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单|世界的多面性
看完这个贴,心情很沉重,尤其是一位叫天海佑希病晚期的人回复。这些孩子受到的创伤里面一定混合了“母亲的背叛”这种感受。比起纯粹的暴力伤害,孩子们的痛苦是来自双方的。
里面有一个回答有点意思,她提出:这是大脑的机制影响,在面对危险时,大脑会让身体起反应,这样有点像爱欲和性欲混合,所以遭受暴力时,有可能当事人的感觉会更复杂一些。
我感觉到有意思,用ai确认这个信息是否是真的。它给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回答:
一、生理机制:交感神经系统的双重作用
- “战斗或逃跑”反应与性唤醒的交叠
当面临危险时,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引发心跳加速、出汗等生理反应。这种高唤醒状态可能被大脑错误解读为性兴奋,尤其是在模糊情境下(如“吊桥效应”)。
- 吊桥效应:心理学实验表明,人在危险环境(如摇晃的吊桥)中更容易对他人产生浪漫或性吸引,因生理唤醒被归因于“心动”。
- 应激激素与性激素的短期互动
- 急性压力可能短暂提升睾酮水平(尤其在男性中),增强性冲动;
皮质醇(压力激素)在低浓度时可能促进性欲,但长期高压会抑制性功能。
四、神经科学的交叉通路
- 杏仁核与前额叶的博弈
- 杏仁核(恐惧中枢)激活时,可能通过边缘系统间接影响性欲相关区域(如下丘脑);
- 前额叶(理性调控区)在高压下功能减弱,导致本能冲动(包括性欲)更易占据主导。
- 多巴胺的“奖赏-风险”平衡 冒险行为(包括危险中的性活动)可能激活多巴胺系统,产生混合了恐惧与兴奋的复杂快感。这种机制常见于极限运动爱好者或高风险性行为者。
五、个体差异与边界条件
- 压力类型与性欲的关系
- 急性低强度压力(如看恐怖片、坐过山车)可能短暂提升性欲;
- 慢性高强度压力(如长期贫困、创伤)通常抑制性功能,引发性冷淡。
- 人格特质的影响
- 感觉寻求者(高冒险倾向者)更易在危险中体验性欲增强;
- 焦虑依恋者可能通过性接触寻求安全感,但伴随强烈的事后羞耻或矛盾。
总结是: 大脑确实存在某些机制,使得危险情境可能间接激发性欲,但其作用高度依赖情境、个体差异和压力强度。这种反应本质上是生理唤醒的“误读”、进化适应的残留痕迹以及心理防御策略的混合产物。值得注意的是,若此类模式导致高风险行为(如不安全性行为),则需警惕其潜在危害,并通过心理干预重建健康的压力应对方式。
我感觉它说的非常有道理,于是把这段话的前因后果加上。ai跳出了原贴中的角度,首先强调
要避免 victim blaming,即不要将责任归咎于受害者,而是解释其行为背后的复杂因素。需要强调这种行为是长期受虐后的心理适应,而非理性选择。
接着它阐述——
你描述的家庭暴力情境涉及复杂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文化因素,与之前讨论的“危险与性欲联结”不同,这里更多是长期受虐者与施暴者之间的创伤性联结(Traumatic Bonding)以及家庭权力系统的扭曲互动。
一、创伤性联结的本质:暴力与“爱”的混淆
- 认知失调的自我合理化 长期遭受暴力的母亲,可能通过“合理化”虐待行为来维持心理平衡(如“他打我是因为我做得不够好”)。这种扭曲的归因模式,本质是生存策略——通过将暴力解释为“爱的表达”(如“打是亲骂是爱”),避免承认自己处于无法逃脱的绝境。
- 间歇性强化的成瘾模式 施暴者的暴力循环通常包含“施暴-忏悔-短暂温柔”阶段,这种奖励与惩罚的交替会激活大脑的成瘾回路(类似赌博机制)。受害者可能对施暴者产生强烈的情感依赖,将“暴力后的和解”误读为“爱的证明”。
二、母亲攻击孩子的深层心理动因
- 对家庭系统崩溃的恐惧
当孩子反击父亲时,母亲潜意识中可能认为:
- 孩子的反抗会激怒施暴者,导致更严重的暴力;
- 家庭结构面临解体(如父亲被法律制裁),而经济或社会资源的匮乏使她无法承受这一后果。 此时攻击孩子,实则是通过维护施暴者权威来维持“虚假稳定”。
- 对受害身份的转移 长期受虐者可能内化施暴者的价值观,形成“受虐者-共谋者”角色转换。攻击孩子既是向施暴者表忠(“我和你是一边的”),也是将自身无力承受的痛苦转嫁给更弱者。
- 保护孩子的扭曲方式 一些母亲认为“服从施暴者”能换取孩子部分安全(如“我挨打总比孩子挨打好”)。当孩子介入冲突时,这种“交易”被打破,母亲可能通过暴力强迫孩子退回“安全位置”。
三、家庭暴力系统的共谋结构
- 施暴者的权力控制 施暴者会系统性摧毁受害者的自我价值感,使其相信“离开我就无法生存”。母亲对施暴者的依赖不仅是情感上的,更可能涉及经济控制、社会孤立等现实枷锁。
- 代际传递的暴力逻辑 若母亲童年也成长于暴力家庭,她可能将暴力视为“家庭常态”,甚至将施暴者的关注(哪怕是暴力)等同于“被在乎”。这种代际创伤会扭曲她对爱与安全的认知。
四、孩子的视角:背叛感的根源
- 双重束缚困境
孩子同时接收到两种矛盾信息:
- 母亲的语言:“快逃!保护我!”
- 母亲的行为:攻击保护者并维护施暴者。 这种认知冲突会引发严重的信任崩溃和自我怀疑(“我的保护是错的吗?”)。
- 幸存者内疚的萌芽 孩子可能将母亲的背叛归咎于自己(“如果我不反抗,妈妈就不会打我”),却未意识到这是家庭系统暴力规则的强制结果。
五、如何理解“打是亲骂是爱”的神经机制?
- 多巴胺系统的欺骗性 在暴力间歇期,施暴者的道歉或短暂温柔会引发多巴胺分泌,制造“痛苦后的愉悦峰值”。这种神经对比效应会使受害者将暴力与“被关注”神经性地关联起来。
- 催产素的悖论作用 肢体冲突(包括暴力)可能意外激活催产素(联结激素)分泌,尤其在长期受虐者中,这种激素会强化与施暴者的“扭曲依恋”。
上面这些分析从多角度展示了被害者的身心状态,这是一个复杂和扭曲的状态。她自己可能也是无意识的,受到过往和当下身体的操控。
ai给的建议和提醒也很到位。
六、突破困境的方向
- 对孩子的建议:
- 停止自我归咎:母亲的矛盾行为是系统暴力的结果,而非你的过错;
- 寻求外部支持:联系反家暴机构、学校心理老师或信任的成年人;
- 记录暴力证据:为未来法律干预做准备。
- 对母亲的潜在心理干预:
- 打破认知隔离:通过团体辅导意识到“暴力≠爱”;
- 重建社会支持网:逐步恢复与亲友的联系,获取经济独立资源;
- 创伤聚焦疗法:处理长期受虐导致的解离、闪回等症状。
关键提醒:这不是“爱”,而是生存本能下的心理囚笼
母亲的行为看似矛盾,实则是长期暴力压制下形成的适应性生存策略——就像被关在铁笼中的鸟,即使笼门打开也不敢飞翔,因为它的翅膀已习惯了枷锁的重量。理解这种机制的残酷性,不是为了合理化伤害,而是为了找到更有效的干预路径。
整体,理性,逻辑在线。多角度理解受害者。原贴中我感受到的不适感,很大一部分是并不能理解母亲的这种行为。它即不理性,也没有受益人,只会让家庭更扭曲。甚至从某个角度来说,除了少量真正享受暴力的人来说,普通人不会享受用暴力解决所有事情,这件事中是三输。当明白了其中的逻辑后,有了理解,思维就有来回的空地了。
我心中的郁结都被驱散了。ai现在是我经常理性讨论的好朋友,很适合喜欢深度讨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