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人生如棋,职场如戏,要学会变中求稳,否则易被人下套
《资治通鉴》第四卷 周纪四
【原文】
李兑谓肥义曰:“子任重而势大,乱之所始而祸之所集也。子何不称疾毋出而传政于公子成,毋为祸梯,不亦可乎!”
肥义曰:“昔者主父以王属义也,曰:‘毋变而度,毋易而虑,坚守一心,以殁而世!’义再拜受命而籍之。今畏不礼之难而忘吾籍,变孰大焉!谚曰:‘死者复生,生者不愧。’吾欲全吾言,安得全吾身乎!子则有赐而忠我矣。虽然,吾言已在前矣,终不敢失!”
主父及王游沙丘,异宫,公子章、田不礼以其徒作乱,诈以主父令召王。肥义先入,杀之。
【译文】
李兑对肥义说:“你身居要职,权势很大,你将成为赵章动乱的由头,灾祸也将集中在你身上。你何不称病不出,把朝政交给公子赵成去处理,免得被祸事牵连。这样不好吗!”
肥义说:“当年赵主父把赵王嘱托给我,说:‘不要改变你的宗旨,不要改变你的心意,要坚守一心,至死效忠!’我再三拜谢承命并记录在案。现在如果怕田不礼加祸于我而忘掉当年的记录,就是莫大的背弃。俗话说崐:‘面对复生的死者,活着的人无需感到惭愧。’我要维护我的诺言,哪能光顾保全生命!你对我的建议是一片好心,但是我已有誓言在先,决不敢放弃!”
赵主父和赵王出游沙丘,分别住在两个行宫里。赵章、田不礼趁机率领门徒作乱,他们假称赵主父的命令召见赵王,肥义先进去,被杀死。
【材料解析】
有一天,庄子带着弟子在山中游学,看见一棵大树十分茂盛,伐木工却不去砍伐它。随后,庄子现场教学,问弟子是什么原因?弟子找伐木工深入调研了一番,得知此树种皮糙肉厚,不适合用来做家具房梁;作为柴火能源,又因为烟大、味浓等问题不被人认可。最后得出结论:”这树没有什么用。”庄子说:“嗯,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
晚上,庄子他们来到朋友的农庄,朋友高兴,准备搞个铁锅炖大鹅来款待他们。于是叫童仆杀鹅,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能叫的平时打打鸣、看看家还有用处,杀那只不能叫的。”
第二天,弟子突然询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没有用而能终享天年;而主人的鹅,因为没有用而先被杀掉,先生您怎样看呢?”庄子轻抚弟子衣襟上的鹅毛,而后说道:“君子应处木雁之间,当有龙蛇之变。”意思是说,人要想长久地生存,就要学会变通,懂得审时度势,以便适应变化的世界。现代社会,没有绝对的黑和白,尤其是在大公司里面,人际关系错综复杂,这个时候要学会审时度势,以求适应环境,不要固执己见。
然而,有的人就喜欢坚守原则,结果最后反而被别人给灭掉。其中,肥义就是一位典型人物。
李兑提醒肥义,公子章为人骄横,内心对弟弟立为王极为不服。他事后一定会犯上作乱,作为辅政大臣的他,很可能会首当其冲。但是,肥义对李兑给的建议,不仅置若罔闻,而且还不断给自己找理由。他为什么不听取对方的话,尽早交权脱离是非之地呢?
从性格和价值观来讲,肥义这个人性格刚正不阿,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会轻易为了个人的利益或安危而放弃自己的立场。同时,我个人认为,他还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 “义” 的观念的影响,他将 “义” 视为自己的最高行为准则,认为为了实现 “义” 的目标,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肥义看来,自己作为赵国的相国,肩负着辅佐幼主、维护赵国稳定和繁荣的重任。这是他的 “义” 之所在。
从对外界局势判断来讲,肥义自认为行事公正,一心为公,他所掌握的权力是为了更好地履行相国的职责,推动赵国的发展。他不认为自己的权力会对赵国的稳定和其他势力造成威胁。尽管李兑向肥义指出了潜在的危险,即公子章和田不礼可能会发动叛乱,威胁到赵惠文王的政权和肥义的生命安全。然而,肥义还低估了公子章和田不礼的野心和能力,认为他们不足以对赵国的政权构成严重威胁。同时,肥义可能过于自信自己的能力和应对策略,认为自己有能力应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保护赵惠文王的安全和赵国的稳定。
所以,在面对李兑的劝告时,肥义认为自己不能因为害怕潜在的危险而放弃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他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赵国的利益,是正确的选择。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如果不想坚持一件事情,那么他就会给出一万个理由,无论这件事是不是真的有利于自己;如果一个人想坚持一件事情,那么他同样也会有一万给理由说服自己,哪怕有害。
不过,话又说回来。肥义为了保护幼主,维护权力稳定,难道除了在职在岗这一条道路,就没有其他道路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打个比方,我要从上海前往北京办事,我可以选择坐飞机、高铁、自己开车,我更可以选择坐轮船+汽车等等。一件事情,只要目的明确了,后面一定有无数种方法可以实现,并非只有一种。
然而,肥义把赵武灵王以前跟他说的话当作金科玉律,从始至终都没有想过改变思路去兑现自己的诺言。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下属想要获得更多自己,忠于自己的领导是应该的。但是环境、事态都变了,那么我们做事的方式方法也要跟着变,不变,总是固执己见,坚守原则,最后倒霉的就是你。对肥义来说,哪些环境和事态已经发生了变化呢?
当初,赵武灵王跟他说,“毋变而度,毋易而虑,坚守一心,以殁而世!”这些话的时候,赵武灵王确实想把王位交给小儿子,也真心希望肥义等大臣好好辅佐这个幼主。按道理,如果事情这样继续发展,那还好说。可事后,赵武灵王又表现妇人之仁,眼看大儿子被自己无辜夺权,他有些于心不忍,于是就给对方分权。这一举动,成功激活了赵章对王位的野心,给了他无限的幻想,他们会认为夺权也会被父亲认可。这样的话,就给肥义等手中重权的辅政大臣增加了很大的风险压力。因为一个人想要成为国家君主,首先要获得重量级人物的支持,他们不支持就格杀勿论,否则哪怕抢到王位,也坐不稳。
世上有三种人,第一种人是既能把事情做好,又能保护好自己;第二种人是只把事情做好,却无法保护好自己;第三种人不仅做不好事情,还让自己陷入危险境地。肥义属于第二种人,因为他虽然保护了幼主的人身安全,但是没有保护好自己。
说实话,一个人只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其实用什么方法去落实,那都无所谓。对于肥义来说,只要他的心还是向着幼主,哪怕放弃权力,退居二线,先保存实力,然后静观其变,这也没有违背赵武灵王的嘱托。可一旦牺牲了自己,后面自己所维护的组织再辉煌,也跟自己无关。
在坚守原则和懂得变通上,陈平比肥义聪明多了。
公元前187年,吕太后想把吕氏家族的人封为王,于是就询问右丞相王陵。老实人王陵说:“高帝曾经杀白马和大臣们盟誓:'不是姓刘的称王,天下人可以共同攻击他。'如今把吕氏都封王,等于违背了盟约。”吕太后听完非常不高兴,虽然又问左丞相陈平,他回答说:“当年高帝平天下,把子弟封为王。如今太后暂代政事,把吕氏家族的人封为王,没什么不可。”吕太后听完,特别高兴。
事后,王陵责备陈平:“以前,高帝盟誓的时候,你在现场。现在眼下高帝刚过世,你就忘了当初的诺言,附和于一个女人,封吕氏家族的人为王,那么以后你还有什么颜面见高帝于九泉之下?”
听完王陵的责备,陈平并没有气急败坏,而是说道:“眼下,据理力争,当面指责,我不如你,但是在安定刘氏子孙,保全社稷,你却不如我。”王陵听完无言以对。不久,王陵就被吕太后剥夺了权力,提前退休,告老还乡。
从表面上来讲,王陵的做法是对的,因为汉高祖曾经就是这样说的,作为效忠汉朝的臣子,就应该遵从领导的意志。但从本质来讲,陈平的做法显然比他更有格局。因为陈平知道,汉高祖要求臣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刘氏江山,不是忠于某个字面的意思。眼下汉高祖已经去世,吕太后当家,情况变了,人也要跟着环境变而变,不能死守原则。
事实上,正因为陈平善于变通而不变心,才一次次躲过了各种职场危机,最后不仅带头把吕氏全歼灭,还成功稳住了刘氏江山。反观王陵,他不仅没有保护好自己,而且就连最后的使命都没有能力完成。
世界上的是是非非,复杂万千,很多都需要我们自己去慎思辨别,有的时候需要我们去变通,以便适应变化的环境,若不善于变通,那吃亏的人就是你。但有的时候,也要学会坚持原则,不能轻而易举地改变做人做事的准则,否则你也会吃不了兜着走。
汉朝有个官员叫贾捐之,为了在官场上追逐权势,轻易变通原则,最后偷鸡不成蚀把米,把自己的命给搭进去。
贾捐之在汉元帝时代担任待诏,向皇帝提供一些咨询服务,级别不算太高,但有机会接近皇帝。贾捐之在谈起国事来,颇有些见识,议论也比较深刻,因此一度得到汉元帝的信任,多次受召见,意见也常被采纳。当时有个宦官叫石显,专门负责在皇帝和臣僚之间传递信息。这样的宦官往往炙手可热,因为他们掌握着皇帝的信息来源,很多官员想见到皇帝,得通过他们。贾捐之和很多读书人一样,很看不起这种专权跋扈的宦官,多次公开批评乃至于诋毁石显。后来石显就利用职权之便,从中作梗,阻挠贾捐之见皇帝,导致贾捐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升不了官。
贾捐之当然不肯善罢甘休,总想找门路升官,但是他还跟往常一样,时不时地在各种场合批评石显。他的好友杨兴比他聪明,知道他的目的后,就跟他说:“石显现在是最能在皇帝面前来事的人,想升官可千万不能得罪他,这个我给你提个建议。”
什么建议?
杨兴让贾捐之一写奏章给皇帝,要先说石显的好话。贾捐之居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不仅不再批评石显了,反而认认真真写了道奏章,大肆表彰石显是个好人。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贾捐之这个人人品大有问题。一开始到处批评石显,现在为了升官又来说石显好话,而且把石显美化成公而忘私的高大上形象。
贾捐之和杨兴还是太幼稚了,以为向皇帝说了石显的好话,石显就不会阻挠他们的计划。石显不是吃素的,这种小伎俩岂能骗得了他?况且石显是汉元帝面前最红的大红人,还稀罕你一个见不到皇帝的人替他说好话吗?令贾捐之、杨兴想象不到的是,石显不仅没有领他们的情,反而反戈一击。之后,石显向皇帝举报,说他们暗地里兴风作浪。汉元帝派人追查,最后将贾捐之处以弃市之刑。
成年人的世界,一旦结仇是很难解开的,忘记你得罪过的人,就相当于把你自己置于别人的屠刀之下。只要得罪了某些人,你就要想办法远离他们,否则后患无穷。一笑泯恩仇都是骗人的鬼话,有些人是很记仇的,只要有机会,他们一定会把你置于死地。贾捐之在官场混迹多年,居然不知道这个道理,为了升官发财,轻易改变自己的原则,最后活生生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相反,如果他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与石显这类小人彻底划清界限,或许很难被对方抓住把柄。
在漫漫人生与复杂职场中,我们时常面临坚守原则与懂得变通的抉择,这二者犹如天平的两端,需谨慎权衡。肥义坚守原则却不懂变通,最终牺牲自己;王陵死守准则,既未保全自身,也未能完成使命;贾捐之轻易变通原则,落得悲惨下场。而陈平善于变通且不变初心,得以化解危机,成就大业。
这启示我们,人生并非非黑即白,一味固执坚守或随意改变原则都不可取。真正的智慧在于审时度势,在坚守核心原则的基础上,灵活变通。于变化莫测的世界里,既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又要学会像庄子所言 “处木雁之间,有龙蛇之变”,方能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行稳致远,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担当的和谐统一。
以下为启示性的建议:
1、学会审时度势:在生活和工作中,不能一味地坚持固有模式,要时刻关注周围环境和事态的变化。比如肥义,如果能敏锐洞察赵武灵王分权后公子章的野心变化,重新评估局势,或许就能采取更合适的应对策略,而不是固执地坚守原有的职责模式。无论是个人职业发展,还是参与团队项目,都应根据实际情况的改变,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像陈平那样,认清汉高祖去世后吕太后当家这一局势变化,灵活调整应对策略,而不是像王陵一样死守旧规。
2、平衡坚守与变通:要明确自己的核心原则和目标,在不违背核心原则的前提下,灵活变通做事方法。对于职场人士来说,在追求工作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轻易放弃自己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但也不能因循守旧,在方法和策略上不知变通。比如,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时,可以借鉴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如同从上海到北京有多种出行方式一样,只要目标明确,就要尝试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而不是局限于一种方式。
3、合理评估风险:在做决策时,要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充分评估,不能盲目自信或低估他人。肥义自认为行事公正、有能力应对危机,但却低估了公子章和田不礼的野心与能力,最终导致悲剧。在生活和工作中,无论是选择职业道路、开展项目,还是处理人际关系,都要全面分析可能面临的风险,既不盲目乐观,也不夸大困难,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4、坚守底线与初心:无论何时都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或迎合他人而轻易改变自己的做人做事准则。贾捐之就是因为轻易变通原则,为了升官而放弃自己对石显的批判立场,最终不仅没能达成目的,还丢了性命。在职场和生活中,要始终坚守自己的底线和初心,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自我,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才能在长远的发展中走得更稳。
公众号【鉴史悟道】,通过历史故事的分解,学习古人的智慧。在人生道路上,不迷茫,不气馁,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和优势,了解社会潜规则,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分享学校不教、书里不写的知识学问!
懂点人情世故,分享不为人知的人际关系!
关注公众号【鉴史悟道】,免费赠送《如何成为领导心腹》《绝密人性天书》等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