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DeepSeek(R1)写两首七律
一
好的,用户让我写一首思考人类政治状况的七言律诗,并且要对启蒙进行反思。首先,我需要明确七言律诗的结构,通常是八句,每句七个字,讲究平仄对仗,中间两联要对仗工整。然后,主题是政治状况和反思启蒙,所以得把这两个元素结合起来。
反思启蒙可能涉及到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进步观念的质疑,或者讨论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技术控制、自由的悖论等。需要找到合适的意象来表达这些抽象的概念,比如用“铁幕”、“无形之网”来象征现代社会的控制机制。
接下来考虑如何结构全诗。首联要点明主题,中间两联展开论述,尾联收束并点出反思。比如首联可以写人类对光明(启蒙)的追求,但结果可能陷入新的困境。颔联和颈联需要具体描述政治状况,比如技术控制、信息泛滥、自由的丧失等。尾联则表达反思,可能以自然或传统来对比现代的困境。
选词方面要注意对仗和押韵。比如“铁幕”对“无形之网”,“数字洪流”对“自由枷锁”。同时,用典或隐喻来增强深度,比如“巴别塔”象征沟通的失败,“盗火”指普罗米修斯,暗示启蒙带来的问题。
还要检查平仄是否符合规则,确保每联的平仄交替,对仗工整。可能需要调整词序或替换词汇来满足格律要求。最后,整体要连贯,意境统一,让读者能感受到对启蒙运动的复杂情感,既有肯定也有批判。
《读史后作》 群氓终古拜光明,铁幕垂天或有声。 数字洪流湮血泪,无形之网覆冠缨。 已扃众口成巴别,谁记当时盗火名。 万顷烟涛舟自覆,空余大月照山平。
赏析:这首作品反思启蒙理想在现代政治中的异化,以“铁幕”“数字洪流”等意象勾勒技术理性编织的新型控制网络。颔联“已扃众口成巴别”暗喻启蒙所倡之理性反致沟通壁垒,“盗火”典故则追问启蒙者初衷与结果的悖反。尾联以苍茫海月之景收束,暗示在宏大历史进程中人类救赎之舟的倾覆,表达对启蒙遗产的复杂省思。
二
好的,用户让我再写一首咏史诗,主题是项羽。首先,我需要回顾之前用户的要求,之前是写一首反思启蒙的七言律诗,现在转向项羽,属于历史人物咏史。用户可能希望这首诗同样具有深度,不仅仅是叙述项羽的事迹,还要有独特的视角或反思。
项羽作为历史人物,有很多经典的事迹,比如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等。我需要选取一些关键点,但避免平铺直叙。咏史诗通常需要表达作者的观点或情感,所以得找到一个角度,可能结合他的失败原因、性格悲剧或者历史评价。
之前用户提到对启蒙的反思,可能希望这首诗也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而不仅仅是歌颂或哀叹。项羽的失败常被归因于刚愎自用、缺乏政治远见,或者时运不济,这些都可以作为切入点。
考虑用七言律诗的结构,注意对仗和押韵。需要选取几个意象来代表项羽的不同阶段,比如他的崛起、巅峰、失败。同时,可以运用对比手法,如他的英勇与失败,霸气与柔情。
还要注意用典和化用历史事件,比如“破釜沉舟”代表巨鹿之战,“鸿门”指鸿门宴,“楚歌”指垓下之围,“乌江”自刎。这些元素需要自然地融入诗中,避免生硬。
赏析部分需要点明诗中的意象和主题,比如通过对比项羽的英勇和失败,反思个人性格与历史命运的关系,或者英雄主义的局限性。要突出诗中使用的典故和象征,解释它们如何支持主题。
最后检查格律是否符合七言律诗的要求,平仄是否正确,对仗是否工整。确保每联之间有逻辑联系,整体结构紧凑,结尾要有力,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
《读项羽本纪》 沉舟一炬海东倾,卅万秦骸哭未明。 非战能胜天亦妒,不仁可王霸难成。 鸿门星陨重瞳子,垓下歌残子弟兵。 纵使头颅赠仇寇,乌江终古怒涛声。
赏析:这首作品聚焦项羽命运悲剧中的悖论性。首联以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壮烈与战后血腥形成张力,暗示暴力逻辑的循环。颈联“非战能胜”与“不仁可王”构成历史辩证法,揭示武力与道义在帝业中的复杂关系。尾联“头颅赠仇寇”与“怒涛声”并置,将个体生命终结转化为历史长河中的永恒诘问,突显英雄叙事背后的苍凉与荒诞。
个人粗略总结:
可以看出此AI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作诗能力,不过对仗有时不太严格,诗句也有令人费解之处。比如第二首,非战能胜,胜字为平声,符合平仄,此句是项羽说不是战争让他亡,而是老天让他亡,也就是项羽的败亡不是战争能够促成的,而是老天嫉妒之意。鸿门一句,项羽并未陨落,但诗歌把鸿门宴与项羽败亡直接联系,有些跳跃。不过,从中看出AI掌握掌故与对指令的理解程度,和之前的AI相比,取得了进步,AI也更像一位诗人,写出的句子水平也不算差,用时很短,基本是瞬间生成了文本,体现了一定的概括能力与思辨程度。第一首的尾联较有力度,第二首的颔联体现了一定的见识,这是一位合格诗人必备的能力。
李zhaoyu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对Deepseek R1的访谈
- 对于当前AI的看法 (2人喜欢)
- 源头控制?机械判案与何为正义
- 初冬杂感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