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are you
前两日,一个十多年未联络的朋友突然联系我,说翻到一本我留给她的书。我很是惊喜自己被人想起。甚至早就忘了自己留过书给她。但一时间也不知道该与对方聊些什么。于是我问她,你最近怎么样?她或许对于这个问题很是讶异,说“挺好的,就在公司当牛马”,还用了“来我的城市记得找我玩”这样的社交辞令想要快速终结我们的寒暄。我也是真心想听听她这些年的生活,于是想着,那我试着敞开一下我的心扉,也许能带动她分享一些自己的东西。我就说,我最近在还在寻找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于是解释了自己前一段时间常常不快乐,所以想要重新思考一下生活的方向。她听了这些,问我是不是INFP。然后说她跟我一样是INFP很懂我,但是她现在学会了脚踏实地,让我不要去想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吃饭的时候好好吃饭,洗碗的时候好好洗碗,慢慢就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这个回复吧,其实没有什么大毛病。但我从中得到一些有趣的观察。
首先她先给我贴了个标签,叫INFP。我不知道是不是我这样的谈话内容吓到她了,若不把我放进一个INFP的框框会让她觉得不安。她大概是觉得“除了INFP的疯子,谁会这么聊天?”。就这一点,她就已经开始潜移默化地否定我所分享的感受的合理性。
其次,她以一个过来人的角色告诉我“不要去想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要脚踏实地”。也许在很多人的语言体系里,“感受”这个东西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我做了什么”,和“什么是正确的道理”。包括我父母,我自己从前也是这样的。他们对于“人”的认知,唯有行为和准则。所有的“感受”都是一个问题,是个毛病,是需要修正的,要消除的。她大概是觉得我所说的“还在寻找生活的方向”是一件负面的事情。或者是觉得“我前段时间每一天都不高兴”那肯定是有了什么病要治。我可不这么觉得。我对于这种感受充满了好奇心。我很好奇到底为什么我会在做着很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仍旧不开心。我开始看很多的书。像是“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就让我看到,人在最为极端的痛苦之下是通过坚信内心的意义而活下来的。通过这个过程,我能对于人性有了更深的探索。这个过程对我来说十分美妙。我觉得充实、快乐、兴奋。可这一切,在他们的世界里,就仅仅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
当然我以前也以为“感受”是个坏东西。初来美国的时候,最不习惯别人见面时问,how are you?一开始总是简单地回复Good,thanks。但又总觉得这样回答很敷衍。有时明明不太好,还硬要装做自己不错的样子,好像在撒谎。可除了“好”和“不好”,我似乎说不出什么别的感受。我开心吗?我好奇吗?我生气吗?我憋屈吗?我不知道。我就感觉像活在一种混沌的状态中。只能支支吾吾地说出“挺好的”。甚至想要倾诉,也不知要从何说起,又怕不合时宜。所以有很长的时间我都很不喜欢回答这个问题。
工作之后,同事之间有了更多需要闲聊寒暄的时间,简单的Good,thanks已经不能满足这种场合的需要。毕竟我们的寒暄也并不是毫无目的的,我们需要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拉近彼此的距离,使得一起工作起来更愉快。所以我们要通过how are you开启话题而不是终结话题。不少人会在此时分享自己周末做了什么,自己的小孩宠物又有了些什么趣事。若再熟悉一点,就会开始分享自己近期生活和工作的感受。我慢慢发现,分享感受对于了解彼此最是有用。
感受这个东西,你不去聊它,你也就常常不清楚自己有什么感受。人木木的,压力也好,开心不开心也好,都藏在身体的某个角落里。久而久之,人的情绪就像有一层厚厚的茧,看也看不透。别人说什么都跟着说“挺好”,谁问都说“还不错”。但当你开始注意自己的感受,谈论自己的感受的时候,你会觉得人都变得鲜活起来。通过感受,你能知道另一个人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你能很快真实触及另一个人很内心的部分。当我开始坦诚内心的时候,我发现身边的人也都自然而然开始向我敞开心扉。而且,感受真是个让人充满好奇的东西。通过我对自己的感受的观察,我能看清一些自己从前不自知的世界观,它们在潜意识中影响着我对每一件事的判断,引起我的快乐和不快乐。我通过感受,更了解了自己,也更了解了人性。所以我不仅喜欢谈论感受,也喜欢研究感受。它让我感到自己和许许多多的人的共性,它也让我觉得与人交流不再是那么乏味无趣的事情了。
我毫不怀疑我这个朋友在回复我的时候是带着最大的善意。我也不觉得她说的东西是“错的”。正念啊什么的,确实是这么个道理。只是这场交谈让我看到了彼此的不同。心中也有小小失落。就如同自己赠与了心爱的宝石,却被别人弃如杂石。我也无法让对方看到,这个石头上的光,晶莹剔透的,多美啊。我甚至替她感到可惜,她大概是觉得自己的生活乏善可呈。若她真是好好吃饭,好好洗碗了。她不觉得可以跟我说说近来吃了什么美妙的食物么?或许我只是开启了一场不合时宜的交谈,最终彼此只是恢复成远方的点头之交罢了。
最终的最终,我说,“来我的城市记得找我玩”。终结了这次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