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游黄鹤楼
2010年7月25日上午8点多,我和儿子来到了名闻天下的黄鹤楼。哇,人可真多!这么热的天气也阻挡不了游客们从四面八方而来,足可见名楼的吸引力之大!
凭户口本、报名编号拿到入园券后,我们走进了黄鹤楼公园的大门,回头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池塘。回头一看,大门上的电子屏幕上“欢迎您光临黄鹤楼公园”几个红色的大字在移动。我们赶紧在池塘边上跟枊树拍了照,又拍了这漂亮的欢迎词。
照片描述:终于进了黄鹤楼公园了,臭美一个,哈哈哈!
沿着池塘向右走过去,是伟人纪念堂。不说也能猜得到,是毛泽东纪念堂啦 !门口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塑像,游客们都抢着和他老人家合影,我也帮儿子拍了一张。进去一看,里面有个照相馆,里面有毛主席的塑像坐在那里,也有不少人去他老人家合影。不过我猜,这个可能是只有没照相机的人才会进去请别人拍吧。除此之外,里面全是关于伟人的纪念品,和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塑像。
照片描述:与伟人合个影!
出来往前走,就看到雕刻在石壁上的“归鹤图”了。各种各样姿势的仙鹤栩栩如生,不知道是出生哪位大师之手。
一边看着仙鹤一边上了台阶,往左边一拐,是一个遮蔽在树林竹林里的长廊,在壁上可以看到大大的两个字“壮观”,这两个字是从右到左排着的,相传是诗仙李白写的。说到这个“壮”字,蛮奇怪:在它右边多了一点。李诗人本爱喝酒,在此观看了美景之后喝醉了,一时兴起写了这两个字,不知道是不是意犹未尽,在写完“壮”之后他还加了一点。之后他解释说:“此地景色太美了,真是比壮观还多一点啊!”
照片描述:与唐代李诗仙的“壮观多一点”合个影!
离开长廊,继续往前。再上台阶,到了“搁笔亭”,它的对面就是诗人崔灏题诗的石壁。前几年,每当我带儿子在公汽上经过黄鹤楼时,我都会指着高高的黄鹤楼念这首诗给儿子听: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是我上初三时学过的一首诗。当时的黄鹤楼在我的心里,是多么遥不可及,没想到我居然也有一天会居住在这个城市!而且与它近在咫尺,日日可见它的雄姿……
往前走,是“米芾拜石 ”的雕像。
照片描述:米芾拜石雕像,好多人都在抢拍呢!
再往前,上台阶,黄鹤楼就出现在眼前。
照片描述:赶紧与黄鹤楼合个影!
虽然我已经无数次地看到过它,但是象这样近距离地站在它的身边,还是第一次。儿子迫不及待地说:“妈妈,我要上黄鹤楼!”当然,来了不上楼,还不如不来呢。
一级又一级的台阶,爬得我腿都软了。儿子虽然是兴致高,但是因为脚疼,走路很慢,但他自始自终没有叫一声疼。因为我出发前曾说过:“你的脚能吃得消吗?如果不行,就放弃,在家休息!”他连连保证:“不要紧,我能行的!
终于登上了楼顶,几乎可以望到大半个武汉了。哈哈,这才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们绕着楼转了一圈,拍了一圈。在楼顶上看见的长江大桥,就象小朋友们的积木玩具,桥上的汽车就象孩子们的小玩具车一样!对面龟山上的电视塔好象近在眼前,伸手可及……
照片描述:黄鹤楼顶上看大桥与公园北门的亭子。看见对面龟山上的电视塔了吗?
该下楼了。每下两级,就再到外面转一圈,看看高度降低后外面的景物变化如何,再拍照一圈,继续下楼。
在一个大厅里,我们见到了自唐代以来的各朝各代的黄鹤楼,都有文字介绍及黄鹤楼模型,我们一一收进相机里。以唐代为例,来看一下:
照片描述:唐代黄鹤楼模型简介
照片描述:唐代黄鹤楼模型
下得楼来,我问儿子感觉如何。他说非常高兴,还提出要去看下那大大的千禧吊钟。此时有人在上面撞钟,悠扬的钟声余音袅绕不绝,非常动听,儿子也想去撞一下。结果上去一看,撞钟要收30元钱,只得作罢。
照片描述:有点想上去敲敲这千禧大吊钟,多好听啊!
这时候已经快到了中午11点了,太阳正当头,越来越热了,带来的水也喝完了。儿子明显烦燥起来。也难怪,他早上可能太过兴奋,早餐吃得太少了,天气又热,加上脚也疼,能坚持这久也算不错了。虽然一路下来他没叫疼叫苦,但从他走路的速度和游园时的“老实”与平时飞奔跑跳兴奋时大喊大叫的情景结合来看,我知道他是强撑着的。此时还有“白云阁”等一些地方还没有去,不过现在看来已经不可能继续逛完公园每一个角落了,于是决定打道回府。
照片描述:要离开黄鹤楼了,儿子给妈妈也留个纪念!
早上去时蛮方便,车站直接设在公园门口,下车就可以进公园。而回来时就麻烦了。因为这是单行道,我们穿过地下通道,进了首义广场,一直走到阅马场才上了车,下车后又步行一站路才回家。儿子累坏了,直喊“热呀!饿呀!”幸好我早上出门时把西瓜切好放进了冰箱,此时正是急需时!
吃过西瓜,我煮了一碗儿子每天都嚷嚷着要吃的最爱——饺子。他如风卷残云一般扫得干干净净。吃饱喝足了,情绪明显好多了,他说:“哇!多好呀!多美味的饺子!还有黄鹤楼公园!这是我第一次去哦。我以后一定要经常去!”
我笑着问他:“你天天去,腻不腻呀?”他大摇其头:“怎么会呢?不腻不腻!”
今天游园的除了散客外,我们还碰到了好多个旅游团,各地的旅客们操着不同的口音,每个旅游团都有一个导游在最前面高高地拿着一把小旗,戴着话筒,在给团员们做解说。其中来自香港的一个旅游团最醒目:他们一律穿着一身火红的T恤,袖子上印着“香港××慈善基金会”。导游操着粤语在跟团员们讲解,散客中也有不少人在讲粤语,让粗通几句粤语的我几乎有了跟他们去打招呼的冲动。不过,心里这样想而已,我不敢,我胆小……
黄鹤楼!我今天去看了你,你在我的心里,又有了新的感觉!
凭户口本、报名编号拿到入园券后,我们走进了黄鹤楼公园的大门,回头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池塘。回头一看,大门上的电子屏幕上“欢迎您光临黄鹤楼公园”几个红色的大字在移动。我们赶紧在池塘边上跟枊树拍了照,又拍了这漂亮的欢迎词。
照片描述:终于进了黄鹤楼公园了,臭美一个,哈哈哈!
沿着池塘向右走过去,是伟人纪念堂。不说也能猜得到,是毛泽东纪念堂啦 !门口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塑像,游客们都抢着和他老人家合影,我也帮儿子拍了一张。进去一看,里面有个照相馆,里面有毛主席的塑像坐在那里,也有不少人去他老人家合影。不过我猜,这个可能是只有没照相机的人才会进去请别人拍吧。除此之外,里面全是关于伟人的纪念品,和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塑像。
照片描述:与伟人合个影!
出来往前走,就看到雕刻在石壁上的“归鹤图”了。各种各样姿势的仙鹤栩栩如生,不知道是出生哪位大师之手。
一边看着仙鹤一边上了台阶,往左边一拐,是一个遮蔽在树林竹林里的长廊,在壁上可以看到大大的两个字“壮观”,这两个字是从右到左排着的,相传是诗仙李白写的。说到这个“壮”字,蛮奇怪:在它右边多了一点。李诗人本爱喝酒,在此观看了美景之后喝醉了,一时兴起写了这两个字,不知道是不是意犹未尽,在写完“壮”之后他还加了一点。之后他解释说:“此地景色太美了,真是比壮观还多一点啊!”
照片描述:与唐代李诗仙的“壮观多一点”合个影!
离开长廊,继续往前。再上台阶,到了“搁笔亭”,它的对面就是诗人崔灏题诗的石壁。前几年,每当我带儿子在公汽上经过黄鹤楼时,我都会指着高高的黄鹤楼念这首诗给儿子听: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是我上初三时学过的一首诗。当时的黄鹤楼在我的心里,是多么遥不可及,没想到我居然也有一天会居住在这个城市!而且与它近在咫尺,日日可见它的雄姿……
往前走,是“米芾拜石 ”的雕像。
照片描述:米芾拜石雕像,好多人都在抢拍呢!
再往前,上台阶,黄鹤楼就出现在眼前。
照片描述:赶紧与黄鹤楼合个影!
虽然我已经无数次地看到过它,但是象这样近距离地站在它的身边,还是第一次。儿子迫不及待地说:“妈妈,我要上黄鹤楼!”当然,来了不上楼,还不如不来呢。
一级又一级的台阶,爬得我腿都软了。儿子虽然是兴致高,但是因为脚疼,走路很慢,但他自始自终没有叫一声疼。因为我出发前曾说过:“你的脚能吃得消吗?如果不行,就放弃,在家休息!”他连连保证:“不要紧,我能行的!
终于登上了楼顶,几乎可以望到大半个武汉了。哈哈,这才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们绕着楼转了一圈,拍了一圈。在楼顶上看见的长江大桥,就象小朋友们的积木玩具,桥上的汽车就象孩子们的小玩具车一样!对面龟山上的电视塔好象近在眼前,伸手可及……
照片描述:黄鹤楼顶上看大桥与公园北门的亭子。看见对面龟山上的电视塔了吗?
该下楼了。每下两级,就再到外面转一圈,看看高度降低后外面的景物变化如何,再拍照一圈,继续下楼。
在一个大厅里,我们见到了自唐代以来的各朝各代的黄鹤楼,都有文字介绍及黄鹤楼模型,我们一一收进相机里。以唐代为例,来看一下:
照片描述:唐代黄鹤楼模型简介
照片描述:唐代黄鹤楼模型
下得楼来,我问儿子感觉如何。他说非常高兴,还提出要去看下那大大的千禧吊钟。此时有人在上面撞钟,悠扬的钟声余音袅绕不绝,非常动听,儿子也想去撞一下。结果上去一看,撞钟要收30元钱,只得作罢。
照片描述:有点想上去敲敲这千禧大吊钟,多好听啊!
这时候已经快到了中午11点了,太阳正当头,越来越热了,带来的水也喝完了。儿子明显烦燥起来。也难怪,他早上可能太过兴奋,早餐吃得太少了,天气又热,加上脚也疼,能坚持这久也算不错了。虽然一路下来他没叫疼叫苦,但从他走路的速度和游园时的“老实”与平时飞奔跑跳兴奋时大喊大叫的情景结合来看,我知道他是强撑着的。此时还有“白云阁”等一些地方还没有去,不过现在看来已经不可能继续逛完公园每一个角落了,于是决定打道回府。
照片描述:要离开黄鹤楼了,儿子给妈妈也留个纪念!
早上去时蛮方便,车站直接设在公园门口,下车就可以进公园。而回来时就麻烦了。因为这是单行道,我们穿过地下通道,进了首义广场,一直走到阅马场才上了车,下车后又步行一站路才回家。儿子累坏了,直喊“热呀!饿呀!”幸好我早上出门时把西瓜切好放进了冰箱,此时正是急需时!
吃过西瓜,我煮了一碗儿子每天都嚷嚷着要吃的最爱——饺子。他如风卷残云一般扫得干干净净。吃饱喝足了,情绪明显好多了,他说:“哇!多好呀!多美味的饺子!还有黄鹤楼公园!这是我第一次去哦。我以后一定要经常去!”
我笑着问他:“你天天去,腻不腻呀?”他大摇其头:“怎么会呢?不腻不腻!”
今天游园的除了散客外,我们还碰到了好多个旅游团,各地的旅客们操着不同的口音,每个旅游团都有一个导游在最前面高高地拿着一把小旗,戴着话筒,在给团员们做解说。其中来自香港的一个旅游团最醒目:他们一律穿着一身火红的T恤,袖子上印着“香港××慈善基金会”。导游操着粤语在跟团员们讲解,散客中也有不少人在讲粤语,让粗通几句粤语的我几乎有了跟他们去打招呼的冲动。不过,心里这样想而已,我不敢,我胆小……
黄鹤楼!我今天去看了你,你在我的心里,又有了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