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唐诗心得 第二十天 ——灵隐寺 宋之问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 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岧峣[tiáo yáo] 刳木[kū mù] 涤 [di]
《淳祐临安志》在东晋咸和元年(326)印度僧人慧理,看到这座山,惊叹道:此天竺国(古印度)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 于是筹建了灵隐寺。
第一句,鹫岭,即印度灵鹫山,借指这里的飞来峰。后面则描述山峰高耸,而又郁郁葱葱。相传龙王曾请佛祖去讲经,所以龙宫就是指灵隐寺,后面则描述寺庙的肃穆空寂。
这两句,借用佛家掌故而能词如已出;先写山,后写寺,山寺相映生辉,更见青嘉胜境。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是诗中名句。
入胜境而观佳处,开人心胸,壮人豪情,怡人心境,它以对仗工整和景色壮观而博得世人的称赞。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相传,在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秋爽时刻,常有好似豆子的颗粒从天空飘落,传闻那是从月宫中飘落下来的。天香,异香,此指拜神礼佛之香。上句写桂子从天上飘落人间,下句写佛香上飘九重,给这个佛家圣地蒙上了空灵神秘的色彩。
写诗如作画,要有主体,有旁衬,有烘托。诗的前六句是诗的主体。下面八句是诗人在灵隐寺一带寻幽搜胜的情景和感想。
扪萝登塔远, 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这些句说,诗人在灵隐寺山上,时而攀住藤萝爬上高塔望远,时而循着引水刳木寻求幽景名泉;时而观赏那迎冰霜盛开的山花和未凋的红叶。这四句虽为旁衬之笔,但通过对诗人游踪的描写,不是更能使人想写灵隐寺的环境之幽美吗?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是说自己自幼就喜欢远方的奇异之景,今日有机会面对这惬意的景色,正好洗涤我心中的烦恼。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天台山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那里有一座石桥。咋看似乎离开了对灵隐寺的描写,而实际上是说因游佛教圣地而更思佛教圣地。乍看“若离”而实“不离”。
这种若即若离的结尾,最得咏物之妙,它很多的起到了对灵隐寺秀色的烘托作用。
张炎在《词源 咏物》条下说:“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
上面是说 神似和形似的问题?前面那4句是说 把物体描写的太详细逼真,会让词没有空间。用于类比的描写差太远,则让人不理解在说什么?
“看宇度石桥”不正是诗人游兴极浓的艺术再现吗?以一副想象中的游踪图结束全篇,给人以新鲜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