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徽州 人文歙县】渔梁古镇——从前慢
在肃穆的冬日,我用一周的午休时间,去了五次渔梁古镇。一人信步,一江静水,一条古街,一排老屋,仿佛遇见了木心《从前慢》诗中的质朴慢时光,“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渔梁古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始建于隋唐,鼎盛于明清,是古徽州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商业交通性村落。村落形态、街巷空间、水埠码头及建筑单体,均呈现出与皖南传统农耕性村落迥然不同的风貌,是徽州首埠、徽商之源。

一条类似古长城建筑风格的新安古道把徽州古城和渔梁古镇连在一起。
新安古道,是明清徽商往返徽州的必经之道,初建于唐代,从县城南门起,沿着练江逶迤连绵。这条古道依山傍水,沿江筑有石质扶栏,相互连接。沿江石质扶栏又名“张公堤”,据说后人为缅怀明代县令张公涛主持修建此堤,故取名“张公堤”。

我沿着长满青苔的新安古道,不疾不徐地前行,冬日寒风凛冽,江上波光粼粼,江风吹得脸颊冰凉生疼,心口却因景色而热烈生欢。一个人漫步,看似孤独,实则自由,我享受这样的独处时光。

渔梁水文站,外墙上记录了近年来的洪水淹没线。1969.7.5,小时候就听长辈们说过,那次洪水的猛烈,水位线也被标识在最高处;1996.6.30,那时因在外地上学,所以对此次洪水没有什么印象;2020.7.7,震惊全国的高考洪水,焦灼着多少学子和家长的心情;2024.6.20,这是年份最近的一次洪水。当我站在记录墙前看到这些简单的年月数字,想到无数次的洪灾曾经造成了多少财产损失和生命逝去,不禁慨叹,人类在灾难面前是如此弱小且无力抗争。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我们一定要深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太白问津处,李白到歙州来寻访许宣平,于此处打听渡口,问津亭中的壁画为李白访许仙人图。据宋《太平广记》载,唐代县城人许宣平隐居城南城阳山丰隆寺,砍柴换酒,饮酒吟诗,自言:“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欲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在寺壁题诗:“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静夜玩明月,闲来饮碧泉。樵人歌垅上,谷鸟戏岩前。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他的诗被时人传诵转抄。唐天宝五年 (746) 诗仙李白弃官东游,在长安一座驿站中读到了这首诗,叹为诗仙,于是欣然南游寻访许宣平。李白在城阳山东岸登上一老翁的小船,并向船翁打听许宣平住处,船翁以“门前一杆竹,便是许翁家”作答。李白访仙心切,未察翁意。到对岸下船继续前寻,忽然想到“门前一杆竹”,不就是那船头的竹篙么,方知船翁即许翁,当即回寻,然而许宣平已不知去向,李白懊悔不已。李白与许宣平失之交臂,但李白还是到了许宣平隐居的丰隆寺,并在寺壁题诗:“我吟传舍诗,来访真人居。烟岭迷高迹,云林隔太虚。窥庭但萧索,倚仗空踌躇。应化辽天鹤,归当千年余”。许宣平回到丰隆寺见寺壁题诗,也痛感失去了一次与诗仙结交的机会。出渔梁村不远的新安古道上还有一座古老的单孔石桥,相传李白离开县城后,仍站在石桥上频频回首,遥望许仙人住处,于是后人就称此桥为望仙桥。

放生池,自太平桥至渔梁流域为放生池,北宋至清末皆禁止捕鱼。禁渔碑,清康熙四年到六年(1665-1667),徽州知府龚蕃锡在任期内所立,上刻“敢有在放生池捕鱼者立拿、重责卅大板、枷号一月不恕”。“本府正堂龚示”。

白云禅院,俗称观音阁,内供观音、雷祖。在这里,我与之前十字街偶遇的高位截肢却健步如飞的傲然女人,再次擦肩而过,人生何处不相逢。听着她用双拐敲打路面的铿锵步伐,我在心里再次默默致敬,那是她用坚韧不屈谱写的生命赞歌!

忠护庙,供奉汪华及其第九子,祔祀财神、痘神。

思政堂,商贾门第,建于清末,门罩砖雕极为精致,取材三国演义故事,意在重德重义。

走到这里,就已经正式踏入渔梁古街了。

渔梁,唐代在练江筑石梁蓄水,故名村曰渔梁。又说,渔梁村形如鲤鱼,东西向主街为“鱼脊”,南北向巷弄为“鱼鳍”,鹅卵石街面为“鱼鳞”,故名渔梁。或说以先居之余姓名村曰余梁,后余姓式微,改为渔梁,现以姚姓为村族主干。

渔梁是古徽州的主要水陆商埠之一,渔梁商业街也因此而形成。民国时仍有店铺100余家,店铺多前店后坊,或前店后库。临江有渡船头埠、盐埠、姚江巷埠、百步阶级埠等船埠。

渔梁古街曲折起伏一公里有余,蜿蜓古朴的青石街巷,斑驳沧桑的粉墙黛瓦,古风犹存的店铺庄号,鳞次栉比的老屋旧宅,都印证着这座水运商埠昔日之繁华。

巴道复运输过塘行,是一座典型的前店中坊后宅式建筑,主要经营茶叶兼营其他杂货。“巴道复”为人名,“过塘行”为货物中转批发店之意。

元和堂药铺(金宅),清末民初建,曲尺形柜台,药橱上有精细木雕,置各式瓷药罐,梁上悬有匾额。中进为制药作坊,后进临河作住宅,有小天井,后门有石阶通水埠码头。

在渔梁古街上,走过众多店铺庄号,只见大门紧锁,锈迹斑斑,院墙颓圮,杂草丛生,那些辉煌的历史都被尘封在时光深处,唯余一声叹息。

巴慰祖故居,坐北朝南,占地1188平方米,三进三出四个天井,前进是客厅,为清代建筑,中、后进是住宅、书房,为明代建筑,三合院式民宅。我2024年末去的时候,正有工匠在修缮故居,还热情地对我说,等2025年修好就对外开放了,你到时再来参观。

巴慰祖,歙县渔梁人,字予籍,号晋堂(一作隽堂),又号莲舫,著名篆刻家、书画家、收藏家,为篆刻“歙派四子”之一(程邃、汪肇龙、巴慰祖、胡唐)。著有《四香堂摹印》《隽堂诗集》《百寿图印谱》,现存有“巴予籍”、“下里巴人”、“栎阳张氏”等印章以及金石、砚、墨等。

古街上有一座唐代的亭桥——狮子桥,一说建于狮形石崖之上故名;又说这座桥最早叫“施氏桥”,由最早居住渔梁的施姓家族所建,后来取了谐音“狮子桥”,以示吉祥如意。

该桥经历代修葺,仍存玲珑古态。桥头有一黄狗卧伏,老态龙钟,安静温顺,狗主人蹲在它的身边,用纸巾帮它不知是洗脸还是擦泪。老人与狗,朝夕相伴,阅尽世间百态。

不管是城市,还是街道,都如古树一般,有着自己独特的年轮。渔梁老街,正因为它沉淀的古朴底蕴,而散发出悠远的文化遗韵,愈久弥香。

鱼灯人家,听闻渔梁鱼灯已被列入歙县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我和非遗馆的展示人员闲聊,渔梁现在也有鱼灯了?她说,渔梁不是现在才有鱼灯,是以前早就有的,只不过中间断了30多年,现在才恢复表演起来。我知道,许多乡村的民俗类非遗,都是依靠村民坚守那点故土情怀,才让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保护传承下来。

就如,我在古街上遇见的歙砚老手艺人,一间陋室、一盏明灯、一方砚台、一把刻刀,那就是他坚守了一辈子的一方天地。
渔梁古街远离徽州古城核心区,但也胜在远离,对比古城的喧嚣鼎沸,方显老街的静谧安宁。
你,可以一人独行。或者,与好友相约。

踩着古街触感分明的“鱼鳞”鹅卵石,抬头看看狭长的蔚蓝天空,欣赏老房改造的创意民宿,去古朴的小屋怀旧淘物。


若是走得热了,累了,那就找一处巷口古埠去到江边,坐在石凳上,眺望苍茫的碧水青山,吹吹江南湿冷的风,听树叶沙沙的声音,等待落日倒映江水的血红,感受诗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孤寂,以及“闲钓江鱼不钓名,瓦瓯斟酒暮山青”的闲适淡远。此刻,你的心会很静很静,没有一丝世俗的杂念,因为大自然具有抚愈人心的力量。那天我在江边停驻良久,不愿归去。

街上随处可见的可爱猫狗,让沉寂的古街有了一种活泼的生动。两只小猫在遥望对峙,小黄狗一只在尽职守门,另一只在撒欢奔跑,小白狗在调皮地咬一个松果,另一只小白狗正以古街主人的身份在阶梯上等你,准备引你去往下一个著名景点——渔梁坝。

渔梁坝,始建于唐,横截练江,可蓄上游之水,缓坝下之流,灌溉、行舟、抗洪,都可兼而利之,是徽州古代最知名的水利工程,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人美誉为“江南都江堰”。

渔梁坝,现存石质结构重力溢流坝(滚水坝)为明清时期所筑。坝长143米,断面呈不等腰梯形,坝面偏南设置三道水门(泄洪道),并由北向南渐次低落,以调节流量。坝身石砌,面石用花岗岩,条石之间用石银锭榫、石键等连接,竖向每隔 1.5 米左右埋设石柱,以增加上下层间的结构强度,坝脚有护甾(护坝脚短石桩)。

练水涉过渔梁坝,形态各异,或至静至柔,丝滑如锻面;或飞珠溅玉,奔腾如大海。明代程嘉燧诗咏:“禹庙渔梁口,浮舟落日过。瀑声冲峻壁,溪影漾层河。”


站在渔梁坝上,只见静水碧蓝微波荡漾,两岸屋舍隽永婉约。且古渡欸乃,渔舟漂泊,顿生野渡自横、寒江独钓之意境。

渔梁坝下约 200 米为渔梁码头,是徽州最大码头之一。徽商最兴盛的时候,码头上时常停靠着300余艘大小船只。我立在空旷的江边码头,遥想古时的繁华场景,宽阔的新安江上千帆竞渡,樯桅如林,挑夫与商人穿梭在码头与商行之间,络绎不绝,人声鼎沸。


从渔梁坝走百步石阶上岸,有一座崇报祠,供历代修渔梁坝有功官绅牌位,并立有碑记。同时也被开辟为渔梁坝博物馆。

往前不远,就已至渔梁古街的尽头。再过望仙桥就到了新安第一关——新安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建,石质拱门,古代从县城通往浙江的主要道路由此经过。出新安关,过紫阳桥就到理学大师朱熹之父朱松结庐讲学的紫阳山,明代曾在这里建造紫阳书院。

我站在扼踞要津的新安关,前瞻紫阳古桥凌空飞架,侧看禹王山陡壁悬崖,回望搁浅的江面怪石嶙峋,历经风雨沧桑的渔梁坝,安然静卧于徽州水墨画中。

渔梁古渡,作为几百年来新安江上商贾船队往来的重要水陆商埠,明清时期曾辉煌一时的徽商,抵钱塘、下扬州,都要从这里出发,堪称徽商“梦开始的地方”。

巧合的是,当我倘佯在渔梁坝时,《家业》剧组也在此取景。渔梁古亭,古船争渡,徜过岁月的长河,历史与现代重合,仿佛带我们穿越明清时期的徽商繁荣盛景,感受当年徽商扬帆远航的凌云之志,以及天下徽商纵横明清三百年的雄霸气势。

然而,在这里,渔梁古渡,也同时见证了无数离别的愁绪。古徽州女人的刻骨守望,两地爱人间的铭心思念,都只能寄托于那一封又一封来自远方的用徽墨歙砚磨砺的浓烈家书……
从前慢
木心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