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4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书单|2024年读书报告 | 读了100本,25本五星!
主题阅读太香了!

▓ 阅读小结
阅读90本(含漫画单册刚好100本),共约2,000.9万字,平均7.5本/月,5.48万字/天,阅读量近年最高。
文学类仍旧占大头(49%),其次是历史(22%),这几年对社会和艺术关注有所下降。9分以上的书占41%,8分以上高达71%,不枉在选书方面做的努力,致力把烂书扼杀在摇篮。
💡本年的阅读特点有两个:
- 几乎所有阅读都有个缘起,就是开始读的理由,努力为阅读和生活之间创造一些联系。
- 真正掀开了主题阅读的大幕,这是必经之路,但断续走了5年才摸索上道。

▓ 年度主题
▒ 段义孚
从年头读到年尾的学者,人文主义地理学奠基人,共读了8本,阅读的起点是他的自传和晚期的学术小结。段义孚的研究看上去简单,“风格化”的地理学论著与时代格格不入。但他的学术代表了一个浪漫主义者的古典式努力,他的一生是在浪漫和理性间游走的咏叹,是我在未来阅读的历程中,始终都会回头想起的一个路标。
段义孚的作品可以比较清晰的划分为学术期间的十大论著和晚年随笔,推荐早期的两本学术论著《恋地情结》和《空间与地方》,晚年的自传《我是谁?》和随笔《人文主义地理学》。
没有人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没有人的生命故事是微不足道、不值得讲述的。如果某个故事令人生厌,其错定然在于遣词造句上,而不在于生活本身。 📙《我是谁?》段义孚
▒ 明治时代文学
今年在东京住了一周,带着历史观去看果然非常不同,回来后完成对明治时期日本文学的一次大阅读体验,一共读了10本(5本夏目漱石 Soseki Natsume),收益颇丰。明治时代是日本近代的开始,这一时期的作品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剧变,也体现了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读明治时代的小说,每条街都在文字中。推荐如下评分9分以上的几本。
昨日的悲哀是昨日的悲哀,今天的自己有许多事要忙,虽然不想忘记对方,但不觉间就忘了,一生如梦。若说人生如朝露,的确无常。 📙《行云》樋口一叶

▒ 谷口治郎
2024年主要看了谷口治郎,《孤独的美食家》也是出自他手,画功非常高超,每个画面都值得细心品味。《〈少爷〉的时代》是最爱的一套,翻看了三遍,除了明治文人的众生相,同时也存有对光辉时代隐藏危机的忧思。另外两本围绕个体的经历,主题的厚重程度没有前者那么强。
三套书有个共同主题:东京。《悠悠哉哉》是江户,《〈少爷〉的时代》是明治,《散步去》是现代,连着读下来会对日本江户以来的都城更熟悉一层。
▒ 三岛由纪夫
三岛由纪夫是近几年的大主题,接近完成。本年主要读了他的戏剧和传记,重读了几本长篇,短篇却始终没读下去。推荐西方人写的传记《美与暴烈》和他的个人哲学随笔《太阳与铁》,明显看出个人性向、阳明学(儒家)、天皇崇拜(武士道)对他的三重塑造。最终收获尚未整理。

▒ 宋朝史
收到《崖山》,顺便开启大宋史阅读。这个宏大的话题比较沉浸,几个月内读了10本,一入历史深似海,居然只看了个皮毛,主要集中在史实入门和政治史部分。主要推荐《中国转向内在》《祖宗之法》《细说宋朝》。

▒ 晚明史
明史还没完整读过,近两年的兴趣集中在明朝灭亡史。《暮日耀光》和《南明史》都是上一年遗留的尾巴,前者终于读完,后者似乎还没有动力读完。

▒ 晚清/近代史
年初看了两本,也是2025年初继续的主题,看来冬天适合读清史。
想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天朝的崩溃》是优选!更真实的历史让人心惊。书中对各段历史事件和人物都做了非常细微的还原,考据可信。读完之后会有深深的悲哀,此本书大略可以读到无知、逃避、贪腐、甩锅、胆怯、粉饰和屈辱,但更多是以史为镜,想想过去发生的事情对今天有哪些可以借鉴之处。

▒ 鲁迅
重读了鲁迅的主要著作,还看了一本传记,重新梳理了一遍他的创作生涯,打破不少刻板印象。最喜欢的还是他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
鲁迅的一生充满寻找和矛盾。“愚民”是否可以支撑社会,是他一生思想的矛盾焦点,他的三次逃离也没能真正寻找到答案。未来会继续读鲁迅的文学和思想研究。

▒ 苏童

苏童是今年香港书展的主打嘉宾之一,去听讲座的路上翻开了《夜间故事》这本短篇小说集,是他在1993年至2005年间发表的自选集。比起其他作家的短篇,他的文字非常好读,故事容易进入,叙事技巧让你深陷其中,偶尔还有些惊悚的快感。
继续读了早期的《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和后期的《黄雀记》。总体来说短篇比中篇好,中篇比长篇好。早期的比后期的好。
▒ 齐格蒙·鲍曼
鲍曼的主题没读完,他的书过多,观点较重复,因为卡在《立法者与阐释者》,难度较高没有继续。但今年遇到了可以列入人生书单的《现代性与大屠杀》,也是本年最佳之一,每个现代人必读,是反思也是警钟,用来观察当今的中东局势、民粹问题、国际分配甚至现代企业都会有离奇的启示。

▒ 大卫·霍克尼
年初在深圳看了一个艺术书展,展出了霍克尼的A Bigger Book和不少他的创作理念。看了他关键的两本书,《隐秘的知识》是他于2001年发表的一项颇具争议的发现,《霍克尼论摄影》则是持续了17年的对谈,对理解这位艺术家的创作思路非常有帮助。

▒ 荷马
年底开启的超大主题,从古希腊开始了解西方文明。今年读完了西方文学和艺术的源头荷马,直接打开一座大金矿。共读了8本,在解读方面,文学主题方向最推荐《荷马史诗中的生与死》,社会史方向推荐《奥德修斯的世界》。

▓ 年度五星
今年可以接近满分推荐的五星图书整理了25本,如下:

▒ 哲学
福柯四卷本性经验史的第一卷,语言依旧艰涩,福柯还是稍微晚一点再继续完整的读。
这一卷其实是导论,从头到尾有醍醐灌顶之妙,几乎是另一个角度的《规训与惩罚》。读了这本书,之前桑塔格、上野千鹤子、沈奕斐等种种引用一下子变得很贴近。福柯还教会了我们想要理解某种社会现实一定要了解它的起源,也是桑塔格说过的,如果真的有一种信仰,就是对历史的信仰。
▒ 社会·人类
现代文明裹挟着的现代国家的社会工程雄心、工业技术的进步、现代官僚制度是大屠杀的必要条件。
人类学经典,集合了自传、游记、人类学、散文、哲思等各种题材的一本书,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点什么。
今年最值得一读的人类学出版物。本书从组织(平台经济)、技术(算法)、劳动生产(黏性、区隔)、性别和数字韧性(反抗)等各方面,论述促成“过渡劳动”状态的可能。里面震撼人心的事实是,现在的外卖系统像是一个“技术奇点”,把所有参与其中的人带向未知的未来。
中文打字机的历史,伴随着近代风起云涌的世界变迁,也完成了从延迟起步、初露头角到告别舞台的整个过程。任何一个对汉字和语言学报有热爱的人都应该读!
▒ 历史
上古
本书的重要推论:古代中国(以及很多其他区域)的文明建立和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来自政治力量,而不是技术变革,这一点是与西方文明的重要区别。所以在这一点上西方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反而可能是独特的孤例。虽然这一推论让后来的事都顺理成章的有了解释,但还是觉得缺了点什么。
宋朝
邓小南关于宋初政治史的经典之作。赵宋的“祖宗之法”开创于太祖、太宗时期,至真宗至仁宗前期,以固定的表达方式由帝王和士大夫共同提出,将其神圣化,并奉之为治国理事的基准。对“祖宗之法”的重视与强调,宋代之前未见。
大概是市面上最好的宋朝通史,对历史新手十分友好。史观中规中矩,个人观点鲜明但还是公允的。虽然细说的是宋朝,其实是沿着辽宋夏金各自兴衰发展、共存影响的历史脉络讲下去的,过去比较陌生的西辽、西夏后期也都有介绍。
宋史必读,主张对文化变迁的观察重点从唐宋之交转到两宋之交。对思想史着墨不多,更侧重政治对士大夫思想的影响以及新儒家作为国家正统的确立。论点尤为亮眼,但有一半是出于其口号式的精炼,结论有点急促,主要是:北宋及以前文官对文化的主张是外向的,自南宋开始在本质上趋向于内敛,中国文化在整体上转向内在。
近代史
陈旭麓是中国近代史的专家(还曾做过茅海建的老师),这本是由他的遗著整理的,可以说是他一生研究之大成。新陈代谢大概指的是,过去对封建社会的理解是单纯停滞或重复,往往忽略历史过程中新的变化(有时即使不太明显),但就是因为这些细微的因素诱发,牵引着历史盘旋着前进了。虽然没有更科学完整的论述,但毕竟是几十年前的成果,对当时国内近代史学视野的拓展仍旧意义十分重大。
历史是螺旋地前进,我们的历史螺旋得太多了。 ——陈旭麓
想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这本是优选!更真实的历史看得让人心惊。书中对各段历史事件和人物都做了非常细微的还原,考据可信。读完之后会有深深的悲哀,此本书大略可以读到无知、逃避、贪腐、甩锅、胆怯、粉饰和屈辱,但更多是以史为镜,想想过去发生的事情对今天有哪些可以借鉴之处。
日本史
搭配大河剧《镰仓殿的13人》阅读更配,不然众多非一线人物真的一闪而过。这本书主要讲了源赖朝初步统一日本的创想和可能性(可惜寿命太短),读完对平安末期源平合战后的日本到镰仓幕府初创会有整体了解。
人文
段义孚的早期代表作,成书时间较早,本书涵盖了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综合研究成果,也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强烈影响。价值在于提出了问题,开创了人文主义地理学这一全新门类。
结论较复杂,主要是说,人的生理性、社会性共同促成对环境的感知,进而逐步形成态度、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可以代际传承的文化。环境问题同时是人文问题。
文学
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不愧为西方文学和艺术的母本,可以研究一辈子的书。
敬畏神明,阿基琉斯,想想你的父亲,怜恤我这个老头!我比他更值得怜悯;我忍受了世间其他凡人从未做过的事情:用我的嘴唇亲吻你的双手,杀我儿郎的军汉。 📙《伊利亚特》,荷马
夏目漱石
如果明治时代只读一个作家,就读夏目漱石,如果只读一本,就读《我是猫》,夏目漱石38岁发表的第一部小说。我觉得《我是猫》是最能代表明治精神的一本书,如今看来不仅没过时,还因历史的映照显出更长远的价值。
夏目漱石晚年大作,篇幅不长但浓度很强。两层故事,四次死亡(主人公父亲的死、K的死、乃木的死、先生的死),每一种都带着不同层面的结束。大篇幅隐喻的心理描写,既有时代洪流的动荡,又有现代转型中人的孤独,这种孤独是深入的哲学母题,似乎也是嫉妒与情欲的极致。
三岛由纪夫
从三岛童年、事业起步、成名到自我毁灭,谜一般的结局摸索出的原因虽不清晰,但终归有迹可循。他终于践行了一生信仰的死亡、黑夜和鲜血,他的作品永远都后无来者。从书中随时插叙的日本社会史中可见一斑,战后日本像一个被彻底打破的容器,只有他的一切被封装成标本,刻着时代的永久伤口。
成书于“丰饶之海”四部曲创作期间,也算是他一生哲学的总结。文字仍旧十分优美,基本上可以当成散文来看(因为当哲学也实在不严谨)。太阳和铁、语言与肉体、抽象与具体,有的论述描述让人惊叹。从这里也可以窥到三岛的上限,十足的浪漫主义,一生的信仰都没有找到归宿,只是在某个时间自圆其说,然后走向灭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没人再能复刻这种文字,因为时代过去了。
多亏了太阳与铁的赐予,我学会了一门外语,懂得了肉体的语言。它是我的第二外语,型塑了我的教养。 📙《太阳与铁》,三岛由纪夫
鲁迅
一半以上课本学过,似曾相识又入骨,阿Q正传简直绝了,几千年来的国人形象浓缩成这一个人。个人排名:阿Q>故乡>药>孔乙己>狂人日记
春节前读完了《彷徨》,清冷的书,《伤逝》看的太难过了。个人排名:伤逝>祝福>肥皂>孤独者>离婚
这是真的,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我和子君说起这,她也领会地点点头。 📙《伤逝》,鲁迅
艺术
中华文明的艺术简史。框架清晰,主次分明,比较适合我这种小白,也适合每个博物馆爱好者。虽然作者说自己更关注的是艺术本身,但是还是对历史和文化对艺术的稍微点了一下,但点到即止,反倒更加提纲挈领能摸清框架了。
持续了17年的对谈,完全理解了这位艺术家的创作思路。主要的收获有:他所谓的拼贴图片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是用绘画的方法在拍照);艺术创作与科学和哲学的关系(他的创作紧贴人类科技的发展和对宇宙的理解);立体主义大概想要表达什么。
因为对话开始于40年前,如今很适合站在新的时点继续思考摄影是否还会继续下去,如果可以它的意义是什么。
霍克尼于2001年发表的一项颇具争议的发现。结论非常简单:自15世纪早期起,西方艺术家开始使用光学器材创造投影,并以此辅助作画。作为当代少数仍在世的艺术家之一,霍克尼经过数年对历史画作和文献研究,得出了这一结论。他还通过暗箱和透镜工具复原了文艺复兴式的绘画作品,以支持自己的观点。
这本书除了能提供观察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的一种新视角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跟着霍克尼的脚步深入理解艺术与科技间的互动发展,以及艺术历程如何反映了人类观察世界的视角变迁。
▒ 漫画
妥妥入选今天TOP10,用漫画从文学的角度打开明治时代。明治时代文豪的众生相,日本在现代转型中人的生活和精神面貌,面临的几次时代选择,完全可以当成历史书来看,画功也非常好。
▓ 2025年开的主题
因为眼疾愈发严重,新的一年阅读的时间被迫压缩,只保留了几个大的方向,希望逐渐聚焦起来。边走边看吧,毕竟探索的路是永无止境的。
📘西方文明:古希腊、古罗马 📘清朝民国历史 📘美国、中国民歌史
苏比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4年年度总结:又是被浪漫主义围绕的一年! (11人喜欢)
- 书单|从宇宙到炉台:阅读如何拯救了我(超长文) (3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