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快节奏、功利性的感悟
在对卢安克的“无能的力量”解读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存在过分的功利化的问题。这种功利性来源于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驱策和鼓动——为了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这种过分的功利化确实是为了适应中国现代化高速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产生的一种产物,但是这会严重的导致“夸张”和“变形”。
卢安克说:“中国农村和城市的人,都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着急了’。”
这种“太着急了”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表现为“大跃进运动”。
“来不及打好基础,就要看见成果。”
当时的中国人想要用几十年来赶超英美几百年我发展,而在明显的“左倾错误”之后,中国人认识到了这其中的“不切实际”。但是这种“迫切的追求”却仍然扎根在人们的心中。
我们过分的谋取改变,而不愿意等待着用必须经历的时间去改变。
现代人习惯了“快进”。
但是,事物的发展是没有快进键的,所以我们有时候会转而寻求“跳跃”。
在承受必经的苦难和漫长之前,我们就一直在苦苦的思考和挣扎以求改变。但就同蚕“破茧成蝶”的过程一般,一旦缺少了“破茧”时的涅槃和突破,就无法拥有足以飞往天际的坚硬的翅膀。
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会承受。
在书中,柴静和卢安克有这样一段对话:“我怎么老没办法改变我的弱点?”
“如何那么容易的话,还要这么漫长的人生干什么呢?”
我们必须要承受自己的弱点,要承受这一事实、要承受人生的漫长、更要承受只有漫长的人生才能够缓慢的改变的这一过程。
虽然在客观上,中国处于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谁也不甘落后,谁也不敢落后。所以,中国人忍受不了“人生的漫长”,但这种“跳跃”和“跨越”,必然会给中国的发展带来问题的。
而有的人因此就说,应该改变,但这种“改变”的“企图”不是一样的陷入了“功利性”的困局中吗?
书中另一段关于卢安克与作者的对话是这样的:
“我也改变不了,但也不用改变,它还是会变的。”
“那我们做什么呢?”
“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生命的真谛在于承受,而不是改变。而生命之不可亵渎,在于其厚重,更在于其对厚重之承受。
要认识到“为什么需要学会‘承受’”,就必须要认识到“存在即合理”的合理性。要从一种“完全理性”的角度出发,在抓住了事件发生的逻辑链的核心以及本质之后,认识到这是事物发展所必经的矛盾与冲突、以及矛盾的产生与解决的历程。
就如同蚕化蝶必须要经历“破茧”的过程,但如果你在结茧之时有所“偷工减料”,那么你无法飞向天际的必然也是生命的一种“合理性”。忍受生命的漫长和接受自我的弱点以及可能出现的必然的悲剧都是对生命的“承受”。
而在书中,不难发现有很多中国人崇拜甚至想要模仿卢安克这种“无能的力量”。
那么,这种无能的力量到底是什么?它又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无能”或许是一种力量,但它更多的是因为无意——无意逐求。它没有着点,也就没有落点,并不将本质解剖开,它只是在保持自身的平衡,利用自身的感觉去感受真理的存在。但他本身并不认识或者揭示真理。
“无能”其实就是“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它最为高明的地方(也就是它的意义和价值)就是试图教会我们学会“承受”,而不是追求虚无的“突变”,寻求从低微跨越到高贵的“奇遇”。
生命没有突变的节点,所有的突变都有着渐变式的积累,哪怕看似是骤变式的,那也只是个导火索,而并非积聚而生的改变本身。只有学会承受,才能等待得到改变的到来。一切都是命运,而改变需要时间。即便是看似是空白的生命时期也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不应该只学会“不断的改变”,而要学会“承受”,不要太过于反复、跨越和徘徊。
然而,基于这个时代无法改变的现状,过分追求“功用”是中国当代发展的特点,是中国当代发展的“加速器”之一,但也是中国当代的悲剧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