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家庭的亲子和解之路——我想做什么样的父母?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觉得我的父母对自己不够好的,被短视频里的很多内容触动。你想不想回(有父母的那个)家?当时我就哽住了,我不爱回家,回去也不知道如何和他们相处。没有什么话讲,小的时候觉得他们不理解你,长大了也很少能感受到关心。这种所谓的不够好,是你觉得,你认为他们明明可以做得更好,而他们却没有。
以前上大学的时候一周打一个电话,结果发现自己不知道该聊什么。忙吗?生意好吗?吃了吗?吃的啥?要注意身体。和爷爷的通话也是,给你买了什么东西记得去取,需要什么吗?晚上吃的啥?又去干活啦?这么大年纪怎么还非要干呢,多注意身体呀。后来就慢慢不怎么打了,因为厌烦了每次都是机械性的重复一遍话题。
等到网络发展起来,有了微信有视频。但视频打过去常常是看不到人的,我爸会主动给我打电话或视频,问问在忙什么,手机递到我妈手里,就看不到人了,她很怕面对镜头,经常我对着天花板讲话,这样的过程也令人不舒服,令我更加不想主动联系。
所以常常感到难过,想置之不理却又内心挂念。一方面很共情小时候的自己,一方面又替他们感到心酸。所以当弟弟的一些事,他的自我觉醒,青春期的冲突和叛逆,我愈发感到难过,因为我看到小时候的我自己,我知道那种无能为力,也知道那种暗下决心。但这两年父母相继生病,脑出血一个恢复的很好,一个又影响行动,我越长大,越理解那些事情的成因,有时候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对“命运”的慨叹。
但我的视角只有不好的时候,我能回想起来的也只有不好的事情,我选择性的忘掉了那些我也觉得幸福和开心的瞬间,我时常在睡不着的夜里,想要一点点记下自己还能记住的,突然进入脑海的那些小时候的碎片,那是我再也回不去的过去,我有太多的情感埋在了过去。
我能连着看到三代人,从我爷爷和父亲的关系,祖辈与父辈的不舒畅;到父母和我,和我的弟弟;虽然我没有和他一起长大,其实我们是陌生的,但我把他当做另一个自己,小时候的自己。我有一种补偿性的视角,希望他能避免我小时候经历过的难过,因为我不确定未来他是否能找到和解的方式,抑或造就了他截然不同的性格,影响到他这一生的命运。
这些都影响了我对未来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父母,努力的避免亲子关系进入一个恶性的循环。也让我说服自己,不干涉他人的命运,课题分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结果。后来我不再觉得自己是不幸福的,不再去想当时如果他们怎样就好了。不是一种传统叙事的重新如何去理解父母,我理解他们,也理解我自己,我选择面对这些令我不适和难过的痛苦。我不是觉得他们一下就好了,而是我能接受了,我让他过去了。
我能抓住的只有当下,我能改变的只有未来。
孩子也只会记住最开心幸福的时候,或者最伤心难过的时候,多留下一些“峰值体验”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跟着爸妈到云南念书。我当时对自己是怎么转入学校的一无所知,我的脑海里只记得学校的走廊。白色颗粒状的,粗粝的墙面,那天下午有金色的阳光照在墙上,我跟着他们去找老师。水磨石的地面,大部分是灰色的,点缀着红色的和绿色的装饰块,洒满了白色的小石子,连楼梯也是一样的水磨石。因为走的人太多,非常滑,台阶的边缘都没了棱角,楼梯是铁的把手,磨掉了漆面可能还生过锈,大家的汗水在上面摩擦,重新把它变得光滑,每次摸过都有一种夹杂着铁锈和汗水的混合气味。
我是后来才知道因为户口不在这里,我每个学年都要交借读费,而且这个名额还是父母找了一个当时的老师,托关系才解决的。这些也是多年后他们的只言片语之间我拼凑出来的,他们不知道我在想什么,我也不理解他们的难处是什么。
Yourzi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给龚靖轩的信20250215 (1人喜欢)
- 组织能力的杨三角1
- 《什么造就了领导者》1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