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的存在主义
小陈的书单里好像有提到过加缪,但是今天了解到萨特的观点以后,突然意识到,也许她的哲学立场更接近存在主义:在虚无中创造意义,在自由中承担责任。
萨特有两句话:
人有选择的权利,人通过选择获得自己的本质。
这是存在主义的核心信条之一。 我们生来没有固定的本质,而是通过我们所做的选择来定义自己。 我们不是被预先设定的,而是不断地“创造”自己。
这种自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为我们的选择承担全部责任。
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此外什么都不是。
- 本质先于存在 萨特认为人与其他事物不同,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首先存在于世界上,然后才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逐渐形成自己的本质。没有预设的人性,没有上帝赋予的使命,人就是一张白纸,通过行动来书写自己。
- 行动定义身份
- 一个人不能仅凭想法或意图来定义自己,必须通过具体的行动
- 比如一个人说自己想当作家,但从不写作,那么他就不是作家
- 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完全取决于我们做了什么,而不是我们想做什么
- 持续的选择过程
- 人的本质不是一次性形成的,而是在持续不断的选择和行动中逐渐塑造的
- 每一个当下的选择都在重新定义着我们是谁
- 正因为没有既定的本质,所以人必须不断通过行动来确认和创造自己
- 责任与焦虑
- 既然人完全是自己行动的结果,那么就要为自己的所有选择负责。这种完全的自由和责任往往会带来存在的焦虑。
这种观点强调了几个核心理念:
- 人的自由是绝对的
- 行动的重要性高于思考和意图
- 人要对自己的选择承担完全的责任
- 人的本质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
这个观点可能看起来有些极端,但它强调了一件重要的事:我们确实很大程度上是由自己的行动塑造的,而不是由我们的想法或意图塑造的。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人生启示:与其空想,不如付诸行动。
她活得如此自由而担当,让我想到萨特所描绘的理想人格。
遗下是对一些只言片语的想象:
比如,"对自己没有任何期待,也不希望别人对自己有任何期待"
——"存在先于本质”,拒绝预设的标准和期待。
比如,"做任何选择都是为了取悦自己"
——类似萨特所说的绝对自由,选择的标准完全来自自身,而不是社会期待。
比如,"承担一切选择的结果"
——存在主义认为自由选择必然伴随着完全的责任承担,它强调的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责任承担。
比如,"不管结果是好是坏"
——存在主义对价值判断的超越。不以结果的好坏来评判选择的价值。强调选择本身的真实性和主体性。
「她是一个很执着的人,想要做成的事,就一定要做成,哪怕最后做不成,也一定要努力去做。哪怕别人觉得她做得不够好,她也要使全力。」
——存在主义认为,人是通过行动来定义自己的。 努力去做,本身就是一种存在的方式,一种对自身潜能的探索和对生命的肯定。
比如,“我不再去判断这些东西,事情来了就去做,我不要停在某个地方。”
——存在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交汇:
存在主义视角:
- "不再去判断"反映了对预设价值体系的超越。
- "事情来了就去做"强调通过行动而不是思考来创造意义。
- "不要停在某个地方"呼应了"存在先于本质"的核心理念,人是在持续的选择中定义自己。
实用主义特征:
- 强调行动胜过理论。
- 真理在实践中检验。
- 重视直接经验而非抽象概念。
比如,她曾经面对困境的一些态度。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自由选择,认为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是由自己的选择所塑造的。因此,即使是看似负面的经历,也是个体自我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比如,关于钟冉冉成片片段,以及,音乐剧戏剧舞台vs唱跳舞台相比,前者让她更能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满足感。
- 存在主义重视个人的主观体验,认为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都是独特的。 即使结果和预期有出入,但她自己觉得过程很有意义,这才是最重要的。
- 这种 "很有意义" 的感觉可能来源于:克服困难的挑战、与团队的合作、对表演艺术的热爱、对自身潜力的挖掘等等。 这些主观体验是无法用客观标准来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