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读读《道德经》第7章 04 守住根本
天的特性之一——宏观
天地的宏观需要我们结合“不仁”与“无我”的融合认知。也就是说天地是抓住宏观总体而舍弃细枝末节的。天地撑起了空间,但并不在意其中存在的是人类,还是恐龙,亦或就是一片死寂的沙土。它并不聚焦于内部的某个单独的情况,而是宏观的看待整体。这一点非常重要,宏观意味着我们可以预测方向,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的任凭随机概率的左右。万物“生”的力量解决了动力问题,而天的宏观解决的是方向问题。
我们该如何
不可否认,我们毕竟是人,属于万物层面,应当遵循迭代的规律。我们具有强大的能动性,这使得我们可以跨越不同层面,但完全脱离原本的根基则是背道而驰。我们无法像天地那样不生不灭,也就不可能持续承受天那样的虚空。
“生”的环境来自于天地,“生”的动力则必须来自于万物自身。因此,即使可以迈入天地也不能丢掉根基。很多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将问题的根本原因归结于外部环境。这就是一种颠倒的认知,问题归因于外部的最大的潜在诟病是问题的解决必须改变外部。这就必然形成交互,且极易进入“对抗”的状态。性格外向的人或许还能直接冲过去,若是性格内向的则多半会选择忍耐,默默承受。他们都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反而走出了一条岔路,引发关于性格讨论的一系列问题。还有诸如如何避免莽撞行事,如何面对压抑问题等等内容接踵而至。问题越转化越向着复杂,发散的方向发展。像摊煎饼一样,越画越大。而我们的文化面对这样的情况习惯于返诸求己,走的是收敛内化的道路。但如果把它理解为给自己增加压力,烦恼,麻烦,让自己背负更多,则又走向了另一个误区。在自身找原因不是责备自己,埋怨自己更不意味着自己真的错了,重要的是改变这一切的原动力可以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中。寄希望于外部环境的改善而让自己活得更好,那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状态。一旦实现不了更会凭添不满,怨天尤人。现实情况往往众口难调,人人都向外部找原因,大概率是得不到满足的。抑郁,抱怨的状态还会离我们很远么?能把改善的可能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返诸求己的根本意义。必须强调的是,返诸求己只能是自己的认知,主动的意愿,不能是来自别人的要求。单纯争论问题究竟应归因于外部还是内部,其实毫无意义。重要的是先把“生”的源动力牢牢抓住,把“歉”的根本柄持坚守。这是作为万物层面需要具备的基本要求,是我们不应该丢掉的属于自身的根本。也是天人层面能够相互协调的根本。
万物之道自强互助,天地之道虚空无私。谷神不死绵绵若存,才能后其身而身先。以其不自生,方可外其身而身存。人能跨越不同层面,必然需要与之匹配的认知和能力。立足自身而守中;兼顾天地而成私。登天之巅,道在何方?下一章我们将跟随老子探寻天之上的“道”,它将会有着怎样的比天更丰富的内容呢?
无观深思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我想读读《道德经》道经 第8章 02 水的特性 (1人喜欢)
- 我想读读《道德经》道经 第8章 01 老子钟爱水 (1人喜欢)
- 我想读读《道德经》第7章 03 天的“空” (1人喜欢)
- 我想读读《道德经》第7章 02 天地之道 (1人喜欢)
- 我想读读《道德经》第7章 01 天长地久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