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结果决定一切》四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以做任务的心态在工作。作者举例说,在公司里,老板让秘书给一个很重要的客户倒水,秘书倒了水就走开了。可是,当客户把水喝完了、秘书也没有过来倒水。事后老板问秘书,你怎么不过来倒水呢?
秘书说,我倒了呀。
老板又问道,你没看到客户的水喝完了吗?
秘书回答道,啊!?没有看到呀!你也没提醒我。
老板觉得很失望,觉得是秘书不够机灵,所以就不停的更换秘书。可是,这个老板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培养秘书的工作态度。或者是老板觉得这不应该是自己的分内之事。我是觉得,这不应该是老板的锅,如果身处职场中的你连自己的本职工作都做不好、还需要别人来教你。那么,只能说你还没有“断奶”,不适合这份工作。
这个例子里,倒水是做任务,而让客户感受到公司对自己的重视才是做结果。作者说,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老板希望秘书做到的结果跟秘书理解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作者还举了一个例子,一家公司有三百多名员工,为了体现公司对员工的重视、老板就想以公司的名义给公司里的员工过生日。于是,老板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并让他全权去处理这个事情。可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办公室主任只是交给了老板一份公司所有员工生日 日期的名单。很显然,这并不是老板想要的结果,而老板想要的结果则是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案。可是,办公室主任理解成了老板想要的只是公司所有员工生日 日期的一份名单,至于具体方案就应该是老板的事情了。
那么,出现这样的误会,谁应该为这件事情负责呢?
其关键就在于要确定老板和办公室主任的关系中,谁才是客户?从执行力的角度而言,老板和下属出现了这样的误会,负责任的一定是下属。下属应该主动去找老板沟通,直到搞明白老板想要的结果。为什么倒霉的一定是下属呢?因为老板是下属的客户,是老板给下属发工资,那么 很自然的下属就应该做到老板想要的结果。
对于下属而言,下属是有选择自由的。不满意老板就炒老板鱿鱼了。可有的人却是既对老板不满意也不辞职,那只能问一句,你想干嘛呢?
作者说,一个员工无论有多么多么的努力,如果提供不了与客户交换的价值,那么他这样的努力就是在做无用功。这个江湖会为勤奋的人去鼓掌,但是、只会为结果买单。
作者说,结果作为一种交换的商品,所必须满足的3个要素:
1,客户要的才是结果。因为要满足客户想要的之后,我们才能获得客户多次支付的金钱。
2,结果必须是可以量化的。因为只有量化的东西才可以交换。
3,结果的要素需要实务化,只有功劳没有苦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