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盲必读!26级电影/戏影考研全知道

嗨,26级同学们,你们好呀~
25级考研初试已经落下帷幕,屏幕面前的你们,是否准备好踏上属于自己的征程呢?
这段时间,咱们确实收到了越来越多的26级备考同学们的咨询。我们挑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希望也能解答一些你的困惑。
好了,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吧——
Part. 1 电影/戏剧与影视,分不清楚?
大家可能看到过“电影考研”,也看到过“戏剧与影视考研”,那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这一切要从《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说起,2022年9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了新版专业目录,艺术学科有重大调整(2024级招生开始执行)。简言之,之前大家说的“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等学硕统一改为“艺术学”,而“艺术(电影、戏剧、广播电视等)”专硕统一改为“戏剧与影视”,具体可看下图——

也就是说,大家在各院校24级、25级研究生招生目录上,只能看到“艺术学”“戏剧与影视”等专业。但是,“艺术学”“戏剧与影视”都包含着很多专业方向,前者大家可以细看上图,后者则主要包含戏剧、电影、广播电视等专业。所以,同样是考“戏剧与影视”专业,不同的学校的考试内容可能也很不一样。(我们主要做的是“电影”专业的考研辅导,不过也有戏剧、广播电视方向的课程啦!)
PS: 为了更为准确地表达,我们还是以“电影考研”来指以“艺术学”“戏剧与影视”为专业名称,但考试内容、培养体系等主要围绕电影进行的研究生考试。
Part. 2 考研、读研究生,还值得吗?
大家可能都看到了,今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又降了,连续两年下降,研究生还值得考吗?

这个问题得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来回答。从客观上来讲,随着研究生的连年扩招,研究生的整体含金量确实在不断下滑。但是,研究生文凭依然有其价值,尤其是排名靠前的院校,优势会更加明显。从主观上来讲,如果你想在学术上/创作上进一步深造;你想去更好的学校,想去喜欢的城市/地域;当然,也有可能你只是暂时不想工作,逃避就业的压力……考研,可能是你性价比最高的选择(甚至没有之一)。


那么,考研人数下降了,考研难度是不是也就下降了呢?我们可以看看艺术学科的分数线:2023级,全国报考人数474万,艺术学科A区总分线362分;2024级,全国报考人数438分,艺术学科A区总分线362分。近两年,报考人数下降了,但是艺术学科分数线却毫无变化,这可能是其他专业报考人数降了、但艺术学科关系不大;也可能是由于人数下降主要是“挤出了水分”,继续报考的同学反而更卷了,等等。所以,电影/艺术学科的考研难度可能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如果你决定要考,尤其是考热门地区、热门院校,请做好吃苦的准备,努力!奋斗!
Part. 3 电影考研考什么?
一共有4门考试科目:2门全国统考的公共课(外语、政治)+2门院校自主命题的专业课(专业一、专业二)。
公共课全国统考,就不多说了。专业课由于是各院校自主命题,所以考试内容也会有差异,有的院校只考电影知识,有的院校还考艺术概论、广播电视、戏剧戏曲等知识。
简单讲一下电影知识,通常涉及的内容包括视听语言、电影特性、中外电影史、电影理论、电影产业与热点、电影创作(剧本、分镜、导演阐述、制片策划等)等。不同院校、专硕与学硕的考试内容和侧重会有差异,但核心知识点是共通的。
Part. 4 电影专硕、学硕有什么区别?
顾名思义,电影专硕是“专业性的”,主要搞实践,在招生目录上,名为“戏剧与影视”;电影学硕是“学术性的”,主要搞理论,在招生专业目录上是“艺术学”。从目前的考研趋势上来讲,专硕的招生名额多、报考人数也多,学硕则相反;但从报录比情况上来看,学硕的竞争要比专硕小。
这些,体现在考试内容、培养方案、毕业去向等方方面面。
(1)专硕:在考试上会注重你的电影实践技能(当然,电影史、电影理论、热点等知识也会涉及),比如对视听语言的掌握和运用,剧本写作的能力等。复试时,会考察你的拍片、跟组、创作经历,这个时候,一个作品集就显得相当重要。总之,专硕的目标是将你培养成电影创作者。
(2)学硕:更注重你的学术能力,会更侧重于考察中外电影史、电影理论、电影热点等。复试时,老师更希望你看了很多书、读了很多论文,对电影作品、现象能有自己的思考,假如你还发表有论文、影评等,参与了科研项目等就更好了。总之,学硕的目标是将你培养成一个电影研究者。
请注意!不同学校培养方案也有差异,有的学校整体偏实践,有的学校整体偏学术。此外,入学后,你跟什么样导师、你有什么样的规划,都可能会影响你的毕业发展方向。
Part. 5 电影硕士毕业后,可以做什么?
这想必是很多同学都会有的疑问。总体来说,专硕的就业面会比学硕广,也更好找工作;因为其实践能力更加突出,创作方面的工作,专硕能干,学硕则未必能。
接下来,我们具体说说电影硕士的毕业去向:
(1)读博、留学,继续深造。无论专硕还是学硕,都可以考博,考博主要是看你的专业能力,简单讲:①对于学博,主要看你的学术论文、科研项目等;②至于专博,侧重于对实践方面的考察,比如影视作品等。关于留学,咱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2)进体制:高校、公务员、事业编等。在现今学历内卷形式下,硕士毕业想进高校任教的话,一般只能进民办本科、大专类,或者偏远地区的院校;不过,进高校行政岗还是可以的。至于考公务员、事业编,符合要求的岗位不多,很可能最后只能考不限专业的岗位,竞争会很激烈。如果院校很好(比如985院校)的话,会有很多选调的机会!
(3)专业对口的工作,比如进影视公司担任导演、编剧、制片等,或者从事影视的宣发、媒体等工作。不过,在影视行业并不算景气的当下,如果你有入行的准备,更重要的会是你的影视实践经历和作品。另外,现在短视频、短剧非常火热,也算是专业相关,不过对于绝大多数电影硕士来说,这可能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工作。
(4)专业不对口的工作,这个就很多很多了,各行各业都有。可能和你想象中的不太一样,由于各种原因,这个选项的占比可能并不小。也就是说,你读了电影硕士,未必以后的工作会和电影有关系;但是,如果你想入电影这行,选择读研,通常不会是一个坏的选择~
Part. 6 如何搜集电影考研信息?
考研是一场信息战,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分析信息是你值得培养的能力,尤其是在这个各类信息极度冗杂的时代。
搜集考研信息,请尽量多去获取一手信息,减少二手信息的摄入;然后注意甄别、分类和分析,对非官方信息保持怀疑的态度:
· 如果你想知道有哪些电影招生院校,你可以去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研招网”
· 如果你想知道某所院校的详细招生信息,那你可以搜索“XX院校招生信息网”或院校的招生学院网站查询。
最后,如果你想知道学校的排名,可以参考校友会、软科、QS等知名的大学排名。如果你想知道戏影学科排名,可以查看教育部学科评估(第四轮)和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软科2023年戏剧与影视学学科排名如下——

注:这两个排名都仅供参考,如南京大学并未出现在教育部学科评估里,却在软科的排名中常年位列前三;电影资料馆、艺术研究院两所科研机构没有出现在任何一个排名里,但实力却很强。
Part. 7 如何挑选报考院校?
在择校这件事情上,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此外,收益和难度往往是成正比的,学校好/专业好/城市好等什么都好,但是却“竞争小”、“容易考”、“一考就上”的学校是不存在的。
择校需要同时考虑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我们先讲客观因素:院校排名、学科排名、真题、报录比、分数线等5个方面。
前2个大家可回看第6点,真题在第2点有所提及,大家也可以直接在上方招生信息汇总中查看部分院校的真题。我们主要说一下报录比、分数线,报录比能反映出院校的难易竞争激烈程度,可惜的是,很多院校并不公布;不过,报考人数的多少,与难易程度也不是绝对正相关的。至于分数线,想必是大家最为看重的,但是我们想说的是不同院校之间的分数线没有可比性,也不要仅以此衡量院校间的难易程度,题目难易、给分标准,都会影响专业课的分数;不过,大家可以重点关注一下自划线院校的公共课单科线,每年也有不少人单科不过线,这可比总分不过线更令人难受。

说明:A类考生指的是报考一区的考生,一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重庆、四川、陕西21省(市)。
B类考生指的是报考二区的考生,二区包括: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0省(自治区)。
注:A类考生、B类考生是根据报考院校的所在地来区分的,和你的本科院校、户口所在地无关。
接下来说主观因素:一是个人喜好,你喜欢的学校、地域、城市、研究方向、导师等等。二是未来发展,假如你想读博,就尽量考有博士点的院校;如果是工作,那发达地区,你的选择也会更多。三,也是包含所有因素在内,最为关键的,那就是——你的能力和水平,比如专业、英语水平、逻辑思维能力等等。
看到这里,大概率还是没能解决你的择校问题。择校是一个不断筛选对比、认识自己的过程,别焦虑、别担心,最晚在25年3月份左右定好就完全OK啦!同时,阁楼接下来也会安排一系列的择校相关的公开课、直播,记得将阁楼公众号标星,不要错过噢~
Part. 8 考电影,需要多大阅片量?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有的人不怎么看电影,也考上了;有的人,上千的阅片量也没考上。因为,阅片量与专业课分数并不成正比;当然,不看电影也是不行的!
电影考研所考的电影,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影史经典,比如《马路天使》《公民凯恩》《小城之春》等;另一类是当下热门影片,这集中在备考当年的影片。
我们在备考的过程中,认真去拉经典的、热门的、重要的影片,才是关键。
Part. 9 我跨考/本科不好,该怎么办?
你可能会焦虑,会自我否定,会自我怀疑……但是,我们想告诉你的是:无论你是跨考,还是本科不好,坚定目标、找准方向,努力就可以了!
和你在同一起跑线的,甚至起点比你还低的同学,也有上岸了的;以前后,现在有,以后也会有。当然,我们不想灌鸡汤、打鸡血,说人人都能上岸。但是,如果你决定了考研,你相信你能,你不愿意放弃,除了努力,还有什么是能把握的呢?
此外,我们每年的上岸同学里,也有很多三跨、双非院校的学员成功上岸
当然,还是要强调一遍在第7点择校的话:最关键的是你的能力和水平!
有问题可以didi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