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小说《十年不晚》之五十:徐国华应建工集团之请为其销售门面 找来了银行行长
徐国华第一个找的是海东中行祁行长。
祁行长看上去很激动,这么多年了,难得和县委一把手单独谈话。以前经常在会议上碰到,但都是书记和人行行长坐台上,各银行行长坐下面,和书记单独见面谈话的机会几乎没有。
徐国华客气地让座沏茶,两人先聊了下经济形势。然后,徐国华切入正题:“祁行长,中行的业务发展很快,网点也很多,主要是集中在老城区。现在县里正在开发东湖新区,大量人口和商业会汇集到那里,万达广场也已落户,你看是不是需要在新区开设一个新的营业部?”
祁行长一点就透:“徐书记,我们也正在考虑驻点东湖新区,前几天还让人去看了一下,建工集团开发的门面比较开阔,适合开办营业网点。”
徐国华笑了起来:“那很好啊,你们赶紧看、赶紧挑,如果需要的话,我可以出面找邵总,让他给个团购价。”
“求之不得啊。”祁行长兴奋起来,“这样徐书记,我们先选房、做方案,然后我拿到市行请他们签个字。”
祁行长是个明白人,徐国华心里说。送走祁行长,他又找了工行、建行、农行和邮储,大家都表态支持新区建设,当然也是自身发展需要,将尽快选好房、做方案,争取早日把网点建起来。
徐国华非常高兴,没想到这次能一呼百应,邵总发愁的门面销售没问题了,因为银行拿门面,不是一间一间地拿,起码都是三四间以上。
还有一家南港农商行,打不打这个电话呢?徐国华有些犹豫,农商行在海东的网点最多,每个乡镇都有,还需要在新区开分支机构吗?他考虑了一会,还是让许文东打电话把行长董连军叫了过来。
董连军年纪有点大,头顶秃了一大块,目光明亮而锐利。徐国华热情地和他聊了一会,知道董连军刚从市行调过来,混个级别,再过两三年就要退二线了。
徐国华问:“董行长,咱们农商行有没有考虑过在东湖新区开家营业部?”
董连军老老实实说:“曾经有人提过这种想法。”
徐国华一听有戏,就接着说:“要不董行长到东湖新区去看看?建工集团刚建的门面挺高档的。”
董连军有点明白书记的意思了:“那边没什么人啊。”
“别小看新区,以后环湖全是住宅,还有大型商超配套,只会越来越繁华。”
董连军似乎不太赞成:“我们农商行在海东的分支机构是最多的,不知道有没有必要在东湖边上再设一下。而且,那边的门面价格高得离谱。”
徐国华脸上露出不悦的神情,但很快又微笑起来:“董行长,你们可以认真考虑一下。”
董连军说:“我们是直管单位,县级分行是做不了主的,还得报到市行去,说实话一是经费比较紧,二是市行不一定同意。”董连军为难地说,“徐书记,真不好意思,请您理解。”
“没事,没事。”徐国华说,“做买卖嘛,本来就是要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送走了董连军,徐国华好久都在生闷气,这个董连军听不懂话吗?就是不愿意也可以委婉地说嘛。
张学东回到家,李冬梅已经做好晚饭了。
一家三口边吃边聊,其乐融融。儿子个子明显高了,学习还不错,张学东看着他,仿佛看见年轻时的自己。儿子先吃完,回房做作业去了。
李冬梅开玩笑说:“张局,最近有没有歌舞团的美女去找你谈工作?”
张学东吓了一跳:“哪有?我天天在局里上班,从不到团里去。”
李冬梅看他惊慌的样子,哈哈大笑起来。她一笑,张学东也跟着笑了,紧张的神经松驰下来。
李冬梅说:“现在做个局长挺吃香的,你看我们徐局长,每年这么多人员调动、入职,哪个不要他点头?”
“你们那是教育局,文化局能跟他比吗?”
“我们教师发展中心刚进了一个小姑娘,听说是徐局的小情人。”
“别瞎说,你看到了?”
“听说而已。”李冬梅瞪了张学东一眼,“这么年轻还没教几年书,就能调到教师发展中心来,没有过硬的关系鬼才相信呢。”
“那也不一定就是情人啊。”
“反正他们都是这样说。”李冬梅说,“文化局下属部门也不少,什么图书馆、文化馆、歌舞团之类的,不都是你说了算?”
“都是些清水衙门,没什么稀罕的。”张学东不屑地说,“就说影剧院吧,年年亏损,职工都待岗在家,只能拿个生活费。”
“那是,文化局确实和教育局没法比。”李冬梅说,“你要是能到教育局就好了。”
“教育局长这个位子,多少人盯着啊。不过压力也大啊,每年高考成绩出来,几个县市都要比的。”
两人又闲聊了一会,李冬梅突然又问道:“徐国华来了没几年,你从一个报社的中层干部,就一路升到了局长,是不是有点快了?”
“你刚才还让我到教育局的,怎么现在又说我升得快了?”
“不是。”李冬梅不禁皱起了眉头,“我就是有个想不通的地方。”
“有啥想不通的?”
“徐国华的同学有好多,在海东的就有好几个,怎么就提拔了你?”
“这你就不懂了吧,我和国华关系多铁啊,当年还一起骑车到扬州呢。”张学东说。
“其他人和徐国华关系不好吗?”
“肯定没我这么近啊。”
李冬梅放下筷子,盯着张学东:“我只是隐隐感觉哪里不对劲,但又说不出哪里有问题。学东,你还记得你爸提起徐国华时的那个表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