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阻且长:一个成年人的学英语阶段性总结(下)
我这三年重学英语的主要过程已经在前面回顾完了。接下来是一些零散的话题。
【新概念英语教材】
我对《新概念英语》教材一直怀有很深的执念。在整个中学时代,由于信息闭塞,我完全没有听说过这套教材。直到上了大学,我才了解到《新概念英语》是一套非常经典的英语教材,很适合自学。
同时,我对那个新东方老师编造的广为流传的故事深信不疑:据说有一位中国学生熟背了《新概念英语》第三、四册的全部课文,去美国留学后,他提交的作业的写作水平之高超甚至使教授怀疑他在抄袭。为了自证清白,这个留学生当场背诵了《新概念英语》第四册的课文。教授大为震撼,甚至激动得哭了起来,因为他悔恨自己身为英语母语者,尚且没能背下如此珍贵的语言财富,而一个外国留学生却做到了。
我对此充满憧憬,于是赶紧买了第三册和第四册回来,决心自己也要学完这两册教材,并一定将课文熟背于心。
然而,我只学了第三册的第一课“A Puma at Large”,就坚持不下去了。现在来看,一方面是因为我缺乏毅力,另一方面则是第三册的难度远远超出了我的实际水平。尽管如此,《新概念英语》教材从此在我心中成为“九阴真经”一样的存在,成了我的执念。我在心里决定,有生之年一定要学完它,虽然多年过去了,我从未付诸实际行动。

这次重新学习英语时,在决定开始练习写句子后,我翻出了《新概念英语》第二册,完成了全部96课课文的汉译英翻译练习。为了体验背诵的效果,每完成一课的翻译后,我当天会把课文背下来。由于第二册的课文篇幅很短,背诵过程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压力。

就这样,我以不甚认真的态度把第二册的课文粗略地过了一遍,没做笔记,也没做书里的练习,只简单看了看每课中的语法讲解。
随后,我打开了《新概念英语》第三册,并决心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对待这本教材。这一次,除了每课中的摘要写作、作文和书信写作,其他所有的练习我都一一完成。我查了每一个遇到的生词,并把笔记抄写在书上。


态度如此认真的后果是,我在第25课学了一半的时候,意志力被耗尽,再也无法坚持下去了。我想,我在有生之年为学习《新概念英语》教材所做的努力,恐怕就到此为止了,不会再重新开启了。
这一段经历,让我终于对《新概念英语》教材有了亲身体验和属于自己的认知。我认为这套教材的确经典,也非常适合成年人自学,但由于年代久远,其选文内容可能会使孩子们觉得枯燥。作者L. G. Alexander的水平令人叹服,他设计的练习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跟着学下来一定会进步很大。而且,Alexander文笔极为出色。比如第三册第12课 “Life on a Desert Island” 的开头部分:
“Most of us have formed an unrealistic picture of life on a desert island. We sometimes imagine a desert island to be a sort of paradise where the sun always shines. Life there is simple and good. Ripe fruit falls from the trees and you never have to work. The other side of the picture is quite the opposite. Life on a desert island is wretched. You either starve to death or live like Robinson Crusoe, waiting for a boat which never comes.”
当我读到这里时,感到无比绝望(因为知道自己永远达不到这样的写作水平),并且光速下单了Robinson Crusoe(但直到现在都没开始读)。
此外,我终于彻底判定了多年以前流传的那个“只靠背诵课文就能使美国教授羡慕嫉妒到哭泣”的段子有多么不靠谱。《新概念英语》教材确实伟大,能把课文熟记于心对提升写作肯定也有很大帮助,但绝对远远不够。而且,我接触英语越多越发现,母语者在语言输入和输出量上的积累与非母语者之间有数量级的差距。低估母语者的英语能力,无疑是对语言学习复杂性的无知和天真的体现。
《新概念英语》是面向非母语学习者的教材,语言规范、清晰且优美。然而,实际生活中的英语并不像课文那样标准: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非标准英语,学术文章中遍布复杂艰涩的长难句,而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更是千差万别。若学习者只囿于《新概念英语》教材而不接触其他输入,即使对课文再滚瓜烂熟,当遇到新风格时,肯定依然会感到不知所措。
这也是为什么我最终放弃了坚持到底。我意识到,自己已经到了不能再局限于某一本教材的阶段。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去理解课文中的每一个生词和语法点,不如用这些时间来泛读更多材料,增加输入量的积累。
【标准化考试】
我这次重新学英语,其中一半的目标是通过标准化考试。
我考了三次TOEFL,成绩分别为99,102,100。我报名的第一次考试的时间原本在2022年4月初,但由于疫情,考试时间先是被推迟到了6月,后来又改到了9月。我从3月开始备考,在得到两次考试时间更改的通知后,终于从6月底开始彻底摆烂,整个7月和8月完全没学英语,亲身体验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感觉。
于是,在第一次考TOEFL时,我刷完了TPO 1-54的阅读和听力题,但对于口语和写作,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准备,也提不起精神去准备。最终,在这两项上我完全是裸考,在考场上磕磕巴巴,根本无法说出完整的句子。本以为自己会得到口语15作文18的成绩,结果出分远超我的预料,让我觉得ETS评分相当慷慨。

我第二次考TOEFL是在2023年9月,整整一年之后。这一年里,我花了大约半年时间练习写句子,并读了几本英文小说,而在听力和口语上没有任何练习。这次TOEFL的写作部分改成了新形式,我在考试前一周,下载了ETS官网提供的新作文样题并简单看了一遍,同时找出了TPO听力,每天做一套练习,这就是我为第二次TOEFL所做的全部准备了。我想,第二次考试的成绩能反映在这一年里我的英语水平的自然增长,原本期待分数能达到105,但结果表明,提升微乎其微。

我对自己的第二次TOEFL成绩不满意,于是又报名了2023年10月的考试,希望用这一个月的时间好好准备,考一个105出来。然而,在那一个月里,我无论如何都无法说服自己投入备考,内心反复拉扯,觉得备考是对时间的浪费,不如多读一本英文小说。我陷入严重的自我消耗,最终以完全裸考的状态参加了第三次考试,成绩100。看来TOEFL 100分就是我的真实且稳定的英语水平,我也由此彻底放弃了继续刷分。

我在2023年9月考了GRE,成绩为153 (V) + 170 (Q) + 3.0 (W)。我用了两个月时间备考,在7月和8月刷题,做了考满分网站上的题库中500道数学题和1000道词汇选择题,作文裸考。
值得一提的是,我参加的这次考试,刚好赶上了GRE改版前的最后一次考试。我是提前半年报的名,当时如果能预知未来,无论如何我都选择时间缩短的新版考试。改版前的GRE考试不仅有加试,作文部分也包含两篇,而且我还刚好赶上了加试我最害怕的Verbal部分。那天上午9:30开考,我在早晨6点多出门,8:00刚过就到了考点。写完两篇作文,以及稀里糊涂地答完了漫长的VQVQV之后,总算能离开考场。当我领回书包拿出手机一看,时间已经是13:40了。我坐得腰酸背痛,饿得前心贴后背,走出考点,发现外面正下着瓢泼大雨,真是印象深刻的记忆。

在这次重新学英语的三年里,尽管集中备考标准化考试的实际时长虽然大约只有半年(TOEFL四个月 + GRE两个月),但在前两年中,考试一直是我的主要心理压力来源。我最终的考试结果算不上成功,但自己也从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我对TOEFL和GRE的看法经历了两次转变。在真正接触这两个考试之前,我一直相信“TOEFL和GRE是英语能力考试,不能用应试的方法应对”这样的说法。因此,我想着先提升自己的英语基础,等英语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后再开始备考。这导致我迟迟不敢接触考试真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这两个考试的实际题型毫无了解,因为害怕浪费宝贵的真题资源。然而,英语基础的提升却进展非常缓慢。我从2021年10月开始重学英语,直到2022年3月,距离原定的4月初的TOEFL考试只剩一个月时,再不备考就彻底来不及了,才终于开始做TPO阅读和听力题。
在开始刷TPO题目后,我很快发现,TOEFL阅读和听力完全可以通过刷题在一两个月内迅速提升模考成绩。纯粹的应试方法不仅非常有效,而且应该尽早开始。这使我非常后悔,自己当初盲目地听信他人说法而没有早点尝试接触真题,导致白白浪费了至少两个月时间。
然而,在花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刷题之后,我的TOEFL阅读和听力模考分数开始保持稳定,但我在口语和写作上遇到极大困难,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入手。我的心态和看法再次发生改变,我开始厌倦刷题,认为这是对宝贵时间的浪费。即使通过刷题的确能提高口语和写作的模考分数,我仍然十分抗拒这样做。
GRE作文的情况也是一样。我买了两本GRE作文书,结果只读了一两篇文章就惊呆了,意识到GRE作文其实就是英语八股文。特别是现在已经取消的Argument Analysis写作部分,实际上就是让考生化身杠精,无理取闹地挑刺。我没法说服自己投入时间去准备GRE作文,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我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已经不能接受花费大量时间在这种不是直接提升自身能力的事情上。

此外,GRE的Verbal部分存在大量生词,我经常遇到一道填空题的五个词汇选项中四个都不认识的情况。短期内遇到大量生词,又缺乏上下文语境和足够的重复次数,显然不可能记住。为了应试,我最后只好对词汇采用“褒义/贬义”二分法,以试图在脑海中留下一个粗浅的印象。经过考试时的连猜带蒙,尽管我的Verbal成绩最终是153,但我觉得自己的实际水平肯定不到150。
最后,我的观点回到了起点:TOEFL和GRE主要考察的是英语能力。虽然应试策略对提升分数确实有效,但我认为这种方式所提升的TOEFL和GRE分数与真正的英语能力的提升之间是存在很大偏差的。而且,由于考试材料内容的枯燥,拉长战线刷题实在是一种折磨。所以我想,最理想的方式应该是真正提升英语水平之后,再利用较短的时间(限制在两个月以内)来准备这两项考试。
以上就是我的并不成功的备考经历所带给我的认知变化。而TOEFL听力还在另一个层面引发了我持续至今越来越强烈的愤怒,不过那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关于英语考试,我还有一次出乎意料的体验。2023年夏天,与朋友聊天时提到了学英语,朋友就顺便发来了2023年考研英语试题,我决定尝试做一下。多年前,我也曾跟风考过研,结果当然是失败,记得当时英语只考了40多分。我自己也很好奇,想看看在这回重新学了两年英语之后,究竟能达到什么样的分数。
我花了一个小时完成了选择题部分,开始对答案。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我只错了两道完形填空,其他部分都答对了,在总分60分的选择题中,我得到了59分。此外,在做题的过程中,我能明显感受到材料中用语习惯的不同,完形填空的材料显然是出题人自己写的,中式表达的感觉非常明显,而几篇阅读理解文章应该来源于国外期刊。我想,我之所以能分辨出这些差异,应该是得益于我在这两年里积累了一定的英语输入量,从而建立起了一点语感。

接下来,另一个发现使我大吃一惊。我从不认为自己阅读英语或者做题的速度快,不论考TOEFL还是GRE时,我一直挣扎在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做完题目的危险边缘。做完这份考研试卷的选择题后,为了估算总得分,我查看了剩下的部分,是总分值40分的句子翻译(英译汉)和两篇作文。我估计了一下时间,觉得自己应该能在剩余的1小时之内完成。为了确认这一点,我搜索了考研英语总时长,吃惊地发现不是我以为的两小时,而是三小时。这意味着我的做题速度显著快于出题人预设的考生的平均水平。由此,我判断自己现在有能力在考研英语达到80分,如果运气好的话,甚至有可能达到85分。
这次经历使我再次意识到了时间的力量。学英语虽然进步极为缓慢,但是当以年为计时单位回顾时,会发现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了这么远。
【“哑巴英语”之我见】
在这三年里,我还经历了一个认知转变,关于所谓的“哑巴英语”。
多年以来,我一直以为自己的英语水平像流行的说法那样,属于“哑巴英语”——阅读和写作还可以,但听力和口语表达完全不行。然而,这次重新学英语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以前的英语水平根本算不上“哑巴英语”,因为在听说读写四项上都不合格。
即使是三年后的今天,我的阅读和写作水平也还是没有达到可以被称作“哑巴英语”的程度。我甚至在想,如果不是需要参加英语考试,我学习英语的最终目标其实就是“哑巴英语”——我最渴望的,就是能够阅读原文著作的能力并能清晰地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且,其实我越来越怀疑纯粹的“哑巴英语”是否真的存在。我认为,如果一个人在写作上非常出色,那么,如果不考虑发音的话,这个人的口语表达肯定不会差。
由此,我得出了一个可能会得罪很多人的结论:所谓的“哑巴英语”,不过是在设计糟糕的英语教育体系之下,为了设法挽回面子而对其彻底失败的产出所编造出的一种美化说法罢了。
【总结】
写这篇总结的过程比我预想中的要耗时得多。一方面,太久没练习表达使我本来就不佳的表达能力变得更加糟糕。我时常感到思路涣散和词不达意,不知该如何组织语言,也能明确感觉到自己写出了很多病句,不过实在没有能力把它们修改得更加通顺。另一方面,这篇总结拖延了太久,现在我已经不再有最初的激情,甚至可能忘记了一部分当时想要表达的观点,写回顾总结变成了完成任务。然而,我深知如果不利用元旦假期的这几天把它写完,很可能我以后再也无法完成它了。总体来说,我对成果不是非常满意,但起码咬牙坚持写完了。
从2021年10月到开始写这篇总结时的2024年7月,我在这三年时间里的英语学习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①2021年10月—2022年9月第一次考TOEFL:打语法基础,初步练习听力,备考TOEFL阅读和听力。
②2022年9月中旬—2023年10月第三次考TOEFL:使用《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等教材进行翻译句子练习,备考GRE,读了少量英文小说。
③2023年11月—2024年7月:不再有英语考试的压力,不再刻意“学”英语,重心逐渐转向在需要时“用”英语,读了少量英文小说。
在这期间,我完全没能做到坚持不懈地学习。由于内耗、意志力不足、以及有其他事情等原因,中间间断完全不学英语的时间,加起来至少有半年。同时,每天刷手机也浪费了极多的时间。我想,一个真正勤奋的人可能只需要用一年半甚至一年的时间,就能比我这三年的进步更大。
基于过去三年的经验和教训,如果能时光倒流重新开始,对我自己来说,最理想的学英语方式是:首先打好语法基础,然后立刻开始阅读英文书籍,半年后,开始积极地练习翻译句子,同时尽量减少备考和刷题的时间。但如果完全没有考试的压力,由于我缺乏自律,很可能会刷更多手机,从而浪费更多的时间。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我在英语水平上的提升,我想是自己增加了对英语的“熟悉感”。这有点像当我们买了新的电子产品,比如新手机,刚到手时总会感到有些陌生,使用时也显得小心翼翼;但几天之后,就用得顺手了。我觉得经过了这三年,我对英语也终于有了类似的“熟悉”的感觉。
这三年来的英语学习经历让我再次验证了学习如小马过河。一开始,我热衷于搜索各种英语学习方法和经验分享,每当看到诸如“三个月TOEFL达到110+”之类的标题时,我都会立刻点击查看,希望能从中吸取成功经验。然而,当我自己学了大约一年之后,便再也不对这些内容感兴趣了,因为我发现每个人的基础和进步速度有差异,成功经验并不能简单地复制。至少对我自己来说,我花了一年时间才做到能参加TOEFL考试而不至于白白浪费报名费,花了两年时间才使TOEFL成绩稳定在100。所以,我想如果有人能在三个月之内达到托福110+的高分,并且可以排除广告嫌疑的话,那么他/她的起始水平至少应该具备105+的实力。
如今,我终于能够把英语看成像中文一样的语言了。多年来,我一直像对待数学公式一样对待英语——记住哪些词和哪些词组成固定搭配、什么时候用哪种时态等,丝毫不能出差错。这使我面对英语时总是状态紧绷。直到经过这三年的语言输入,阅读了风格各异、包含不少非标准英语的材料之后,我终于能接受英语是一门自然且灵活的语言,其表达方式可以非常多样化,不像数学那样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我之前持续多年的紧张,是被学生时代的英语考试规训所致,一旦出错就要受到惩罚。现在,我终于能摆脱那些过去的束缚了。
在这三年的学习过程中,一直萦绕在我心中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在中学时期,我明明是个学习态度认真的学生,刷了很多题,却从未真正学好过英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的答案变得越来越清晰,同时也越来越使我愤怒和悲伤。一方面,是因为我自身的努力还不够;另一方面,也有不在于我的原因。我花了很长时间,和自己达成了部分和解:在我的中学时代,网络尚未普及,信息和资源匮乏,身处小城市里的我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像现在这样随处可得的优质学习资料和方法。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判断,这是现在的我也不具备的能力,更何况那时十几岁的我,心智远不如现在。而还剩下的那一部分,我想我是很难与它和解了。
不过,至少在有生之年,我终于能够走在了真正掌握英语的路上。尽管晚了很多年,我还是认为这是一件非常、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