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的回声
今年心血来潮想去一下从来没去过的非洲,年末忙于工作几乎没时间做攻略就来了肯尼亚。但有时候越是不报期待反而收获越多。
Safari in Masai Mara and Amboseli
我们这次主要去两个地方,一个是马赛马拉,另外一个是Amboseli。马赛马拉白天气候干旱燥热,目之所及,都是明晃晃的炙热。傍晚的时候会下一场大雨或者暴雨,傍晚的清凉湿润和白天的燥热成为了鲜明的对比。
越野车在草原中一路颠簸驰骋,脚下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抬头是同样广阔的天空,不管从哪个方向看去,目之所及都是无尽的草原。各种动物生活其间, 成片的出现在草原中,他们或在自在悠闲地吃草,或者一连几分钟一动不动地发呆。有些胆小的动物比如羚羊会看到车就跑,因为这种动物十分美丽,所以惊慌逃跑的样子也显得异常优雅。草原上以斑马、羚羊等各种食草动物为主,时不时也看得到一些肉食动物比如狮子、花豹。 马赛马拉的动物很密集,种类也比较多,big five 基本都能看到。
司机为了我们更好地看到动物,把车顶棚打开,我们拿着野生动物手册,一一对应看到的各种动物。白天的时候,食草动物都在低头吃草,而肉食动物基本都在睡觉。向导介绍狮子一天要睡20个小时,只有4个小时是醒着的。在马赛马拉两天我们看到了四次狮子,有时候是一只,有时候是一家,当我看到狮子的时候,他们基本都在睡觉,偶尔也在吃草。我疑惑它们为什么要吃草,向导解释他们不是在吃草,而是在用草刷牙。
在Amboseli草原可以看到非洲最高的山-乞力马扎罗山。肉眼看上去,乞力马扎罗坡度极缓,看起来不高, 尽管山顶上覆盖着亮晶晶的雪顶,很难想象这是一座海拔近6000米的高山。 Amboseli 草木更为稀疏,气候也更加干旱,越野车所到之处一路尘土飞扬。向导说,Amboseli的意思就是dry、salty dust,这里的土是乞力马扎罗的火山灰形成的。尽管干旱,这里有山也有湖有湿地。比起马赛马拉,这边猴子和大象以及火烈鸟更为常见,这里的猴子跟中国的猴子一样,性格活泼、素质不高、差点跳到我的身上。
有时候很难想象人类文明之前的世界, 因为现代文明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自然而无所不在,但是,我想,在非洲草原这里是很容易想象的,在这里有自然最本来的样子。
一些跨文化的观察
因为是在内罗毕当地报团,所以我们团是一个大杂烩,一不小心凑齐了五个大洲的人:两个斯里兰卡人,两个美国人,两个澳大利亚人、两个英国人和三个中国人。在safari的漫长而颠簸的车程中,在寻找动物的大段时间间隙中,聊天变成了唯一的消遣。似乎世界上不管在哪个地方,只要有美国人存在的地方,健谈的美国人一定会担负起聊天主力这个角色。路途上我们从safari的动物聊到中国和美国的职场文化工作时长,对比法兰克福和深圳的天气,聊到westlife的歌,甚至聊了下华人的催婚催生的文化。 我给他安利了小米汽车, 他看到小米车的实物图,感慨:that's f@%king beautiful, and it costs only 30000 dollars。
来这次safari的时候他已经从美国到德国工作8年了,在此之前他也在美国工作多年。我猜他也是做了非主流的选择,从高薪但是工作更demanding的美国跑到德国法兰克福去摸鱼,他说不喜欢美国的职场文化和不喜欢社会越来越严重的阶级固化。我不禁也跟他吐槽了一下国内的996文化和工作生活之间毫无边界。他说美国也一样,我说at least you guys get well-paid。华人家庭在哪儿似乎都会催婚催生,但他结婚很晚,并且坚定地选择了丁克。我没有问他丁克的具体原因,只是在聊这个话题的时候,他提到上一辈的父母很多都是mentally unhealthy。
行程后面几天我很惊讶地发现英国的Cari和我居住在中国同一个城市甚至同一个区。就像我遇到的大部分英国人一样,她对中国的火锅赞不绝口。就像我呆在英国那段时间非常开心一样,她同样对中国的生活经历非常开心满意。这大概是因为我们在当地都只是在experience,并不是真的在live。只用体验和享受这个环境里的好的方面,不用承受它的不好的地方。比如Cari作为一名外教,就没有被中国的996文化和学校里的形式主义毒打过,她对火锅、便宜方便的美食、万能的淘宝和拼多多感到非常满意。喜欢中国人的诚实靠谱、热情友好会拍照,却不用被东亚文化相对单一的价值观绑架(Cari有女朋友)。
团里还有一位斯里兰卡人让我印象深刻,这并不完全是因为他一言不合就掏出钱包给我们发钱,而是他已经78岁了,还能兴致勃勃地一个人出行旅游参加safari,我们的行程早出晚归,长时间坐车颠簸,餐食也比较简陋,中午在草原里只能吃薯片和面包喝汽水,和度假式的旅游相比还是挺辛苦的。他全程不需要特殊照顾,精神不错话也很多,他给我们看了很多他在中国的照片,他去过的中国的城市和省份比我们团里的三个中国人还多。而且他的中文讲得比较流利,我很佩服能把中文说得不错的人,毕竟中文是难度很大的一门语言。看到他就觉得,只要身体健康,心态年轻,人变老似乎也没那么可怕。
在Amboseli住tented camp的时候,我们遇到了一家马来西亚华人,一对夫妻带着一个青少年孩子。谈到他们的工作,华人爸爸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满意,他说他的工作就是自己的爱好,所以工作得很开心。他也跟我们提到在马来西亚华人作为二等公民并不容易,一切都需要自己的努力和打拼,不然,“到老了会很惨的”,看来华人在哪里都是很有危机意识,不管在哪里,勤奋都是刻在骨子里的。
在飞机上还遇到一个姐姐带着儿子去马尔代夫旅游, 她老公在华为已经退休(众所周知,华为45岁退休) ,这个姐姐工作稳定轻松(大型国企财务),家庭和睦,财富自由,可以说是普通中年人的模板和天花板了。我问她,财富自由是什么感觉?姐姐笑了下说,人生还是要有点兴趣爱好支撑的,太无聊了!我倒是也想享受一下财富自由的无聊。
肯尼亚印象
在去马赛马拉和Amboseli的路上,我们会经过一些小镇,说是小镇,其实也不过是路两边的十几间看起来稍微像样一点的破旧平房,卖着一些塑料的鞋子玩具之类的生活物品。偶尔经过加油站,加油站里的便利店应该算是小镇当地比较高端的商店了:干净、凉快,甚至有的还有洗手间。
在大货车络绎不绝车流不息的高速路飞扬的尘土中间,会站着一些当地人拿着大瓶矿泉水或者大袋水果在售卖, 他们卖的价格并不高,所赚也并不多,却要在炎炎烈日下滚滚车流里举着这些商品不停地寻找客户,如此辛苦的体力工作却所得无几,让人不免心酸。除了买一点他们的水果似乎也没有其他方式帮助他们,因为贫穷不是偶然现象,而是目之所及无处不在的事实。
行程的最后一天,我们回到内罗毕,迫不及待找了个越南餐厅,给我的中国胃一个安慰。在餐厅吃了一碗牛肉粉,算下价格居然比在深圳的商场吃一碗牛肉粉价格还贵。商场里人很多,商店里的物价也算比较高,可见消费得起的人还是不少,这里的贫富差距如此之大令人触目惊心。
在内罗毕市区坐车在等红绿灯的时候,不断有人和小孩过来敲车窗要吃的要钱,有些还是残疾人。走在街上,我一般低头默默走路目不斜视,对你好、Jambo、 Hello、こんにちは、 안녕하세요全部装聋作哑。享受着当地人的注视并不算稀奇,不要有对视就好,因为一旦对视上,他们便会上来寒暄,要吃的,要东西。在坐网约车的时候我问司机如果我晚上一个人在街上走是否安全。她说,我建议你最好不要。我说,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还是因为我是一个外国人?她说,主要是因为你是一个外国人,外国人就是有钱的象征。外国人走在街上,大概就像一台行走的ATM,有些人不免想过来取点钱花花。我并不想把这归咎于人种或者国民素质问题,在我国和其他国家,这种问题几十年前或许也存在或者以其他形式存在,在我看来,这更多的是发展阶段的问题。我们一路上也遇到非常热情友好的肯尼亚人,在酒店和camp里会很热情跟我们聊天的工作人员,开朗的司机Papa。就像世界上所有地方一样,哪有都有好人坏人。
Kibera
行程的最后一天,Cari跟我推荐了一个项目,参观Kibera。其实Kibera并不是什么打卡的景点,而是非洲第二大的贫民窟,关于它的居民人数没有非常确切的统计,预估是在150万人左右。我通过Cari发给我的网站联系到了Winnie,我们约好第二天在Java house见面。
第二天十点,Winnie很准时地出现了,Winnie人如其名,长得圆润可爱,她给我简单介绍了一下行程的安排之后,我们就开始了我们的tour。穿过一小段路后,我们进入了Kibera的区域, Kibera是一个完整的自给自足的社区,我们首先穿过的是市场,售卖水果蔬菜和衣服日用品, 因为去的时候是星期天早上,很多店都没有开门营业。与其说是店,其实很像我们的夜市,大多数店只是一些临街的摊铺。
穿过市场区域后就来到了他们的生活区,也就是居住区。尽管提前一天在网上搜到了一些kibera的图片,来到这里的时候还是会有一些震惊,不仅是因为他们的生存环境实在恶劣,而是有些事实还是超乎了我的想象,比如这里没有基本的水电。没有自来水,喝水需要去买外面的桶装水,所有的水一律用并不干净的黄色的水桶装好售卖,从饮水到洗衣服全部用这种水。每家每户都没有厕所和洗澡间,每个village有一个公共的厕所兼洗澡的地方,上厕所和洗澡要按次收费的。很多从我们出生起就视作理所当然的东西,比如自来水、电、钢筋水泥的房子,随处可见的洗手间对于生活在Kiibera的人来说都是奢侈品。
Winnie 跟我介绍Kibera居住区的房子有三种,最好的一种是石头造的房子,坚固宽敞,一般是Kibera外面的其他区域的人过来建造并居住的,因为他们住得远上班不方便所以来靠近市中心得Kibera生活。还有一种是铁皮房子,这种房子也是在Kibera最常见的,它租金不高,冬冷夏热,最后是泥土的房子,这种房子造价最低,缺点也很明显,一场大雨就会让它受损,所以需要无止尽地进行重修重建。
我们进到房子内部参观,这里的一个房子一般隔成几间,租给不同的家庭,每间大概是10到15平米,供全家人居住。每个区域隔成客厅房间和厨房,客厅和房间只隔着一道帘子,房间只容得下一张床,所有人睡在同一张床上。Winnie称为kitchen的地方其实只有一个狭窄的台子上面放着简单的炉具。走的时候,我们意外发现墙角放着一个路由器,是的,这里没自来水,电很多是私接的,但是居然有Wifi。很多人还会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具有基本功能的智能手机。
走过居民区后,我们到了被叫做vintage point的地方,这里其实是一座垃圾山,可以俯瞰整个kibera。这个垃圾山是字面意思上的垃圾山,无处可扔的生活垃圾在这里堆成了一座山,人们在这里走来走去,小孩在这里开心地玩耍,城市的铁轨在这里穿过,很多小羊在垃圾山上跳来跳去找垃圾吃。
最后我们还去到了他们的学校,尽管肯尼亚的教育都是要收费的,相当多的家庭因为负担不起而让孩子辍学,这边仍有一些慈善机构和爱心人士设立免费的学校让孩子们来学习英语和数学。我问Winnie,你们平时吃什么?她说,我们一般吃米饭,豆子,蔬菜,我说那你们吃肉吗?她说when days are good。比较富裕的家庭一天可以吃三顿饭,普通家庭一天是吃两顿饭。想到自己昨天还在吐槽这几天每天只能吃米饭豆子蔬菜和牛肉,同样的菜吃了6天的时候,不免觉得有点惭愧。
Kibera的人脸上并没有特别的情绪,他们并不显得比其他地方的人愁苦,也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条件艰苦人却生活得很开心。我只感觉到,人对物质环境的适应力是惊人的,有时候让我们难受的不是绝对的贫困,而是对比下的贫富差距。离开的时候,心情有些沉重,在Kibera,我们可以谈那些我们喜欢谈论的职业选择和人生价值实现吗,这里的人仅仅是活着、维持基本的生存就已经耗尽全力了。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却生活在如此不同的世界。
回程
回程的飞机上,因为实在又困又累,飞机才开始爬升的时候我已经失去了意识,再醒来已经早上了。在飞机上睡得像个婴儿,一夜无梦睡了7个多小时的整觉。下了飞机还是在熟悉的吉隆坡中转,一下飞机就开始找地方大吃特吃,吃完又在机场的椅子上睡着了,醒来了继续飞下一段,飞机上继续睡。 在接近一整天的飞行和转机后,凌晨返回了深圳。
每次出行,都感觉自己被新的经历冲洗了头脑和心灵, 像一块电池被充满了电,能量满满。重新回归日常的生活,但我又是一个新的我了。肯尼亚的旅行,看到的壮阔草原,遇到的各种人,即兴的交谈,交织在一起,他们更新了我在日复一日的工作和生活中固定下来的思维和惯性,让我看到不一样的人生选择和活法,给了我新的启发和冲击。
趁记忆还新鲜,趁旅行给我留下的印象还没消退,写一些文字留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