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闹海》杀疯了!妥妥的中国电影票房榜冠军
《哪吒之魔童闹海》,8天票房破50亿,估计今天将超越之前57.75亿的票房榜冠军《长津湖》,踢馆成功,在恐怖的虹吸效应下,估计不用两天就能破掉《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北美总票房9.35亿美元的全球单一市场最高票房记录。
谁说降级消费、影视寒冬,优秀的作品根本不怕没人买单。
那《哪吒》系列戳中的是什么呢?
第一,是“叛逆”的内核。
传统故事《哪吒闹海》讲的是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孝道的反抗。第一部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却出人意料地摒弃了哪吒这一部分的摇滚精神,给了他一个出生时灵珠被申公豹调包、阴差阳错成为魔丸转世的背景设置,使得哪吒从小顽劣不堪、四处惹祸、肆意妄为、无法无天的行为得以合理化,“叛逆”的主题也从“反抗父权”升华至“打破宿命、躲过天劫、打破成见、堂正做魔”;第二部《哪吒之魔童闹海》,延续了哪吒身上最重要的“叛逆”和“反抗”的内核,并进一步拔高立意兼扩大范围,从“打破个人宿命”到“打破阶层规则”,从哪吒一个人的自主意识到敖丙、申公豹等人的普遍觉醒。
第二,是“困境”的映射。
光讲“叛逆”,“跟天斗、跟地斗、跟人斗”,还不足以完全触达吃瓜群众的心趴,为什么要反抗以及背后隐含的困境、时代命题下的挣扎、自主选择的艰难才是引发情感共振的深层次原因。如果你是哪吒,面对“魔丸转世”的既定命运,你会选择低头,甘心被束缚、被定义的一生吗?如果你有一个像哪吒这样的“渣娃”,你会选择无条件地爱他、“不抛弃、不放弃、不嫌弃”吗?如果向上的通道和资源被所谓的认证体系所掌控,你会屈从于这个体系并努力成为其中的工具和棋子吗?如果你是申公豹,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摆脱“妖”的出身,你还会心怀悲悯、坚持曾经的价值观吗?电影里的各种困境其实是现实世界各种残酷真相的缩影,好的电影,能让你在观看过程中见天地、见众生、也见到自己。而所有的这些困境,最后都通过亲情、友情“爱”的力量得以化解,就算现实中很难做到,两个小时的观影体验也足以疗愈被轨道锁住的牛马们内心的疲惫和迷茫,获得重新出发、升级打怪的力量与勇气。
要理解这些,不得不提到导演饺子,名校药学专业,却发现内心真正热爱,中途跨界改行,自学成才。父亲逝世,全世界只有母亲一个人用微薄的退休金支持他,三年磨一剑----好不容易《打,打个大西瓜》惊鸿一瞥,但之后又是无边的沉寂,直到11年后《哪吒》横空出世。在这个过程中,我想导演一定问过自己无数次:“继续还是放弃?”、“值得吗?”其实,电影的编剧就是导演自己,真实的经历换得的真诚的表达,一定是发自肺腑并自带power的。
第三,是“人设”的反差。
珠玉在前,要创新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把原来的人物设定打破并重塑,但改编又不能完全摧毁经典在大众心中的固有印记。成功的案例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孙悟空被赋予了冷漠沧桑、又酷又丧的形象,才有了后面一点一滴被江流儿打动、最终完成自我救赎、回归侠义本性的燃爆。不成功的像《神笔马良》,整个故事除马良与画笔两个基本元素外,与原著几乎毫无关联,还把反抗统治、反抗不公命运的本质变成了低级幼稚的抵抗暴力拆迁。
《哪吒》的创新则是全方位的,毒丸转世的哪吒熊猫眼、烟熏妆、大板牙、配上邪魅一笑的“熊孩子”形象,和蒂姆˙波顿独特的哥特风有得一拼;敖丙变成了肩负拯救龙族重任的天命人,他本性善良,却在父亲敖光的殷切期望下,踏上了一条充满残酷训练与艰难险阻的道路;哪吒和敖丙不再是扒皮抽筋与被扒皮抽筋的关系,而成为了惺惺相惜的挚友,第一部两人一起对抗天劫咒,第二部为救敖丙哪吒隐藏身份、千里迢迢混进仙界,合为一体对抗规则,合体后的形象致敬了79版动画片《哪吒闹海》;李靖也从顺从规则、专横武断的父亲,变成了爱子护子的24孝好老爸。
最绝的改编在第二部,调换灵珠和魔丸的最大反派申公豹,其实是货真价实的“丑强惨”,一个拼命努力妄图挤进天庭的小镇做题家,在弟弟死前喊出“哪吒是凶手”的情况下仍能冷静推理出真正幕后黑手的人才,结果发现自己其实是被所谓的“仙”骗着干脏活的工具人,体制内的边角料,上一个如此招人怜爱的反派还是《追风者》里雷厉风行、狠辣聪明的林樵松。而貌似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无量仙君,却是维护既得利益、视底层为草芥的阴谋家。可谓“仙非正道,妖非无情”,反派的行为逻辑能挖掘到如此地步,内行的都知道这里的门道有多深。
第四,是“本土”的幽默。
一种是结合方言和地方特色的搞笑情节,第一部还有明显的“咯吱痒痒肉”的刻意为之,第二部显得丝滑了一些,但不多。虽然这些搞笑并不一定很高级,但确实是扩大受众范围、吸引更多人走进影院的必要条件。一种是中国人才懂的黑色幽默,比如民众和妖族把“修仙考编”奉为终极理想,“死也要死在编制里”;申公豹作为凤凰男飞出山村,他爹是典型的“爸爸鸡,才是真的鸡”,到处传授“上岸”经验;修仙考核也有KPI,但其实形同虚设,萝卜坑才是真相……
第五,是“时间”的打磨。
导演饺子是个不折不扣的匠人,《哪吒》第一部折磨到负责“申公豹”形象的外包公司设计人员受不了辞职,结果跳槽后另一家外包公司又接了这个活,真是卷死牛马的节奏。第二部明明可以赚快钱,但结结实实花了五年时间慢工出细活,光剧本就耗了两年。
第一部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哪吒跟着太乙真人进入《山河社稷图》中畅游,天地悠远、山峰层峦、光影斑驳、小溪潺潺,从构图到色彩、从场景到意象,都具有强烈的东方韵味;高潮段落的打斗戏,也是运镜酷炫、节奏明快,哪吒身着混天绫、脚踩风火轮于熊熊火焰中变身那一幕,没有人不随之热血沸腾。
第二部的特效又上了一个层次,云海中高高在上、仙气蒸腾的玉虚宫,黑暗中锈迹斑斑、阴森萧索的海底炼狱,象征着仙妖两界的泾渭之别;陈塘关与四海龙王大战,天空熔岩滚滚如瀑布下泄,海水翻腾、众妖现身,上万根被栓在“海神针”上的锁链像细丝在空中飘动,乱中有序还能呈现出重力感,妖兽的形象和武器也是量身定制,无一重复;哪吒母亲化作灵丹后,哪吒在火焰中骨肉撕裂,化作无数碎片,重塑肉身后携手敖丙与阐仙人一派开展激烈对决,海啸龙吟、水火激荡中万千妖兽和小仙层层叠起,凝成黑金两色巨大的流体在空中席卷碰撞,场面极其壮观。细节之精致、制作之用心,可以说和美、日最高动画水平已不相上下,背后是“死磕”两个字,以及“不知天高地厚”、不断踮脚挑战天花板的勇气。
《哪吒》系列,是一个披上了国漫的炫目外衣、坚持梦想、逆天改命的普通人,拍给无数生活在充满标签、偏见、规训世界里普通人看的一部电影,在这个梦里,你不用再顺从,不用再跟随,你要做和要明白的是,在混沌的世界中,对天命的真正对抗不是碾压一切,而是守护住人性的温暖,因为只要勇敢做自己,总有人会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