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条目翻译 - 该隐的诅咒与标记
Curse and mark of Cain
“该隐的诅咒”(curse of Cain)与“该隐的标记”(mark of Cain)这两个说法源自《创世纪》(Book of Genesis)中的该隐与亚伯的故事。故事提到,若有人伤害该隐,那这人就会遭受相当于自己行为之7倍的报应。有些人认为该隐的这个诅咒体现在实际的标记上,也有人将所谓“标记”解读为征兆,而非该隐身上实际存在的标记。在钦定版圣经(即詹姆斯王译本)中,相关语句为“在该隐身上设下标记”(set a mark upon Cain)。
起源
至于该隐的标记到底是什么,并无明确、一致的答案。在《创世纪》4:15中,被译作“标记”的原词是א֔וֹת('ōṯ),这个词有以下含义:征兆、预示、警告、纪念、姿态、手势、同意、奇迹、惊奇,最常见的含义则是“一个字母/文字”。在《妥拉》中,这个词指的是:作为征兆、预示的星星(<创世纪>1:14),代表上帝“绝不再用洪水毁灭自己之所创”的承诺的彩虹(<创世纪>9:12),象征着上帝与亚伯拉罕定立的圣约的包皮环切(<创世纪>17:11),以及摩西在法老面前施展的奇迹(<出埃及记>4:8、9、17、28、7:3、8:23、10:1、2)。
该隐的诅咒
在《创世纪》4:11至16中可找到与该隐的诅咒相关的叙述。这一诅咒源自该隐谋杀弟弟亚伯并向上帝撒谎一事。该隐令弟弟血溅满地时,就在血落地的那一刻,大地便受到了诅咒。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地“饮了亚伯的血”。《创世纪》4:12中记载了该隐的诅咒所导致的刑罚,该刑罚有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大地被亚伯的血诅咒。若该隐想要在大地上耕种,则会颗粒无收。这也许就暗示了该隐选择去建造城市(即以诺城[City of Enoch])的原因。诅咒的第二部分令该隐成了逃亡者(נע/ nā/ fugitive)和流浪者(נד/ nāḏ/ wanderer)。这两个词组成的希伯来语短语“נע ונד”(逃犯与流浪者)只存在于希伯来文《圣经》中。现代资料对希伯来文《圣经》第12节的解读是,该隐在杀死亚伯后过上了流浪生活,还被逐出了家族。《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中,这段故事又被加入希腊语分词“στένων καὶ τρέμων/ stenōn kai tremōn”(大地在呻吟和颤抖),大幅强调了该隐的诅咒。叙利亚基督教将上述希腊语译本中的说法解读为:该隐经历了肉体折磨,别人见到他时都能认出他来。斐洛(Philo)则将希腊语《圣经》译本第12节解读为对该隐惧怕失去灵魂的寓言。《撒马利亚五经》(Samaritan Pentateuch)和《塔库姆译本》(Targum)则将那一节翻译为该隐惧怕变成“流亡者、动荡之人”(an exile and an unstable man)的意思。
该隐的标记
希伯来语词汇“אות”有“标记”之意,但也有征兆、预示、警告或纪念的含义。“该隐的标记”就是上帝对他的许诺:给予他神圣的庇护,令他免于过早死亡,目的是阻止任何人杀害他。至于那“标记”到底是什么,则没有定论,但基本都假定这标记是能看得见的。有人猜测,这标记是位于脸上或胳膊上的希伯来文或苏美尔字母。《七十士译本》将אות翻译为“征兆”。因此,有人推测“标记”是警示他人莫犯同样罪行的标识。
犹太教
犹太学者Rav Abba bar Aybo(175-247年)曾说上帝给了该隐一条狗,用该隐来展示犯下谋杀罪的下场。坦拿(tanna,犹太教拉比哲人)Abba Jose ben Hanan曾说上帝令该隐身上长出了一根角。坦拿Haninah ben Ahi R. Joshua曾说,上帝用该隐来警示因犯下罪行而苦修的人(<大创世纪>[ Genesis Rabbah]22:12)。
拉什(Rashi,一名中世纪法国拉比,约1040-1105.7.13)对《创世纪》4:15的评注是,该隐的标记是希伯来四字神名(Tetragrammaton)中的一个字母:“他[上帝]将他名字中的一个字母刻在了他[该隐]的前额上”。《约拿单泰根译本》(Targum Jonathan)、坦拿Eliezer ben Hurcanus以及《光明篇》(Zohar)都曾作出同样的解释。
在卡巴拉(Kabbalah,与犹太哲学观点有关的思想)中,《光明篇》称该隐的标记是《妥拉》的22个希伯来字母之一,但用阿拉姆语所写的原版《光明篇》并未说明究竟是哪个字母。一些评注者,如拉比Michael Berg在用英语写成的对《光明篇》的评注中曾表示该隐的标记就是字母“ו”(vav)。
基督教
据学者Ruth Mellinkoff称,各路评注者对“标记”本质的解读取决于他们各自对该隐的状况的看法:要么是获得额外时间去悔改,要么是被继续羞辱。
美国新教徒对该隐的标记的种族主义观念
在美国奴隶贸易开始后的某个时期,很多新教教派都开始教导其信众,该隐的标记就是棕黑的肤色,以图将自身行为正当化;但方济各会修士Symon Semeonis在较早前就曾将罗姆人描述为“该隐的后代”,表明这一观念并非美国新教教会首创。新教传教士们针对该隐的诅咒撰写了注释性分析,在其中假定该隐的诅咒就是深色皮肤。
浸礼宗种族隔离主义者
由于在与奴隶制和奴隶教育相关的教义问题上存在分歧,美国浸礼宗组织发生南北分裂。在分裂发生的时期,美南浸信会(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用该隐的诅咒来证明奴隶制的正当性。在19和20世纪的美国南方,一些浸礼宗牧师曾向信众宣扬两个天堂的说法,即一个天堂属于黑人,另一个天堂属于白人。直到20世纪中叶,美南浸信会依旧在宣扬或实施各种形式的种族隔离,但已经允许所有族裔的人参加礼拜仪式。美南浸信会于1995年正式谴责种族主义,并为其曾经捍卫奴隶制而道歉。
在美国和欧洲,直到1960年代,大部分新教神职人员还在用该隐的诅咒作为支持禁止授予黑人以圣职的理由。但世界其他主要基督教教会(包括天主教会、东正教会、圣公宗教会、东方正统教会)并不承认对该隐的诅咒的种族主义解读,并未参与禁止黑人从事圣职的宗教运动。
但这也存在例外。美国南方部分天主教教区曾自行实施种族主义政策:不准许黑人管理、实施圣事(sacrament),不准许黑人接受教区白人居民的忏悔。这些教区实施这一政策的原因并非信奉“该隐的诅咒”教条,而是因为美国南方神职人员与宗教团体普遍认为若允许奴隶或其后代拥有任何对白人的权威,则会激怒太多白人教区居民,后者普遍认为,作为曾经奴役黑人的白人,他们依旧比黑人优越。上述政策从未得到教宗许可,也并非源自教宗的教义。
含姆的诅咒(Curse of Ham)
人们经常将该隐的诅咒与含姆的诅咒相混淆。在《圣经》中,含姆有一次看到父亲诺亚醉酒,在自己的帐篷里赤身裸体,含姆非但没有遮盖住父亲,以示尊敬,反而还跑去告诉了自己的兄弟们。诺亚因此诅咒含姆之子迦南(Canaan)将成为“侍奉奴仆的奴仆”(a servant of servants,<创世纪>9:20至27)。对这段故事的一个解读是:含姆娶了一位该隐的后代。《圣经》里并无表明含姆的妻子是该隐后代的内容,但还是有人将上述解读作为证明奴隶制正当性的证据,在大西洋奴隶贸易时期的北美洲,这一理论格外流行,因为他们认为含姆是非洲人的先祖。
后期圣徒运动(Latter-day Saint movement)
就在新教教会与信众在北美广泛接受“该隐的诅咒”以及甚至更为流行的“含姆的诅咒”教义时,摩尔门教运动开始了。和很多北美人一样,19世纪的摩尔门教徒普遍认为非洲黑人身上带有“该隐的标记”,也就是深色皮肤,而含姆的诅咒也令他们注定成为低贱的奴仆。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 LDS教会)会长杨百翰(Brigham Young)就曾教导信众,黑人是该隐的后代,受了诅咒,以此来证明奴隶制的正当性。被大多数摩尔门教徒视作权威经文的《无价珍珠》(Pearl of Great Price)中,以诺(Enoch)谈到了要避开该隐的后代,还说他们的皮肤是黑色的:“以诺还看见了亚当子民的残余;他们由亚当所有后裔混合而成,但不包括该隐的后裔,因为该隐的后裔是黑人,不属于他们”(And Enoch also beheld the residue of the people which were the sons of Adam; and they were a mixture of all the seed of Adam save it was the seed of Cain, for the seed of Cain were black, and had not place among them.<无价珍珠>7:22)。杨百翰曾说,“那标记究竟是什么?它就在你所见过的每个非洲人脸上…”
在后期圣徒运动早期领导人、使徒(apostle)David Wyman Patten死后,Abraham O. Smoot曾表示,Patten说过自己曾在田纳西的巴黎(Paris, Tennessee)遇到过一个自称是该隐的黑人男子。在Smoot的记述中,该隐一心求死,但无法如愿,他的任务就是毁灭人的灵魂。使徒甘宾塞(Spencer W. Kimball)在著作《宽恕的奇迹》(The Miracle of Forgiveness)中援引了Smoot的上述回忆。
后期圣徒的《圣经》经文中并未明确指出含姆的妻子是该隐后代,但至少有一部LDS教会的出版物依旧称含姆娶了该隐的一位后人。作为《圣经》的解释性读物出版的《圣经指南》(Guide to the Scriptures)中有这样的内容:“Ham's wife, Egyptus, was a descendant of Cain; the sons of their daughter Egyptus settled in Egypt”。
教堂和神职禁令
有证据表明,后期圣徒运动奠基人小约瑟·斯密(Joseph Smith Jr.)并不认为不许黑人成为神职人员的禁令在现代社会依旧有效,他本人(以及其他与他关系较近的教会领袖)就曾授予Elijah Abel和Walker Lewis等黑人以圣职。
小约瑟·斯密被杀后,杨百翰(第二任LDS会长)接受了非洲裔人大体上全都受了该隐的诅咒的观点,在1852年,他声称黑非洲裔人无资格在LDS教会中担任神职。杨百翰教导信众,在天使战争(War in Heaven)中,该隐和亚伯都是领袖。黑人的灵魂都在该隐麾下作战,并被指定为该隐的后代。在亚伯麾下作战的灵魂则被指定为亚伯的后裔。该隐希望在杀掉弟弟亚伯之后,自己麾下的灵魂便能在与亚伯麾下的灵魂的战争中取得优势。但上帝对该隐及其后代下了诅咒:在所有亚伯后裔都取得神职之前,该隐及其后代都不得获得神职。黑人的灵魂理解了这一诅咒,和该隐一起接受惩罚。
LDS教会设有平信徒(Laity)取得教士地位的规则,因此所有称职的男性LDS教友都拥有教士身份,禁令对LDS黑人教友和其他教会的黑人教徒的影响是不同的。
杨百翰之后,有数名LDS会长也曾用该隐的诅咒来辩护黑人神职禁令,但也有几位会长反对这一点。摩尔门神学家Sterling M. McMurrin在报告中称,LDS会长David O. McKay曾在1954年说过:“这个教会目前没有关于所有黑人都受了上帝诅咒的教义,而且从来都没有过。本教会没有任何和黑人相关的教义。我们认为,经文中有关于不许黑人从事神职的先例。这是一个惯例,并非教条,惯例是能改变的。没有其他可说的了。”
1978年,LDS会长甘宾塞声称自己得到上帝启示:允许所有称职的男性教友取得神职,无论其种族或肤色。LDS教会先前曾在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Civil rights movement)期间因自身政策而遭受批判,但引发上述变革的似乎是LDS教会在巴西遇到的混血皈依者问题。
很多LDS黑人教徒认为教会道歉会“损害”其工作,并催化出更多种族误解。LDS的非裔美国人教友Bryan E. Powell曾说:“旧新闻没有乐趣,而这个新闻已经够旧了。”Gladys Newkirk赞同这一说法:“在这个教会里,我从未遇到过任何麻烦。我不需要道歉[…]我们就是道歉的结果。”很多黑人摩尔门教徒都表示,他们愿意对过往的说教既往不咎,忠于教会的教条,部分原因是LDS教条中有对死后生命的有力且细致的教导。
LDS教会曾针对过往的肤色措施与理论发布官方声明:“今天,本教会推翻曾经提出的理论,即黑色肤色是上帝厌恶或诅咒的标志,[…]本教会的当今领袖们明确谴责过去和现在的一切形式的种族主义论调及行为。”
民权
杨百翰在犹他州政府考虑奴隶制合法化时曾告诉犹他州领土立法机关(Utah Territorial Legislature),该隐的诅咒要求奴隶制必须存在。他说,在亚伯的所有后代都能取得神职之前,该隐的所有后代都应该继续被奴役。他还主张,即然他们因神职禁令而无权参与教会事务,那么他们也不该拥有参与州内事务的权利,包括选举权。他警告说,若让该隐的子孙取得和他们平等的地位,那么他们自己也将被诅咒。杨百翰还声称,若有人和该隐的后代结婚,那么此人也将被诅咒。LDS教会后来否定了上述所有学说。
参考资料
BDB, Francis Brown; Samuel Rolles Driver; Charles Augustus Briggs (1996). The Brown Driver Briggs Hebrew and English Lexicon: with an appendix containing the Biblical Aramaic; coded with the numbering system from 'Strong's Exhaustive Concordance of the Bible' (7. print. 1997 ed.). Peabody: Hendrickson. p. 16f. ISBN 9781565632066.
Mellinkoff, Ruth (1981). The Mark of Cai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 13. ISBN 9780520906372.
Miller, Randall M.; Smith, John David (1988). Dictionary of Afro-American Slavery.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p. 78. ISBN 0-313-23814-6
Collier, Fred C. (1987). The Teachings of President Brigham Young Vol. 3 1852–1854. Salt Lake City: Collier Publishing. ISBN 9780934964012
Reeve, W. Paul (2015). Religion of a Different Color: Race and the Mormon Struggle for Whiteness. New York,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975407-6
Taylor, Quintard (17 May 1999). In Search of the Racial Frontier: African Americans in the American West 1528–1990. New York City: W. W. Norton & Company. p. 73. ISBN 9780393318890
Harris, Matthew L.; Bringhurst, Newell G. (2015). The Mormon Church and Blacks: A Documentary History.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p. 22. ISBN 978-0-252-08121-7
Kidd, Colin (2006). The Forging of Races: Race and Scripture in the Protestant Atlantic World, 1600–200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793247
Bush, Lester E. Jr.; Mauss, Armand L., eds. (1984). Neither White Nor Black: Mormon Scholars Confront the Race Issue in a Universal Church. Salt Lake City: Signature Books. ISBN 0-941214-22-2.
Bushman, Richard (2008). Mormon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11–112. ISBN 978-0-19-531030-6
Byron, John (2011). Cain and Abel in text and tradition: Jewish and Christian interpretations of the first sibling rivalry. Leiden: Brill Publishers. p. 93. ISBN 978-9004192522.
Goldenberg, David M. (2003). "The Curse of Cain". The curse of Ham : race and slavery in early Judaism, Christianity, and Islam (2nd printing. ed.). Princeton [u.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SBN 069111465X.
Whiting, Linda Shelley (2003). David W. Patten Apostle and Martyr. Springville, UT: Cedar Fort. ISBN 1-55517-682-8.
扩展阅读
Bringhurst, Newell (1981). Saints, Slaves, and Blacks: The changing place of Black people within Mormonism. Greenwood Press. ISBN 9780313227523.
Bush, Lester E. Jr.; Armand Mauss (1984). Neither White Nor Black: Mormon Scholars Confront the Race Issue in a Universal Church. Signature Books. ISBN 0-941214-22-2.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05-11-22.
Nottingham, Theodore J. (1998). The Curse of Cain: The Untold Story of John Wilkes Booth. Sovereign Publications. ISBN 1-58006-021-8.
Schwartz, Regina M. (1997). The Curse of Cain: The Violent Legacy of Monotheis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ISBN 0-226-74199-0.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71). White Attitudes toward Black People.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SIN B000TA1IZW.
Wood, Peter H. (1996). Black Majority: Negroes in Colonial South Carolina from 1670 Through the Stono Rebellion. W. W. Norton. ISBN 0-393-31482-0.
© 本文版权归 张程ZhāngChé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