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治天下
齐国的公族眼睁睁看着人心归“田”、之后田氏代齐,心里十分不甘,同时感到惋惜还有邻国鲁国的一位十分不起眼,但后来成为大人物的孔子。

关于孔子的出身我们知道他是鲁国人,实际上他也是商汤的的后裔,周公平息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的叛乱后,把商朝的一位贵族封在商丘做诸侯,国号为“宋”,孔子是宋国第二位国君的嫡派子孙,世世代代都是贵族,到他曾祖父的时候,因与宋国其他贵族闹矛盾而避居鲁国。所以孔子才成了鲁国人。
据说他身高九尺六寸,相当于姚明的身高了。他头顶有一个下陷的小丘,所以被取名为“丘”。 孔子当时所处的时代是“礼”被严重冲击的时代,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构建起道德和行为的准则,并且通过自己和学生传播出去。刚开始孔子对“礼”的执着完全只是自己的兴趣,正如他说的,“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他是把学礼和习礼当成爱好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出于对春秋以来的“礼崩乐坏”现状的痛心疾首,更注重了现实的关怀。
所以在“政出私门”的时局下,孔子认为,好端端的天下,就是因为他们家族无休止的争权夺位而陷于动荡、混乱的。所以,当他听说田氏在齐国紧锣密鼓的夺权,一面是着急上火,一面则以垂老之身给鲁国国君上书,要求出兵干预。

那孔子所想要传播的“礼”,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就一个字“仁”,古人和今人有无数个解释。在孔子那里“仁”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需要用“心”体会的人世间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道德境界。他在回答自己弟子什么是“仁”的时候,就说了两个字:“爱人”像爱自己一样去爱他人,那怎么去爱人呢?
他说,如果每个人都克制过分的欲望,包括对权力、对财富、对美色的欲望;如果每个人都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尊重他人的意志、体谅他人的苦衷、理解他人的行为,天下就和谐了,就可以“天下归仁”了。那具体怎么做呢?凡是损人利己的事情、不符合道德的事,不看、不听、不说、不做。也是就鲁迅抨击过的四个勿,“勿视、“勿听”、“勿言”、“勿动”造成了中国人的“逆来顺受”和“装死相”。其实在鲁迅的时代,孔子所追求的“礼,已经演变为”礼教“;孔子所说的“克己”,已经成为统治者要求民众单方面承担的义务。
像是现在也是有着严重的误解,以为“礼”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的仪式和程序,是限制人们行为的繁文缛节,是束缚人们独立思考的精神枷锁。但孔子所针对的是所有人,先从自己做起,这对于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太过于理想化了。
倡导以“仁”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观虽是先进的、超前的,可孔子的政治眼光却是落后的。或许是他看不清楚局势,也或许是不愿正视春秋中后期社会发展的阶级变化新形势、新趋势。所以造成了比较可笑的局面:凡是孔子反对的政治势力几乎都在发展;凡是孔子同情的政治势力,几乎都在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