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父母的婚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查看话题 >你以为的爱,其实是不被爱的伪装
有些父母并不懂得如何爱自己的孩子 /1/
- 父母有条件的爱造就孩子不被爱的心理
法国作家莫罗阿在《人生五大问题·论父母与子女》中这样写道:引自凡是在父母与子女之间造成悲惨的误解的,常因为成年人要在青年人身上获得只有成年人才有的反响与情操。
自我感觉不被爱背后的原因,通常是因为父母在养育过程中给予的爱是有条件的。
很多家庭的父母,他们会视孩子的表现是否符合个人意愿,而选择付出爱的程度大小,尤其是善于“鸡娃”的父母。
“鸡娃”某种程度上是父母对孩子有条件的爱。经常可以刷到因为给孩子辅导功课崩溃的家长,有的怒发冲冠,有的面红耳赤,有的暴跳如雷,有的面沉似水,而面对父母怒火的孩子通常表现得手足无措,愈发失去方向感。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孩子为了平息父母的愤怒,或者迎合父母的期望,过度压榨精力,压抑情绪,只为了获取好的学习成绩来迎合父母的期望,以此获得对应的爱。
对孩子给予有条件的爱的父母,通常以孩子的表现是否符合自身意愿为判定标准,以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作为筹码,来完成看似是养育实则是交易的过程。
/2/
- 爱你是允许你发出自己的声音
选择困难症的人或者讨好型人格的人,通常是被剥夺自我发声权的人。
他们经常在做大大小小的决定时犹豫不决,小到购买生活物品,大到升学、工作、婚姻、生育。
原因在于父母对于他们的控制根深蒂固的寄生在心中,总会与被压抑的个人意志争夺控制权,所以他们永远不能按自己的意志行事。
由赵本山、闫妮主演的电影《过年好》中,闫妮主演的李羊朵面对父亲提出的让她复婚的要求,有过这样一段台词:
“每个人在这个世上,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要倾听我自己内心的声音。
本来我和大海谈恋爱,你非说人家不正经,让我和和平谈恋爱,结果我们俩离了!
我什么都要听你的,你说女人先成家后立业,
我二十三岁就结婚,二十四岁生孩子,我全都听你的!
你说让我去国家机关,我就进了国家机关,
每天坐在办公室,一张报纸几杯茶翻来覆去的看,我坐不住,我都快坐成活化石了!”
由此看来,一旦自我的意志未得到父母尊重,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长此以往,他们就将自己命运的决定权让渡给父母,让渡给伴侣,由此造成了失去自我的悲剧。
美国作家米基·法恩在《讨好型人格》中写道:
如果儿童不被鼓励去学着自行探索世界,抑或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意愿不被重视,他们就无法学到如何在世上自处,并会转而外求,依赖他人指导自己如何行事。
此外,他们可能还会产生一种念头,即自己是无足轻重的。
长此以往,他们的内在智慧和独特天性就会被湮没,丧失了与自己内在的连接感。
/3/
- 父母的爱有时候被控制欲所伪装
美国作家琳赛·吉布森在《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写道:
“不成熟的父母会利用你的情绪,这是他们控制你的最有效的方式。他们对待你的方式会引起你的恐惧、羞耻、内疚或自我怀疑,他们就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影响你的行为。”
美国惊悚电影《逃跑》讲述了一个母亲对女儿极端控制欲的故事。
电影中被母亲独自抚养长大的女儿一直以为自己是天生患病的残疾人,可一次意外让她发现,母亲无微不至照顾地背后藏着令人毛骨悚然的秘密。
控制欲极强的母亲为了将孩子永远留在身边,不惜编造女儿患有哮喘、心脏病等各种疾病的谎言,并通过药物控制女儿的身体,长期给其喂食兽药,使其双腿瘫痪。
这一悲剧故事,探讨了母爱与控制之间的界限,揭示了父母对子女的极端控制可能带来的毁灭性后果。
/4/
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写道:“将来的运命,早在现在决定,故父母的缺点,便是子孙灭亡的伏线,生命的危机。
父母给了你生命和爱,只不过,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爱,他们也未曾接受过真正的爱,只知道自以为正确的方式来爱你。
你可以因此而尊重他们,但不要让他们再用虚假的爱控制你。
你现在的任务是自我成长,成为一个拥有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