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春天寄出的信,是那一年非常昂扬的开端。
满老师:
向您问好。
今年因为机缘,冥冥中又开始翻阅文学史,从古代到现代再到当代,读完之后,我心里有很多疑问。这些疑问似乎也驱动了我再深入学习一点,理解和思考一些。我在心里小小地决定,重新尝试学习现当代文学。
老师,我发现,在阅读过程中,现在的心态与前几年坐在图书馆里看书的状态截然不同了。更安静,也更幸福,是一种可以书斋里的平和与宁静。问过自己一个问题,是对现代更感兴趣还是对当代。我发现我心里的答案未曾改变过,我每一次思考时,都会在最后指向当代。或许对自己的时代有更多的感情,我希望通过文学史的学习,真正理解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并以此来关照当下。
我遇到很多考研的朋友,他们都说对当下很失望,对当下的创作也没有期待,但是从我的心底,我还是觉得如果感觉到文学创作正在滑坡,到没有什么非要失望和放弃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当下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的纵深前行,一定是在反映着我们当下的时代。
前段时间在看《资治通鉴》,我心中对“历史”这一概念有了新的理解,大家对自己时代的预估往往是“当局者迷”,我们高喊着文学已死,就犹如上帝已死一样,振聋发聩的声音,必然创造着崭新的文学面貌。我不失望,反而是想要扎根在当代,纵横在时间的长河里,对当下的文学世界有一个更包容和准确的理解。
于是我想要更深入的学习和了解,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到底是什么样的,三十年后,我们又该如何书写我们所经历的当代文学,千禧年后的文学世界与发展脉络,我有更大的兴趣和爱好了。
老师,语无伦次地讲了这么多。我心里隐隐约约有一个意志,我也不知道它在哪里,但是我觉得它能带我不断精进。无论如何,好像学习现当代文学总能带我复归到一种非常年轻的心态,不断产生好奇与兴趣,试图更加努力地迈向“孜孜以求”这一状态。
在阅读中,我写下了一些问题:
《三十年》的序言,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中,提到了都提到了现代文学的发展是”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这样的说法,我自己理解的是,钱老师在序言中反复提到了现代作家们面对现代性历史课题时候,有着非常深刻的教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可能就是说他们在面对文学现代化的过程中,是走过极大的错误途径的。我大概想到了文学革命的激进,全盘否定带来的严重后果,但是我们在书写和理解现代文学的时候也是保持着,尽管激进,但不破不立的态度,为何还是会说“不成正比”呢?
我又想到,在清代,本该顺应世界洪流,进入近现代社会的,闭关锁国带来的封闭环境,算不算逆流,逆流带来后果是否可以说决定了后来文学革命,以及其他革命的爆裂性。
我写到这里的时候,感觉到了现代化作为必然,尽管会迟但不会不至。也因为这样的迟到,让我们本来骄傲的民族文化似乎落后于了其他国家,是否在民族思想上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扭曲,内心的骄傲与“落后”,是否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以及融入世界文学中,走了很多不同的道路和尝试,又产生了这样多争论与批评。压抑已久的现代性,一直以非常激烈的方式进行着,在当代,中国与世界的步调,是否真的完全一致了?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是否还是存在着错位?这种错位在当代的表现是什么?
老师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是否有相关的论文谈论过,我对此有些兴趣,想要继续读一读。盼与吾师有机会能够更进一步讨论。
千万只鸟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个人如果不曾拥有过一个读书夜晚,他也将失去一些隐秘的伟大。 (98人喜欢)
- 谢谢所有人,再见2024。 (10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