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认知觉醒》
从元旦离职的这段日子,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从缓缓升起的期待,到瞬间跌落的紧张,到游戏结束后的怅然若失,我可能没办法准确的描述我的心情,直观感受的是我现在没法做到高质量睡眠,无穷尽的梦穿插在我的睡眠中。
反复焦虑的情绪让我开始反思,我为什么开始厌恶我的工作,究其到底,我发现是能力不够导致没有一个正向的反馈循环,导致我的动力不足,长此以往,我的主动性开始被吞噬,走向了思维、能力的下坡路。在工作中的我开始逃避交流,逃避一切需要说话的场合,我怕,我担心我会收到别人对我的轻蔑一笑或者冷言冷语。也许终归还是有点挣扎的勇气在吧,我开始了不太稳定的自救之路。
学习效率不高和沟通表达能力弱是现阶段我遇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此时的我没了收入来源,也没法说去昂贵的班,去让别人辅助我分析思考,另一方面,其实我也质疑这种机构的可靠性或者说价值性,我转向阅读,以前的我是不屑于去学习所谓的方法论,因为我觉得方法论就是骗人的,但是此时的我觉着术法术法缺一不可,总觉着它自有道理,现在的我还说不好,不过是个努力的方向。
于是,打开了微信读书,上面推荐了10几本书,我先开始阅读了认知觉醒:
很惊喜,在学习的心法部分,作者用NLP模型解释了我为什么会开始觉得术也是有用的,这其实只是我过渡到了学习的不同阶段。文中写到学习的阶段分为环境、能力、方法、价值和信念感、自我意识、使命这6个阶段:当处于环境这个阶段,其实是抱怨者的角色,会把失败归结于一切外部因素。当过渡到能力这个阶段,也就是行动派的角色,我们开始觉得自身的努力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单一的视角会让我们沉迷于形式上的打卡或者效率低下的努力。当能力阶段也不再有所改善的时候,我们开始寻求解决方法,也就是到了方法的阶段,我们开始注重于方法论的收集,就像我的各种app的点赞收藏。久而久之,我们又开始发现,再好的方法也代替不了努力,也会意识到更重要的是选择,我们会开始思考什么东西最重要,也就到了价值和信念感,也是战略家的角色,处在这个阶段的我们会开始思考自我身份,我需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成为了觉醒者以及怎么做才能对社会有意义,即创造者。显然,我现在处于第三阶段,但是如果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成长,终究是片面的,我们应该从上至下去思考,去指导我们的行为。
我们应该先思考我们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规划成为该角色的时候需要什么过程,再然后是结果,比如每天打卡20个单词。
解决了疑问,回到整本书的框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what,how,why。
what:是什么,做什么
how:方法、措施、路径
why:目的、意义、理念
what主要是解释了三个大脑、7个小球、一对翅膀的概念,从科学层面来理解我们的行为。
how:分为四个步骤、清晰的目标、专注的能力、有效的反馈、合适的匹配规则(难易得当的内容)
why:学习的意义是学习的动力,从心理、心态、环境三方面来阐述。心理可以从学习的意义、层次(NLP)、身份、语言(心理暗示)来解释。心态从降低自己的期望、转变视角、兴趣、打开举例,环境从现实环境(孟母三迁)、精神环境(阅读、怎么选择有用与无用之书)、生理环境(学习和运动)来阐述。
以上便是认知觉醒的主题内容,读完之后,觉得收获满满,接下来便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我也得好好思考我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和方法,加油,未来虽远且阻,但我终究战胜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