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我们,可以从父辈那里获取什么?
继上篇中谈到的我与一个年龄相仿的女孩的争论,她还是执拗地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勤奋努力,将大伯家孩子的失败归结于懒惰不上进。我们谁也没有说服谁。
其实在我看来,每个人的背后都站着他的父辈,我们今天的结果,至少有一部分因素是受到了父辈的影响。
尤其是农村的孩子,能不能获取一些成就,真得要看父辈能给予什么,只靠自己的造化,那就很玄幻了。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人要问,农村的父辈能给予什么?他们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活,有时候连孩子基础的温饱都无法解决,谈什么给予。
那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如果说你基础教育阶段成绩尚可,那一定和你的家庭氛围有关系,你的父辈至少是一个崇尚知识,或者自己有一定学识、视野和眼界的人,这就是一种无形的托举。
就像那个女孩,她能走出大山一定是幸运的,其次才是勤奋的、努力的。
幸运的是她一定有一个愿意支持她读书的家庭;幸运的是她的家庭没有发生重大变故,不需要牺牲她的前途去换取家庭安稳;幸运的是她的智商还可以。在这些基本前提的加持下,她的勤奋努力才有意义,读书才能成为她最好的出路。
在读书时期,我见过太多的半途而废的女孩子。她们往往是八九岁入学,读到小学三年级左右就辍学,因为十一二岁的年纪已经可以用她稚嫩的肩膀挑起家庭的一份责任了。
要么是农忙时全盘接管家务,要么是跟在大人背后当小帮手。总之,那个年纪已经可以开始干活了。读那三年书的意义在于长身体的同时认几个字,不至于目不识丁。
如果你读书能力欠佳,最后也依然通过自己的打拼闯出了一条离开土地的路,那一定跟你父辈的品格有很大的关系。
一个孩子的启蒙老师一定是父母,当然,在农村也有可能是祖父母。这个父亲可以是个目不识丁的文盲,这个母亲可以是个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的农村妇女。
但是,这对父母身上一定有一些很优秀的地方,如会圆滑地为人处世,能不动声色地团结邻里关系。
抑或是一个很有韧劲儿的人,不服输、不放弃、不言败。就算一辈子只是种庄稼的命,他也能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能手。
这样的人,如果有机会,他一定能出人头地,那这样的家庭氛围,也就是一种无形的托举与给予。
我们村子里以前有个小女孩,留守儿童,父母带着弟弟在城里打工,她跟着奶奶在农村生活。在她三年级那年,她被父母接到了城里。生活环境改变了,教育资源更好了,但是她的成绩依然很差,最后勉强读了个中职,这至少说明他的父母格局是开阔的,不至于让她早早地辍学打工。
在实习的那年,她很顺利地留在了实习单位,成为正式的一员,有编制的那种。一个小女孩,身后谁都没有,但是她完美继承了奶奶的做事风格,察言观色、左右逢源、进退得体,她说话做事真得能让周围的人觉得很舒服。
这可能是我一辈子都不会拥有的技能。她能顺利留在这个单位,跟她的处事风格有很大的关系。
可能你的身边也存在那些完完全全靠自己的神人,但是我们绕开神的光环,几乎所有人的成功都有迹可循,也几乎所有人的平庸都有迹可循。毕竟,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的奇迹。多得是不经意间的选择和无数次的努力共同碰撞下的结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