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明白的咖啡小巷
想不明白的咖啡小巷
20241223
以前,遇到想不明白的事情,就会更多的接触,了解,学习,知道的多了,也就会想明白了,起码的会有多一点的明白。这一次遇到咖啡小巷,以为也可以是这样,多去几次,多接触一下,再多看一些资料,满意为就会有一些明白,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反而更加的糊涂,以至于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老了,已经无法理解和欣赏这个世界了。
要理解咖啡小巷,就要知道咖啡小巷是啥。按照语言的习惯,咖啡小巷的重点是小巷,而咖啡是对小巷的修饰和限定。当然,这些是明面上的,也就是显性的属性,还有一些暗含的,没有表现的内容,比如八经街,和平区,沈阳市,而是有这些都是理解咖啡小巷的重要因素。
有必要先说一下八经街咖啡小巷。
半官方的介绍是这样的:
八经咖啡小巷属和平区南市场街道辖区,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郁,拥有文物老建筑等26处、5国领事馆,八卦街、八一公园、鲁迅公园等文化地标。这里是沈阳这座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中难得“闹中取静”、适合放空心情的地方,是享受品质生活体验的首选之处,集中体现城市的烟火气、人情味、时尚风和国际范儿。2023获评沈阳市文化创意产业特色街区。
据2024年9月统计,3.44平方公里内,拥有咖啡饮品类商户159家,其中特色咖啡馆82家,年营收超过2亿元,接待顾客(游客)200万人次。除此之外,还有个性的餐饮、酒吧、服饰、健身等店铺。这里的咖啡馆星罗棋布,街路多以经纬命名,极具特色,顾名八经咖啡小巷。
2017年,和平区创办八经咖啡文化节,2023年和平区咖啡与烘焙协会成立,2024年成功举办第六届和平咖啡文化生活嘉年华,即以“从咖啡开始爱上和平”为主题,分别在12个风格各异的咖啡馆内举办“一咖钟情”“双喜临咖”“三生有咖”“咖香四溢”“定制旅拍”等活动,全面展现“咖啡+”的无穷魅力。
或许可以简单的说,由咖啡串起来了一系列的概念和形象,成为卖点。似乎并没有说明问题,为什么只是在这一带有了咖啡的聚集,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样的结果。
关于咖啡小巷,总觉得有一种人为的因素在里面,从区政府的宣传与扶植,到咖啡经营者的一些说教和认知,似乎有一种非常规的表象,这其中的原委值得琢磨。
无论如何,咖啡并非是一种必需品,即便是有需要,也不是一种大众的消费,只是一些人,在一个特定的时间,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而进行的非常规的行为,这行为具有极强的特异性,而非普遍性,或者说不会是刚需。既然如此,这种极度的宣传的意义是什么呢,无法解释,最后只能归结为利益,只是不同的人群和组织的利益需求会有差异,但是他们的共同需求是形式,因此也就有了咖啡小巷。
或许也可以理解咖啡小巷就是一个台子,所有的参与者只是在演戏,为了各自的需求。
几天来走了几家店,有各种各样的经营者,有不同规模的店铺,也有着不同的形式,不论如何表白,也不论说有表白,或是没有表白,究其实质,就是一个买卖,是一种商业行为。
在这些店铺中,除了几家大的,有雇佣劳动,其他的多是独立经营,即是老板,也是员工,独自操作。这就有了一个值得思考的事情,对于独立经营者来说,咖啡馆更像是囚笼。
独立经营者的局限在于,他们与咖啡馆之间有强的关联关系,或者说他们就是咖啡馆本身。咖啡馆能给予和留下的,当然有利益,同时也禁锢和索取了他们的只有。
想起了齐白石,也是独立经营,也是批量生产,最后留下的是作品。同样是独立经营,咖啡馆最后会留下些什么。
经营者都是有故事的,咖啡馆也不是单一的经营项目。
细想咖啡小巷,还是有一些意味的,这里的去留存亡,带有一些莫名其妙的隐忧,或许也可以说是痼疾,当然是历史的原因。
就历史而言,留给后人的,可以有很多的内容和形式,而咖啡小巷这个地方又更加特别,还有一些别的,或许无法撼动,至少在这一时期。
北京的北总布胡同也是一种历史,或许也是一个例子。拆也可,留也可,拆了再建,也可,留下一堆瓦砾也可,为什么呢,因为历史并不是成为历史的人写的,也不由他们主宰,而是由后人写的,由后人主宰,甚至也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
这里应该也是一样的。之所以能够形成这样的局面,不是因为他的过去,而是现在。似乎可以说目前在沈阳还能够留下来的,除了所谓的历史,比如故宫、帅府、两陵,等等,就是一些历史之外的东西了。
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里有更小的条块分割,可以产生出更多的街巷,也就有了更多形成店铺的条件。也是因为如此,这里更多的地方时混乱的,拥挤的,但是有无法治理的。所谓的无法治理,当然是我的猜想,因为如果说可以治理,早就应该不是现在的景象了。这里的周边是高楼林立,只是在高楼的下面,保留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原始。
这只保留并不是主动的,有意的,应该是被动的,迫不得已的,这里的古建,其实也没有多古,在可动之时也就五六十年的时间,当然符合年限的要求,但是也并不唯一,如果不是因为有别的因素,也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了。简单的说,这里有很多的建筑被公用,也有很多特定的人群居住。
其实这些因素并没有构成咖啡小巷的消费主体,只是由于他们的存在,使得这个地方得以保留了现实的样态。又有与他们的存在,也不完全是由于他们,是历史的因素与契机,使得周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生态,才有了另类人群的聚集,也使得这里有了形成咖啡消费的可能。
这里看起来很隐秘,像桃花源,与外界的喧嚣形成了对比,古朴、安静,是一种存在,也成为了一种需要。安静是真实的,而古朴,则是虚幻的,远离当下的,可以说成是古朴,也可以说成是落后,甚至是破败。
另一方面,角落的意象,也是促成咖啡小巷样态的一种因素。或许周围并不缺少咖啡店,但是,一种角落感,隐秘感,超脱感,是只有这里才能给与的,也是他们需要的。这里只有几家成规模的店,剩下的都是一个角落。有的是民居开门而成,还有的就是一个房间,曾经的违建,曾经的门房,改建而成。
就实际情况而言,这里的消费环境并没有很好的体验,狭小的空间,无法说明的其他,幽暗的氛围,绝不是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之说,但是却足够的角落,足够的隐秘。
这里的消费人群,大体上有几种。银行业,报业的从业人员,是一种;政府机关单位的办事人员,是一种;高档宾馆的住宿人员,也是一种。原住民,应该也是一种,但是不会是主流,只能是个例。
这里的原住民,具有某种特别的属性,或许可以是一个话题。
除去咖啡馆,这里的街面有各式各样的店铺,为什么要以咖啡为买点,讲故事,说事情,不理解。
除了咖啡,其他的店铺更是相关于民生,或许就不值得书写,没有买点。
在咖啡小巷里转悠,这里几乎没有普通的消费,只看到了一家抻面馆,有些规模,切仅此一家。
咖啡小巷有人为炒作的成分,有过多的扮演,过多的装饰,像是一出戏,只是不知道会演多久,想来不会很久,总是会要谢幕的。
其实说是一种运动也行。
表演者,扮演者,观看者,参与者,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不会是多数,因此这出戏就更显得有些落寞。
什么人会去咖啡馆呢,如果能做一个调查,就会有结果了。也可以一些猜想和推理,如果没有钱,没有闲,恐怕无法光顾。
拿小饭店与咖啡馆做比较,两者所能给与人们的需求满足是不同的,小饭店的要低,咖啡馆的要高,并且要高很多。
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咖啡小巷的现状和未来,新年前后,区政府又在咖啡小巷投入了精力,怎么看也像是在鼓噪,在迎合,具体在鼓噪些什么呢,迎合些什么呢,难以理解。
这一段是断断续续写成的,有两个月了。先是记了提纲,然后在缕着思路写,怎么着也还是想不明白。明白与不明白都不打紧,本来就与我无关,就当是看戏吧。
过年期间也去过一趟,沿途看了看,有一种赤裸裸的喧嚣,不快乐,有些恶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