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4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2024年,我的私人阅读十佳
2024年,过得并不容易。但套用一句话:至少,还有书籍。
这一年,一共读了74本书。所读的书,一方面会从豆瓣读书Top250中选那些未读过的,毕竟还是想把这许多经典书籍给一一读完;而另一方面,会以作家为线,去补充作家的主要书单,比如鲁迅,比如东野圭吾等等,虽然鲁迅的杂文是真的难读。
这一年,读了不少文学作品,但读的越多便越发现自身知识的匮乏。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虽然做不到内行,但还是希望能够从文字中读出一些内涵的东西。于是会开始啃一些文学批评和文字理论的书,并以此做延伸书单阅读,当然,这也会是今年主题阅读的一个方向。
由于读了不少经典书,在2024年读的74本书中,有25本我打了五星,这会让我在选年度十佳的时候还是有点纠结。不过综合考量,总还是选出了10本,以阅读先后为序。
01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
从书名上看,这像是一本教科书,而实际上,这真就是一本教科书。这本由中国著名语言大师王力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原本真只是《古代汉语》教材中的一部分。
相比于吕思勉的《中国通史》,这本书的语言更贴合现代人也更容易读懂。从天文历法到乐律地理,从科举官职到礼俗宗法,从车马饮食到衣饰物件,这本书涵盖了中国古代诸多方面的文化知识。
200多页的书不觉得厚重,但读来是真的上瘾。范围虽广但内容深入浅出,把每个方面的关键知识点都普及了一番,能够帮助读者迅速建立起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框架,可以激起兴趣读起来却一点也不累人。
02 《秘密》【日】东野圭吾
2024年读了四部东野圭吾的小说,《秘密》《幻夜》《流星之绊》和《彷徨之刃》,而在至今读过的他一共11部小说中,最喜欢的,《秘密》该是排得上号的。
虽然故事的基底有些荒诞且有违伦常,但东野圭吾对于人物矛盾情绪和情感纠结刻画和对整体故事情节的设置是颇为出彩的。不同于那些悬疑色彩浓重的侦探小说,《秘密》是带着超现实的成分,这一点跟《解忧杂货铺》有点类似,但他并不是温情的,塑造的是角色所面临的亲情与爱情的困境。
“要为爱的人选择一条幸福的人路”,在肇事者的遭遇中获得了自己的人生启迪。当我们似乎都觉得,也许故事该是在平介选择给直子自由却换回了藻奈美的回归那一刻结束的时候,却没想到作者竟然在最后五页的结局里憋了一个极大的反转,瞬间泪奔。
03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加】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
一座叫布雷顿角的遥远小岛,一片像是被现代社会遗忘的边远角落。七个故事,人们在这座岛上劳作、生存,下井开矿,抑或出海捕鱼,老一辈的岛民们固执地延续着他们赖以生存的产业,年轻的一代有继承,有逃离,也有回归。
王小波说:中国最好的小说家们都存在翻译家之中。若说加拿大作家的麦克劳德白描的笔触把一切刻画得细腻到感受不出一颗沙砾,倒不如说译者陈以侃精美的语言句句都沁人心脾。
“阳光照下来已没有杂质和阻隔,小船在港中来回游走好似微型球道上的高尔夫球。”这是一场纯粹的文学性的阅读体验,说不出到底是作者成就了译者,还是译者修饰了作者,只是在这荒凉故土的血脉绵延中,着实能嗅到那股血色的味道。
04 《美的历程》李泽厚
我想,但凡喜欢历史的人,读到这本书应该都会有种相见恨晚之感。李泽厚把美学艺术置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背景之下,这样的解读方式,让每件艺术品都跃然纸上而鲜活了起来。
确实,从上古石器器物到明清文艺思潮,美学艺术从来都不是独立于大时代背景而自成一派的。十几万字的篇幅,涵盖了每个时代的工艺、器皿、绘画、书法、雕塑、文学各个方面,与其说是一段美的历程,不如说是一幅漫长的历史画卷。
像是从美学的角度又重读了一遍中国古代史,而在领略中华文明瑰宝的发展进程中,同时感受到的,是在时代浪潮的更迭和推动下,文化与生活所呈现出的独特风景。
05 《游世与自然生活:庄子评传》颜世安
庄子与苏轼,一个在野,一个在朝,却是当今内卷环境下许多人的两大偶像。庄子的逍遥,苏轼的豁达,庄子的内心自在,苏轼的随遇而安,与其说是社会人所梦寐以求的状态,不如说是用艳羡眼神下的憧憬来守卫心灵最后的一片净土。
然而,我们一直都被庄子的潇洒所吸引,向往他无拘无束的游戏人间,但却从来未曾读到过他内心煎熬下的游世本根。颜世安教授的这本《游世与自然生活:庄子评传》以自己积淀了数十年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解读出了一个更为丰富全面的庄子形象。
生逢乱世,在庄子的眼中,他看到社会急剧动荡带来的生灵涂炭,自相残杀;他看到人们终日沉迷于对富贵、名利、权势这些外物的追求,身心俱疲,无可遁逃;他看到一切道德的制度法规观念,最后都成为智谋深沉的坏人玩弄于股掌之上的工具。于是,庄子以一种独特的游世思想,去面对人生的各种痛苦,去寻求人生的解脱之路。
庄子的人生,并非放逐自我,也并非追求躺平。庄子道论的核心,是“无我”之境。千年之后,今人回望先贤,但求从其金玉良言之中觅得三两开悟箴语,以自洽人生,以度己达人。
06 《烧纸》【韩】李沧东
李沧东作为导演,要比其作家的身份要出名许多,他在内地出版的小说作品更少得可怜,绝无仅有的两本:《鹿川有许多粪》和《烧纸》。如果说《鹿川有许多粪》是李沧东的终章神曲,那么这本《烧纸》就是他的开山大作。
《烧纸》收录了李沧东一共11篇短篇小说,其中包括了他的处女作《战利品》。这些作品都曾发表于韩国的各种期刊杂志,从1983年到1987年,一个特殊的年代。它完全撇开了社会大事件,将镜头对准了城市里的边缘人和小人物,围绕着他们生活中的点滴,用拙朴的笔触,映衬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悲剧。
无论是写小说还是拍电影,李沧东始终都在直面社会的现实问题。而这一切,都汇聚到了他的这部小说集之中。这本《烧纸》是李沧东笔下人物用血淋淋的人间惨剧,书写的对那个时代的控诉,是也许在宏观视角下的历史书本上会被完全忽略的现实记忆。
07 《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日】清水洁
从严格意义上说,《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并不算是一部很文学性的作品,虽然书名听起来像是悬疑侦破小说,但正如他的另一部作品《足利女童连续失踪事件》一样,都是基于切切实实发生过的案件报道的纪实文学。
作为一名周刊调查记者,作者清水洁如孤勇者一般,深入到了案件的调查和凶手的追踪,并最终让这起凶杀案真相大白,也揭开了这起案件多处不为人知的阴暗面。
一个凌虐杀人的犯罪团伙,一支漠不关心不事作为的警察队伍,一群见风使舵毫无操守的媒体记者,花一般的少女“被杀害了三次”,在最灿烂的年纪活在了最丑恶的社会。
所幸作者的努力多少推动了立法的进步,所幸还有一群人与他一起并肩前行。虽然纸面上的法律终究无法阻挡执法上的恶,这则让人痛心的案件还是在强权之下遗留了诸多遗憾,这样的结局只能感叹如斯黑暗。
08 《太白金星有点烦》马伯庸
多产的马亲王近年来基本是每年一部佳作,也是一部部都被陆续搬上荧幕。2024年读了他三部作品,《显微镜下的大明》细致考究,《长安十二时辰》步步惊心,而最拍案叫绝的,该是《太白金星有点烦》。
天庭神仙皆社畜,西游路上打工人。马伯庸用诙谐和嘲讽重新解构了《西游记》的故事,一眼都能看出这俨然是部颇具现实讽刺意味的小说。无论是叫得上号的大人物,还是寂寂无名的寻常小妖,构建出的是活脱脱的一部职场或官场的诸生大戏。
有人溜须拍马,有人两面三刀,有人处处算计,有人独善其身。道不尽的是这纷繁百态的修罗场,感悟最甚的却是被五行山压了五百年心如死灰的孙大圣。
09 《邓小平时代》【美】傅高义
“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这是豆瓣上点赞最高的对《邓小平时代》的评价,可能也是读过这本书的人对邓小平最贴切的赞许。而我更想说,或许每个中国人都该读读这本书。
“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仍然生活在邓小平时代。”这话不假,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的长足进步、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中国今天已然跻身于世界头号大国之列,这无一不与当年邓小平的功绩息息相关。
傅高义的这本《邓小平时代》最大的特点在于书写语言朴实,没有刻意修饰和矫揉造作,一种接近于中立的阐述。这本书的可读之处,则在于它不但以邓小平的一生为线索,刻画了这位中国领导人的跌宕起伏,更重要的是,跟随邓小平的脚步,我们读到了新中国如何一步步从百废待兴走向欣欣向荣的足迹历程。
现实永远比教科书来得更为精彩,每个历史时点记录下的人物与事件,在作者的文字下都栩栩如生、历历在目。虽然厚厚700多页的书捧起来是有些沉重,但历史的厚度却远超这数百万字所能详尽记载。
10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
钱穆先生的这本《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虽然很薄,但却读得很慢,甚至从2024年读到了2025年,因为一遍读过之后觉得疏漏了许多,忍不住回头又认真笔记、细细重读。
书的内容并不复杂,框架结构更是清晰。汉、唐、宋、明、清,中国历史上最耳熟能详的五个朝代,从政府组织到科举考试,从经济赋税到国防兵役,纵向分析加横向对比,事实阐述铺陈,得失剖析总结。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由钱穆先生的讲稿整理而成,所以文字读来如口述一般琅琅上口,其对政治现象的剖析更是深入浅出且鞭辟入里。站在今天的时间节点上,总会用上帝视角的眼光用反观历史的不足,但钱穆先生却依然教会我们用历史的眼光放置于历史环境下,去评价制度在那个当下环境中的优劣,这着实是一种宏阔视野下的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