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濠梁之辩》中的逻辑:惠子的理性v庄子的随性
2025-1-25 思维观察员 第611篇 【观察思维 | 记录思考】

说到《濠梁之辩》有些人可能没印象,但换成它的另一个名字——《鱼乐之辩》,就会顺口冒出一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反正我是这样的。
故事讲的是庄子和好朋友惠施,在今天的安徽省凤阳县的一条名叫“濠水”的河的桥上,关于“鱼快不快乐”的辩论。
桥被古人称为“梁”,所以这次辩论被记载成了“濠梁之辩”,以地名、地点记事是古人的传统。
顺便介绍一句:
- 这个庄子就是“道家老庄(学派)”中的“庄”,当时与老子、孔子齐名;
- 惠施,也就是惠子,他是“名家”代表人物,我们所说的“正名(明确概念)”,就是他提倡的。
------------
说有一天哥俩游玩到了这座桥上,庄子看着河里的游鱼,对惠子说:
“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我们先不管“鲦(tiáo)鱼”具体是哪个品种的鱼,总之是鱼。此时,庄子之所以这样说,那必然有他自己的逻辑,在他的观念里:
但凡能自由自在,就是快乐的。 这些鱼儿出游从容-能自由自在。 ------------ 这些鱼儿就是快乐的。
庄子说这句话,可能是发表一个感叹,也可能仅仅是为了陈述一个“事实”——自己认为对的、存在的。
如果是普通人,像我,就会觉得他就感叹一下,过了也就过了,没什么辩不辩的。
但惠子不是普通人,他觉得庄子的这句话“有问题”,就问他: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你不是鱼,如何知道鱼是快乐的?这句话有两解:
- 一是反问表肯定:“你不可能知道鱼是不是快乐的!”
- 另一个是疑问:“你是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问的是方法,但默认了“鱼是快乐的”——辩论的最后庄子就跳到了这个点上反将了惠子。
惠子在这里想表达的是第一种,在他的逻辑里“快乐是一种主观感受,只能自己觉察,而不能他察。”
你(庄子)认为“自由自在”能感受到快乐。 但凡遇到“自由自在”的情形。 ------------ 你都能感受到是快乐的。
这是你的感受,但是“鱼是不是快乐”,那是鱼的主观感受,你作为客体——你不是鱼——你怎么能察觉到呢?必然不能!
可能有的鱼觉得“在大海里畅游”才能感到快乐,有些鱼觉得“在鱼缸里每天有吃的”就是快乐……当然,这些也是我觉得的、我认为的可能,我也不是鱼。
在这样的观念下,惠子的推理就很清晰:
只有主体自己才能感受到自身是否快乐。 你是庄子是人——不是鱼。 ------------ 所以,你不可能知道鱼是不是快乐的。
照常人的想法,但凡认同惠子的这个观念“只有主体才能感受到自身是否快乐”,聊天也就结束了,你说的对,是这么个理儿,我不是鱼,自然不会知道鱼是不是快乐了。但是……对方辩手是庄子,不是常人。
------------
庄子借着惠子的这个观念,举着红旗打红旗,对惠子说: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你不是我,如何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这句话同样有两种理解:一是反问表肯定“你不知道!”,一是疑问“问方法”。很明显,庄子在这里用的也是第一种。
他直接套用了惠子的逻辑:
只有主体自己才能知道自己是否知道。 你是惠施——不是我。 ------------ 所以,你不可能知道我是否知道。
这是借着惠子的观念推导的,想想也对呀——这是我们常人的第一反应,你不是鱼,你就不知道鱼是不是快乐;我不是你,我就不知道你是不是知道(鱼快不快乐)。这样对话就结束了,但总觉得哪儿不得劲!
惠子就没有这种不得劲,他继续抓自己的主题、抓自己的论点,对庄子说: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这不就是我(惠子)说的了嘛~你看看逻辑:
只有主体自己才能知道自己是否知道。 我不是你。 ------------ 本来就不知道你(知道什么)。
同样的,在同一个观念下:
你本来就不是鱼。 ------------ 所以,你就不知道鱼是不是快乐的。
看,是不是我最开始说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不可能知道鱼儿是不是快乐的!
------------
到了这里,辩论结果已经很清晰了。
庄子认为:人能知道(感受到)“鱼儿是快乐的”。
惠子反驳庄子“人不可能知道鱼是不是快乐的”,那么“鱼儿是快乐的”也就不成立。
因为他俩都用到了“只有主体自己才能知道自己是否知道”,这就意味着庄子认可惠子的说法。但庄子“不认输”。他继续说:
“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他提醒惠子回到最初的问题上,说惠子一开始问他“你如何知道鱼是快乐的”的这句话,就表明惠子已经“认可”了他知道“鱼是快乐的”这个事实,强调惠子的问题只侧重在“怎么知道”-问的是方法……
了解逻辑的朋友都能看明白,庄子在这里是在转移话题,转到了最开始惠子那句话“安知鱼之乐”的第二种解释,这在辩论中属于歧义。
前面他俩都是按第一种解释辩论,眼看辩不过了,庄子就跳到了第二种解释上,你既然问方法-“我是怎么知道的”,很明显啊,“我就是站在桥上观察到的!”
庄子靠这种转移话题结束了辩论。
我们不难看出,这个辩论中:
- 惠施代表着理性思考,他就事论事,既然“客体无法感知主体感受”,那么人就不可能感知鱼儿是否快乐,这样,他也不会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转移到外物上;当然,这可能影响共情能力。
- 反观自由自在的庄子,他以自己对外物(客体)的感受、理解作为外物的状况,自己开心了看啥都开心,鱼儿是开心的,小草是开心的,朋友也是慈眉善目;同样的,一旦感受到了别人的痛苦,他也必然能共情。
其实,这两种思维无所谓好坏,关键看对待什么事,处在哪种情形,处理哪些问题……这些都是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体现。
------------
关于理性的逻辑思维的训练,我创建了一个“知识星球”,在陆续地分享一套基础的“形式逻辑”知识,总共21节,每周更新一节(已更新十五节),每小节内容6000字左右,都是训练逻辑思维的干货。
21节内容的分布是这样的——

素材资料已准备就绪(下面是部分内容的展示)——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私我加入,只要花点时间,一定能从质的层面提升你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