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背后
几日前在澎湃新闻的荐书中看到了这本北大历史系刘永华老师所著《程允亨的十九世纪》,根据清代末年(1838-1901)徽州程家的排日帐写成的中国农家日常生活史。随后昨天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又在三联的摊上看到了这本书,翻阅了一会儿,觉得好有意思。排日帐是徽州婺源地区农民记述日常收入开支以及每日天气,记录者及家人行事的“农民日记”(中国古代识字率确实挺高)。作者可以在记账中分析当时寡妇是否可以改嫁,程家种地的收入不足,可以靠卖茶和盐补贴,甚至后来不再佃租土地,反而雇人种茶。太平天国,鸦片战争,义和团对普通人生计带来的冲击。今天又在b站找了三联新书座谈会的视频看(真,哪儿都有罗新老师!)。
刘永华老师可真厉害,自2006年偶然在徽州的旧书摊买到这笔排日帐,后来实地走访老人(还找到了程允亨的曾孙),把帐中出现的五百多地名一一确认,把程允亨活动的空间完全摸清,结合族谱又把四百多人名(老程的社会关系可真发达,一定不是社恐)与老程的宗亲姻亲或朋友往来关系搞清楚,作者重拾当年在厦大读社会经济学的方法,估算当时的物价和经济活动收益,参照人类学,年鉴学派和微观史学(《金翼》和《蒙塔尤》)的写法,来重现这样一位普通的中国古代农民的生活。整个过程(2006-2022年)刘老师田野调查和文字整理结合,解释历史的洪水作用于微观的私人生活,既是故事又是理论研究,这么多年才做成这样一本书。我想,对于农家子弟出身的刘老师来说,记录一个普通农民的历史比帝王将相英雄传奇更有意义。
我看到豆瓣书评里有人想用chatgpt对本书做总结,倒有点儿好奇如果喂给AI整个原始数据排日帐,不知道AI能不能整理出这样的报告。写一本书背后居然要做这么多思考,准备和工作,学那么多学科,还得耐住性子,可能像考古队长们一样,一辈子只做一两件事,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