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自由,是敢于被他人讨厌丨好书分享
最近读了一本名为《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被书中阿德勒的思想深深的震撼到,本书采用对话式的写作手法围绕“人是如何能够获得幸福”这一个描述展开了一场激烈又深刻的讨论。
其中,我特别被“目的论”的观点所触动。阿德勒认为,我们的不幸并不是由过去的事情而决定,而是由我们自身对于过去的看法和我们所选择的目的所决定。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这与我所认识的心理学有差异,以往接触的心理学是以分析人过往的经历为主,也就是“我从何来”。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有其原因,就像我们常说的“有因必有果”。强调过去的经历和事件对现在的影响,认为现在的一切都是过去的结果。比如童年经历对成年后性格的影响。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书中的青年提到他有一位朋友,常年躲在自己的房间中闭门不出,他很希望到外面去,想像正常人一样拥有一份工作,他“很想改变”目前的自己。但是他非常害怕到房间外面去。只要踏出房间一步马上就会心悸不已,手脚发抖。这应该是一种神经症,即使想要改变也无法改变。这位青年认为是由于父母关系不和或者是由于在学校或职场受到欺辱而留下了心灵创伤。 哲人说到,这位朋友并不是因为不安才无法走出去的。事情的顺序正好相反,哲人认为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绪。也就是说,先有了“不出去”这个目的,之后才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制造出不安或恐惧之类的情绪。他所感受到的不安或恐惧是真实的,有时他可能还会被剧烈的头痛所折磨。但是,这些症状也是为了达到“不出去”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的。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 书中举出了关于亲子关系的例子,在教育孩子或是培养部下的时候,一般都认为有两个方法:批评教育法和表扬教育法。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关于以育儿活动为代表的一切与他人的交流都采取“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的立场。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表扬他人无意之中就营造了一种上下级的关系——把别人看得比自己低。
阿德勒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可以表达为“虽不同但平等”。把人际关系都看成是“纵向关系”,害怕被瞧不起,也就是在掩饰自己强烈的自卑感。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

认真的“活在当下”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我们既不能丢齐也不能更换“我”这个容器。但是,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来改变对“我”的看法和利用方法。不是自我肯定,而是自我接纳。这两者明显有差异。
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而另一方面,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是,关于“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就是自我接纳。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想法。自己是否曾因困在过去的经历和痛苦中疲惫不堪,到底是过去造成了我的不幸还是我亲手选择了不幸。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自由是自我接纳与责任担当。当我们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勇于承担责任时,我们才能真正的获得自由。也就是实事求是,如其所示,自我负责。 文章整理参考 《被讨厌的勇气》是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与日本作家古贺史健编著的哲学著作,于2013年12月首次出版。该书采用了希腊哲学的古典手法——“对话篇”,以青年与哲人对话的形式,概况了“心理学三大巨头”之一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探讨了人生的各种重要课题。 作者 | 惠凌
责编 |小达
审核| 雪婷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