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4-7
四月一日是香港影星张国荣跳楼的纪念日,照例有媒体用大版面回顾缅怀,今年更有炒冷饭的王家卫《东邪西毒》精装版影院上线,似乎那样的一跳,就是尼采所谓“在合适的时候结束生命”——人生已经圆满,艺术已臻化境,尘世再无可贪恋的理由了。 莱仕利张是否真是这样高境界我不敢说,就我阅历所及能完成这样圆满人生的,只有“天心月圆,春满华枝”的晚晴先生李叔同。 最初对李叔同的认识缘于在西泠赏学金石,知道“印冢”埋藏了他的几十方佳作,他在这里郑重的为印立冢,之后郑重的转身离去,去追寻更进一层的人生去了。我因此起好奇心,留意搜集他的作品,果然印作很少,绘画也罕见(仅可从他学生丰子恺的画册里想象一些端倪),但书法流传较多,字迹清瘦朴拙,没有丝毫肥痴懈怠,令人一见之下幡然忘机,被学界许为近代第一,据说鲁迅当年也以能得弘一一条小幅为幸事。 李先生将人生的追求分成三层境界—由世俗而艺术而宗教—并且身体力行用实践去求解。凭籍出身大富之家,加之宿慧深厚,他在中年的时候就达成了前两重的追求,“无尽奇珍供世眼”,相信大多数人到此境界就要我相、寿者相丛生,甘做一辈子的巨富、学霸、大师,酱在里面再也不肯出来了! 因此由李叔同到弘一的转身,最为难能可贵。弘一投身佛教,没有选择当时盛行,广有便宜法门的华严,净土,乃至“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禅宗,而是研习最为严谨,戒律最为繁复,式微几乎失传的南山律宗,从此严持戒律,苦行精进,甚至力行辟谷。完全奉身于宗教的精神,与《达芬奇密码》中“郇山隐修会”中的长老可比,而与欲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的少林寺和尚似乎是两个佛祖~ 弘一法师于六十二岁时圆寂,圆寂之前即将诸事安排妥当,并与老友学生写信道别,当远方的友人打开书信之时,就是他圆寂的日子,最后留下“悲欣交集”四个字的手书,算是对这样一个生于乱世而得圆满人生的总结。 我们大多数人没有李先生的福田和宿慧,因此勉强去追寻他的境界也不可得,唯有仰止。但在两件事情——婚礼和丧礼——之上,倒是很有引进宗教礼仪的必要,以免把应该肃然敬慕的事情,也用金钱去玷污了,搞得一生一世,都那么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