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2024我的年度报告
查看话题 >写给自己的2024年终总结
年纪越大,越念旧,总喜欢在记忆里找寻过去的碎片,来慰藉生命时钟拼了命地滴答飞转。本来想看看自己2023年底写了什么给2024年的自己,谁知道怎么翻也翻不到一点踪迹,呵呵哒,原来2023我犯了懒,什么也没有留下。
赶在2025到来之前,赶紧把电脑打开,给自己的2024留个文字版的时间胶囊,顺便立个小旗子——以后每年年底都写点什么给自己。
那么,接下来,我就想到哪里写哪里啦!
1 钱
首先想到的是“钱”,因为它在我的中年生活里扮演着浓墨重彩的角色。
倒不是说钱能给我带来多么大的物质享受,我本人是一个物欲很低的人。钱之所以对我无比重要,是因为我发现,它真是能激发我去挑战自己的强劲动力。
2024年和钱有关的大事,我做了两件。第一,年初买了大饼,谁能想到十二月底它能一下子冲破十万美元大关?买的时候,纯属出于一种“惧老”心理。
我发现年龄越大,心理承受风险的能力越小,对新事物的接受速度也越来越低,买饼这件事之于我,就成了一件行为艺术,我要花一大笔钱给自己买个青春纪念品,这个时代,我能想到送给未来自己最好的礼物,只有大饼。重读这段文字,发现自己的逻辑很奇特,不过无所谓了,反正就是上了买大饼的车。
它的涨势喜人,居然带给我一分小小的安全感。想想自己在快要四十岁的年纪里,安全感居然来自一份虚无缥缈的数字货币,还真的有点好笑。
第二件事,是换工作。它带给我除了收入翻倍和支配时间的自由外,还给了我一个无以伦比的学习机会——能够和我老板这样的智力之霸一起工作和学习,这个是我不敢想象的。我之前在文章《我在泽西岛找工作的那些事》里详细记录了找工作的细节,再次感叹,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这两件和钱有关的事,都让我对“花钱”更加迟钝。一方面,我看到了钱作为资本带来的机会,就无法忍受去用钱买一些当下时髦的消耗品;另一方面,老板全世界飞,完全不要求我在哪里上班,外加冬天天气冷,我都躲在家上班,很多时候,懒病犯了,就是睡衣一穿穿一天,最大的娱乐居然是去家附近的超市购买基本生活用品,讲真,我真的没机会背任何名牌包包出门。
以前作为乙方,经常组织酒会餐会招待客户,总要买块劳力士或者卡地亚装装门面,每年一两身名牌“战服”在见客户的时候撑撑门面;现在成了乙方眼里的客户,各路邀约,纷纷拒绝,浪费时间在无意义的觥筹之间,不如穿着舒适的休闲服,推着婴儿车在公园里散散步,还能听着好笑的播客,毫无防备地大笑。
钱,变得对我越来越重要,是因为我更理解它“超出买东西”以外的能量与能力;我希望可以利用滚雪球效应,积攒足够的能量,去换取能够让生活丰盈的生命体验,不用再为别人的眼光买单。
2 孩子
我一直坚信,生孩子是一件属于自己的事。无论媒体刮多大的风,劝你生或者罗列多少生产之痛,劝你不生,作为女性,对即将成为母亲这件事,都要自己想清楚,这是一个关于“你”的决定,别人无法左右。
当然,谁都明白,“想清楚”这个过程何其艰难,它关乎着个人生活,职场生涯,家庭经济状况,能否给孩子的未来提供足够的保障等等现实问题。我在2024年做的另一个重大人生决定,就是再次成为妈妈。
养育孩子的艰辛,想必所有人都有所耳闻,但是只有亲身经历,才会发现,这种困难绝对用“身与心”的煎熬来形容不为过,特别我还生活在海外,我的父母非常不习惯英国的生活,明确告知我,他们没有办法过来帮衬,但是会给我钱,让我请保姆(他们也不知道海外人工有多贵,靠谱的保姆有多难找);而我的公公婆婆酷爱旅游,特别是我婆婆退休以后,他们就彷佛常年住在了邮轮上。因此,当我决定生二胎的时候,我一再问自己是不是疯了?
疯,肯定是有一点吧。但另一方面,无论是经济条件或者一胎积累的经验又不断提醒自己,一切应该都还在可控范围内。特别是老大四岁就可以上小学的学前班了,这样我和老公可以白天重点关注照顾老二。
养孩子这件事,身心俱疲不说,还十分耗钱,那为什么还要生呢?不是自己找罪受吗?确实是这个道理。如果非要说养孩子有什么乐趣的话,对我来说就是,被迫被动学习和精进自己。
一方面要修炼自己的耐心,面对静悄悄的幼崽把家里搞得天翻地覆时,我现在可以深吸一口气笑脸相迎说,没事,我们可以一起收拾,学习归纳。要是这个事放在以前,屋子这么乱,我家的墙壁都能被我吼裂出无数道缝。
还需要跟着孩子体会一把英式教育,自己从来没有学过phonics,现在要看孩子和爸爸一起学拼读;以前学数学加减法,那不是就是扳手指数数,或者在本子上划拉,现在要跟着幼崽拿出个天平,在两边“称”数字。自己从来都不信任何牛鬼蛇神,现在却要陪着娃一起读Nativity的各种书,了解圣经故事和圣经歌曲,帮助孩子在学校汇报演出时不出差错,我现在也是知道耶稣诞生以后,有三个来自东方的国王给他送去了礼物呢。
更重要的是,在养孩子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人类的一些原始诉求以及思考一些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比如英国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社交生活,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积极给他们营造“交朋友”的环境。
孩子上了小学,自己会观察“小圈子”的形成,我四岁的大女儿有次回来告诉我说,某某从来都不想和我玩,除非全校都没人了,她才老找我玩。我问她会不会觉得伤心,她说会。我这才发现在学校受不受欢迎,对孩子来说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
但我自己小时候就没有遇到这种挫败感,一方面自己比较迟钝,另一方面自己成绩还行,在学校经常成为老师的重点培养对象,在学校根本没时间去关注如何交友,好像成绩好自然会有很多朋友似的。现在想来,自己的社恐或许就是因为从小就没有把交朋友当回事,因此成年后团队协作的精神就很单薄。
我开始观察小朋友之间是如何破冰,怎么玩到一起去的,也开始注意自己的社交礼仪,怎么给同学家长留下好的印象?如何在同学家长的圈子里即做到周到热情但又不至于太夸张过分,我渐渐发现我的一言一行始终都影响孩子,她在模仿我说话与待人接物;而我也在她身上发现,妈妈需要更真诚,更大胆,更包容。
所以说,孩子某种意义是自我的延续,是有那么点道理的。我的确在生孩子这件人生大事上,更加了解了自己,也明白要怎么更爱自己,如何成为更好的人。
3读书
今年读了45本书,全都是自己按图索骥随心读的,没有给自己定目标,也真正意义上过了用“读很多书来炫耀自己“的年纪。
我想把读书放在年终总结里,是因为读书真的占了我生活中很多的时间,将这么大块时间投入做的事,不写几句心得感想,好像有点过意不去。
今年最惊喜的一本书事保罗索鲁的《在中国大地上》,发现保罗索鲁是因为他给毛姆的《客厅里的绅士》写了一篇导言,进而好奇这哥们是谁啊,评毛姆简直鞭辟入里,一搜才发现他是我最喜欢的纪录片导演路易索鲁的爸爸,老爷子写旅行书籍写了好几十年了,二婚还娶了祖籍中国的华裔妻子定居夏威夷。
保罗在80年代来过中国好多次,他坐着穿越西伯利亚的火车来到北京,去了大连吃海鲜,跑到西安看兵马俑,又租车一路开到拉萨,一路跌跌撞撞实在是太有趣了。现在看来他的经历简直是不可思议,很多他曾经去的地方,都已经过于商业化或者被保护起来不再对外国人开放。他笔下的中国大地,有一种原始又迸发着无限激情的美,那时候的中国人,坦率天真又有些狡黠,读他的游记,彷佛真的回到了80年代。
因为看了保罗的书,又去搜了他的一些采访,才发现他写作仍然靠着一只钢笔,孜孜不倦笔耕不辍。读他的文字,就特别想认识他,他风趣毒舌,在近乎客观描写自己地所见所闻时,还能即兴引入很多历史和知识,不得不感叹他的知识储备之惊人,我暗暗发誓,好像成为他这样的人哟。
这就给了我多读书的另一个理由,想成为保罗索鲁一样有趣的写字人!
看到和菜头说自己每年都要做一次“大脑运行速度“的自检,简单说就是捧起一本不薄的书,不间断地从头读到尾,以此来检测自己的专注力和理解力。
当下获取信息太过容易,是我们自己在把时间碎片化,这样就没办法专注达到心流。我渐渐发现,时间越被我们碎片化,我们做事的效率就越低,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还有一份工作需要用尽全力,时间真的无比稀缺。最好的时间管理,不是去想如何压缩时间去做事,或者multitasks,据我观察,反而是一次只做一件事,每次决定做事,就投入百分百的注意力和精力。这样效率自然就上来了。
那么,读书就是锻炼专注力最好的办法。配合着定期的写作,把思想变成文字,就能够让大脑对碎片化有自动的抵抗力。
希望2025年,我能够读更多大师的作品,体会他们对生命的感悟。
4 在路上
中年之苦,在于身不由己。
自从搬来泽西岛,真的没有机会去旅行;要争分夺秒赚钱,要利用各种闲暇时间读书,现在更要把几乎所有的个人时间用来育儿,我好像丢了自己。
之前几年,还心有不甘,觉得以前那么热爱旅行的我,怎么现在像一只鸵鸟,能在岛上一待就是好几个月,连伦敦都懒得去;但2024年,我似乎已经“认命“了,人生总是有主次。20多岁的时候,不管不顾地各路旅行乱晃,完全不曾想过为牛奶面包担心;30多岁的时候,发现自己没有什么技能能够安身立命,所以抓紧时间充实自己;快要40岁了,我才明白能在路上固然是好,但是我更渴望度假,多来一点让自己舒心地体验,吃好喝好少操心,闭上眼睛,让身体完全放松不失为一种中年人返璞归真的好途径。
我知道未来几年,自己也不一定能够真的在路上,因为有太多东西想去探索和追寻,我得不断告诉自己,好好问问你到底想要什么,把宏大的想法落地到一点一滴,有逻辑地去实现,那么在路上的梦就可以离自己更近一些。
2025,满心期待,一切都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