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恐怖片的评分一般都不高?
恐怖片是一个被误解很深的类型。
在视听语言、叙事手法和人物刻画上,恐怖片往往拥有极强的创作自由和表现力。例如《长腿》《寂静之地》《野蛮人》《中邪》《夜间小屋》……这些片子不仅在视觉和叙事上独树一帜,更在社会隐喻、心理剖析等层面有着深刻的探讨。
然而,你去看海内外各大评分网站的评价,却常常会发现一个吊诡的现象:即便这些电影本身有着精彩的视听语言和不俗的文本,大部分的差评理由却异常简单、出奇一致——“角色太蠢了。”
比如:“明知道房子闹鬼还进去,不活该吗?”
或者:“为什么不赶紧报警?为什么不跑?怎么老往地下室走?”
更经典的吐槽是:“如果是我,早就活下来了。”
这种情绪化的批评很常见,甚至成了一种观影习惯。观众迁怒于角色的行为,觉得他们“作死”“降智”,从而对电影本身产生不满。但问题是,为什么观众总是对角色的不理智行为产生如此大的情绪反应?明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少见到人在极端情境下还能保持清醒和冷静。
观众在看恐怖片时,其实是站在一种“上帝视角”去评判角色行为:观众永远比角色知道更多的信息。我们知道哪里有鬼,知道哪些门不能开。但角色不知道。于是,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观众很容易觉得“你不该这么做”,甚至觉得角色愚蠢。
然而在现实中,当人真正处于极端情境时,理性决策的能力是很有限的。人类在恐惧的情境下,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基本失去功能,行为往往是混乱、非理性的。而恐怖片,恰恰是将人类这种脆弱状态展现得最淋漓尽致的类型。
这里面可能有一个“文化优越感”的问题。我们在生活中总是被教育要追求理性和最优解——解决问题、提高效率、规避风险。这种理性主义的社会逻辑,使得我们很难接受人类本质上的非理性和脆弱。我们希望主角聪明、果断、逻辑缜密,希望他们像福尔摩斯一样未卜先知。但恐怖片角色往往恰恰相反,他们更多是普通人——胆小、犹豫、不知道如何应对未知的威胁。因此,恐怖片揭示的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的本能,但观众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恐怖片作为一个类型片,本身的观影群体是有限的。绝大多数人其实并不常看恐怖片。 他们可能一年只看一两部,甚至是被朋友拉去看的。而这种“偶尔看恐怖片”的观众群体,往往更容易对角色的不理智行为产生强烈情绪。因为恐怖片的情境是极端的,高压的,而这种极端情境更容易引发情绪化的反应。
换句话说,当一个观众不太熟悉恐怖片的叙事模式时,他们更容易对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反应过度,因为他们不习惯在极端情境下保持观影的“理性”。
而那些真正常看恐怖片的观众,反而不会有这种情绪反应。因为他们明白恐怖片中的角色行为,并不单单是出于智力水平的高低,而是一种对人类脆弱性的刻画。他们懂得恐怖片的核心不是逻辑推理,而是氛围营造,看恐怖片,更多是为了感受那种无力感和恐惧感,而不是为了看角色怎么“聪明地解谜”。
说到底,这是一种观众和类型片之间的“契约”问题。恐怖片想要探索的是“人如何面对未知和恐惧”,但大部分观众,尤其是那些不常看恐怖片的观众,带着一种错误的预期去观看恐怖片——他们期待看到一个逻辑缜密的、推理式的逃生故事。于是,当电影没有满足他们的“聪明主角”预期时,失望情绪就会迅速转化为愤怒和低分评价。
这其实是一种防御机制——人们不愿意承认自己在极端情境下也可能变得同样无助、愚蠢甚至不理智。于是,他们把这种不愿承认的情绪,投射到电影角色身上,进而迁怒于电影本身。
《逃出绝命镇》的导演乔丹·皮尔曾经说过一句话:
“恐怖片最有趣的地方,是它让你看到自己在恐惧中的样子。”
大多数观众不想看到自己的脆弱和恐惧中的样子。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是一个冷静、聪明的人。所以,当角色犯错时,他们会很快脱离对故事的共情,转而变成对角色的批评者,甚至觉得“这电影侮辱了我的智商”。我觉得,这也许是恐怖片评分普遍偏低的原因。
查理曼大帝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对书祛媚(三) (2人喜欢)
- 对书祛媚(二) (3人喜欢)
- 对书祛媚(一) (3人喜欢)
- 在英国自驾游,需要提前做哪些准备? (1人喜欢)
- 最女性主义的商业片类型——恐怖片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