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拥有我的这些日子
在2020年的末尾,如果问2021年的我会如何,我绝不奢望是此刻的样子,将我交付给自己,为这个已不再年轻的自己做一件事,不问结果不计代价。暂时放弃职业生涯,走上申请MA History之路。过去十年,我甚至不敢在普通朋友面前谈论它,小心翼翼将之收在心间。它在漫长生活中的印记,隐藏于书房里的沙发、地铁座椅、亚马逊及多抓鱼账户中。与writing sample及research proposal进行缠斗的日子,时刻遭遇无知与缓慢的打击。九月初始的我有多么踌躇满志,十月便有多么颠沛流离。(来自2021年年尾的编辑)
此刻,已是2025年一月的阳光。我已完成上一阶段的学习,即将进入下一段research。二四年一月落地PVG时,我一定没有预料到这些。我以为我会再次套上缰绳,再次搭乘那班上工地铁,再次走在城中最繁华的路段而眼神黯淡,再次愿意忍耐数年不见晨昏,再次周旋应付没有过多意义的人事。这些都没有发生,某种程度上让我松了一口气。
六月,第二个申请季开始,我有些好奇自己究竟可以走多远。四十度的灼热,散散淡淡在文献海洋飘荡,notion上bibliography长达200+,从3000字的初始目标最后走到臃肿的6000字。一封接一封的投递在九月寄出,然后是漫长的多线沟通与单线深入作战。秋阳是在哪一天变换明暗,我又在什么时候突然穿上毛衣,这些琐事好像都没能够好好留意。正如二三年的春天,闷头在essay中的我全然没有发现指甲疯长的长度。独自走过申请季,它应在孤独列表中占据它应有的位置,我嘟囔着。教授善意提醒我日后埋首于archives的寂寥,我闪烁着眼睛脸含笑意,没关系,我喜欢这一份寂寥,我喜欢British Library二层manuscript阅览室的神圣庄严,我喜欢当我头发灰白时还能在此思索一些我认为重要的事。
生活的真相,在我放弃一些选项时,也许才有可能显现出来。20+和30+的自己因为过于专注于脚下的路都没有好好考虑生活的其它选项,甚至不敢大胆发问我还能拥有其它的选项吗?如今,四十岁的我无比期待拥抱生活的其它选项,成为一个畅快生活的普通人,所求不外乎这些。当我驶入某一片未知海域时,感谢十几岁时的自己,她曾渴望摘下夜空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