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死生两则
生,即是活着,是存在,是对外界的刺激发出反应以及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气息。死,即是消散,是幻灭,是没有存续,是灯灭。不是“空”,也不是“没有”,没有“没有”,更没有“有”。所有死和生之间的种种中间状态我愿称之为人类对于死亡的浪漫的愿望。
有人认为死生相关,灵肉分离,生可以发散为“我”的意志,这意志在精神层面可以存在延续永不消散,对于死后世界更多存不可知论观点,甚至基于此岸幻想彼岸和来生。有人认为精神的永生大于肉体所有的禁锢,不论我是被判处死刑或者被限制自由,当“我”紧握住命运的时候,正如同命运也紧握住我,我将掌握真理,或者我就是真理,而我将永远有理。 所以有人昼信基督夜信佛找到一个适洽的地方,有人纵身一跃拥抱信仰,有人不屑一顾,权力意志将助我超越生存。
可惜,都是基于哲人的浪漫愿望罢了。死于我而言是最浅显不过的事了,这甚至跟唯心或唯物没有任何关系。死意味着消散,意味着消失无踪永不相见,意味着对于死带来的不适、困惑和忐忑都只能用浪漫愿望来疏解。有人说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最最古老最历史悠久的愚昧。我恰恰认为正是因为从未有人能真正描述死亡,才让死亡如此迷人和危险。试想如果人每天入睡死去醒来复活,那死亡的吸引力甚至还不如穿衣吃饭喝水拉屎。
比起死,生的吸引力体现于任何人都可以描述生的感觉,任何生都可以被讲述、观摩甚至模仿,生有无数种试错的可能性,有无数种可以观摩的因,也有无数种可以料定的果。“生”可以被共享,而“死”则只能独自承受。老生常谈的人会说比起囿于活着的意义,不如体验活着每一刻。这是多难做到的一件事啊,好比此刻我在谈论死生两则,可一秒钟之后我将为上一秒的我感慨。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感慨而生出感悟,感悟而生出体会,体会指导生活。生是流动的,不光要活在此刻,更是要活在每一刻。这是我的接受这世上没有答案,只有探寻。你知道我在说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