的容易衔接上“焦虑”二字,带娃的焦虑,夫妻关系的焦虑,容貌的焦虑,年龄的焦虑,甚至偶尔闲下来发会儿呆,都会因不上进的自责而焦虑,不一而足。
回到命理玄学这件事情,总说一个人一生财富是有数的,挥霍和消耗也是有数的,那么谁的数多,谁的数少,这世上有多种不同的算法。如果同理以时间为尺,一个人的生命字典中如果只写了成就,钱财,地位,全是靠加速旋转时间轴可得的,是不是他这一生,命中可得的数就更多?而一心想要年华停顿的人,可得的数也就随老天的心情随便给点了?最难的是既要又要的这些,一生伏在时间的齿轮上,左右手互搏。为了心安理得还发明了很多自以为可以两全的套路,比如所谓高效的亲子陪伴,和快速回春的医美。乐此不疲的给自己的时间轴出难题,可谓不遗余力。
乱七八糟的想了这些,忽然间手机上收到了新闻的推送,大S在48岁的年纪突发急病去世。新闻上讲,大S自己说过,她来这世界就是要快转人生,这辈子就是要过别人八辈子,然后下辈子就不用再来了。这样一个享受顶峰却又婉转多情的人,快的慢的全部都要经历和体验,虽然过了辛苦的与时间较量的一生,所幸她自己早已想的明白,走马灯样争分夺秒的回放了世俗人间的种种,之后就可以坚定决绝的走入旋转门。有可能,下辈子她真的不用再来了吧。而还在滚滚红尘中牵绊的你我他,谁又能像她一样想的清晰,做的果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