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Gap Year Review
当我决定离开北京回到南京、开始一段 gap 时光时,我的本意是给生活做点*减法*,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目标,没有太多需要交往的人,也没有归期。只是想休息一下,搞点杂七杂八的东西,看看漂浮的灵魂最终落往何处。另一方面,内心总怀疑自己过往说了很多*无意义*的话,做了很多*无意义*的事,索性把大学期间用 WordPress 搭建的博客也关了,替代以「闭关修炼中」五个大字和摘自《逻辑哲学论》的那句「What we cannot speak about we must pass over in silence」。
### 二至四月
艳子还在读研,于是我在母校对面的和园租了一个主卧,希望重拾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事实上这进行得非常顺利,而这最初的几个月也是我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通常的生活节奏是:睡到中午起床,在食堂简单吃点,就去图书馆找个敞亮的位置泡一天,有时图书馆晚上十点关门后还会去教学楼呆一会儿。也在学校游泳馆办了一张卡,感觉大脑疲倦便去游个泳洗个澡,以*保持精神和肉体上的强健*。游完泳后晚餐的食欲会变好,即使是粗茶淡饭也吃得很香。
给自己定的计划是下午看技术,晚上看人文,打头的两本大书是《SICP》和《全球通史》。
《SICP》让我对计算机程序的抽象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函数和闭包构造基础的数据结构 tuple,进而构造 list,实现操作 list 的函数或高阶函数,然后构造更复杂的数据结构,比如类型系统,比如面向对象。通过对时间的抽象,构造本质是延迟求值的 list 的数据结构 stream。四、五章更进一步,从数据抽象到语言抽象,我见识到几种不同的语言解释方法,包括与之前在《七周七语言》中学到的逻辑式编程语言 Prolog 颇有相通之处的 amb 求值器。
《全球通史》的阅读过程相对轻松不少,对照着 Google Maps 来看,看到有趣的地方则心向往之,上网搜索更多相关的资料。取而代之《SICP》颇费时间的习题的,是在 Bear 里做的大量笔记。比较过往读过的历史书,如《枪炮、病菌和钢铁》、《人类简史》,我认为这本书的意义更在于其*通*,读完后对各个时间段各个地区的情况都会有大概的认识。不过其中仍有让我感到困惑的地方,比如从罗马帝国衰落到文艺复兴这一千年左右的欧洲历史并没有得到相应篇幅的展示,以至于我对后来欧洲各王国的突然出现感到云里雾里。
我先后参加了两位高中好友的婚礼,这是之前从未有过的体验。蹭过一门现代派研究的课,了解到《哈扎尔辞典》。也购入了一台 Nintendo Switch,玩了一下《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有过两周左右很棒的沉浸感受。不过这次购买被证明并不符合当下拮据的经济状况,也就没有购入新的游戏,让 Switch 吃了很久的灰。
### 五、六月
随着时间推进,我渐渐感到没人说话的孤独,尤其当刚回南京的我和艳子还未磨合好而产生矛盾时。我开始在周末和还在南京工作的 bbg 和帅帅约去网吧开黑或者爬紫金山,偶尔大学同学或是北京的朋友来南京玩的时光显得很珍贵。我心想不论如何这个夏天都要完成计划已久的土耳其之行。
我继续着之前的 routine,这段时间的重心是《维特根斯坦传》,这本传记主要在三个方面打动了我:
* 对*真*的追求
> 撒谎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为什么要说实话?
> 是否应该不顾相反的压力坚持做自己?
> 若一人赢得整个世界却失去自己的灵魂,于他又有何益。——《马可福音》
> 维特根斯坦对于自我忠实的强调,并非是反对道德,而是在建构一种不同的道德。
* 宗教观念
> 宗教经验的后果是给予人不在乎会发生什么的勇气。
> 宗教的本质在于情感(或照尼采的说法,本能)和践行,而非信仰,这个观念在维特根斯坦此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中一直是个恒常的主题。对(这个时候的)他来说,基督教是「通往快乐的唯一可靠的途径」——不是因为它应允了一种死后的生活,而是因为,在基督的言谈和形象里,给出了可供效仿的、使苦难可承受的一种范例、一种态度。
> 一个真正信仰者的心理解一切。一旦你觉得自己在恨他们,就转而努力去理解他们。
> 不快乐就是挑出自己的错:人的悲惨只能是自己的低等和腐烂的结果;有宗教性,就是认识到自己的不配,并且担负起改正的责任。
> 我是我的世界,因此,若世界让我不快乐,唯一对此有决定意义的做法是改变我自己。
* 科学观念
> 维特根斯坦认为自己穿透了哲学的晦暗和神秘(其「光环」),并发现其背后什么也没有。
> 我们遇到哲学问题,不是在实际生活中,而是当我们为语言里的某些类比所误导,问出诸如「时间是什么」、「数是什么」等问题时。这些问题是不可解决的,不是因为深度和深奥,而是因为他们无意义——他们是对语言的误用。
> 当我想做哲学时,它能使我停止做哲学——他给予哲学以安宁,这样哲学就不再受到使哲学自身成为疑问的问题的折磨。
> 数学不是一组事实,而是一种人心的构造。这些事情里的混淆,完全是把数学当作一门自然学科的结果。
> 维特根斯坦的数学哲学架空「数学需要基础」这个观念。他认为,这一对「基础」的寻求引出的一切数学分支——集合论、证明论、量词逻辑、递归函数论——都基于一种哲学混淆。
> 人们称为数学发现的东西,称之为数学发明要好得多。
这里颇为有趣的是书中维特根斯坦和图灵的对话,前者攻击数理逻辑的重要性,后者则辩护。
《维特根斯坦传》将我引向一些其他作品,比如魏宁阁的《性与性格》、泰戈尔的《暗示与国王》,比如「只有六个伟大的作曲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拉博」,比如歌德、斯宾格勒。我尝试借来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发现自己的基础并不足以理解其内容。
读完《维特根斯坦传》后我开始为土耳其之行做些知识上的储备,看些乱七八糟的书和游记,算是一种放松,比较正经的书包括:地中海史诗三部曲之二的《海洋帝国》,启发我在行程里加入了博德鲁姆和北塞浦路斯(然而后来都没去成);《伯罗奔尼撒战争》,让我对爱琴海上的星罗密布的岛屿们有了一定了解;村上的希腊土耳其游记《雨天炎天》,引发了我对土东的兴趣(时间原因也没去成)。
### 七月
幸运的是 Cee 介绍给我一份外包工作,以 cover 去土耳其旅行的部分费用,我个人也想体验下做 freelancer,就欣然答应了。而且这份外包和我在知乎离职前的工作内容相关——富文本编辑器。
技术上的架构是熟悉的 React 加我在使用 Draft.js 期间就想要尝试的 Slate。最初的版本两周完成,差不多把之前每天下午用来学习技术的时间用来写代码。Slate 的灵活性使得后续的变更比较轻松。不过 gap 的本意并不是要做 freelancer,所以这次外包体验也就到此为止了。
平心而论,这份短暂的经历并不能给我稳定地接外包为生的把握,我也不确定自己是否喜欢长期过这样离群索居的生活,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机会了解。
七月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大学好友 sxc 的离开。后来想起来,他和 lcb 先后去美国留学的事情对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之前及之后的无数日子里,我总是一遍又一遍的想起曾一起度过的日子,走过的熟悉的街道。即使我回到南京又如何呢?不再有人和我谈论哲学和旅行。大学时光已然终结,曾经的伙伴们离开了。时光不可能倒转,我终归陷入孤独,每每想到这里,我就感到不胜悲哀。
### 八月
期待已久的土耳其之行开始了。
航班从北京飞往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然后转机去伊斯坦布尔。我在好奇和兴奋驱使下目不转睛地透过机侧的小窗往外望,惊讶于从新疆开始广袤而荒凉的中亚土地,结合航线图依稀能辨认出咸海、里海、黑海,直到飞机降落在博斯普鲁斯。
伊斯坦布尔和我的想象并不相符,漫步于独立大街和酒吧街区贝伊奥卢,感受不到奥尔罕·帕慕克笔下的古老与破败。那种纯真博物馆中的老相片的氛围直到返程前一天遭遇阴雨天气时才有所呈现,当行走在空荡的金角湾岸边,几乎随手就能拍出一张完美的黑白照片。
我们乘轮渡穿过马尔马拉海来到班德尔马,沿着爱琴海岸一路向南,探索心心念念的古希腊罗马遗迹,依次经过恰纳卡莱的特洛伊和木马、贝尔加马的帕加马古城、塞尔丘克的以弗所遗址、棉花堡的赫拉波利斯遗址,借此一窥古人的生活方式:戏剧与剧院;军火库 asenal(阿森纳)、水道 aqueduct;药神殿 asclepion 与蛇缠绕拐杖的药神标识(世界卫生组织的标识就源于此);恢弘的罗马大道以及街边的住宅、妓院、公共澡堂、图书馆;占着大片山腰的大墓地。
因为正值酷暑,我们大体上是起大早游玩,中午休息,晚上则在海滨小镇找一家小饭馆消磨时间,艳子看 kindle,我观战 TI。说到饭馆,不得不提一下世界三大菜系之一的「土耳其料理」,然而我们吃的最多的是被我们称之为土耳其赛百味的面包或饼夹土耳其烤肉,或是烤肉拌一些土豆、豆类和米饭,也尝过一些更为奇特的黑暗料理,如咸酸奶 ayran、茴香酒 raki 以及某种辣椒水制成的饮料。
对于未曾在海边生活过的我,爱琴海和地中海自然是充满了吸引力。地中海的蓝似乎是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博斯普鲁斯,还是爱琴海畔的恰纳卡莱、伊兹密尔、切什梅,还是毗邻南地中海的卡什和安塔利亚,总是能在黄昏时刻的海边看到各式各样的人,游泳的、钓鱼的、三三两两的拍照的游客、躺着吹海风的大叔、画油画的少年、坐在礁石上一边喝啤酒一边嗑瓜子的情侣。我们在 Ölüdeniz 报名参加了一个一整天的 boat trip,和大海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
土耳其之行的最后一站是卡帕多奇亚,尽管短暂,也算是安纳托利亚高原风情的一瞥。卡帕多奇亚位于土耳其中部,这里的地形已经更加接近于航班上看到的荒芜的中亚,气候干燥炎热,就像是中国的西北、敦煌一带。若不是旅游业发达,这里的生活恐怕和电影《冬眠》一样沉闷、寂寥。
土耳其回来后我换了房子,从原先的主卧换成了一个类似一居室的阁楼,带有宽敞的天台。我改造出一间隔离的小书房供艳子学习使用,这样我也可以重拾深夜打一两把刀塔的习惯。当然房租上涨了不少,部分导致了后来的财务紧张,不过我想这是值得的。
搬家的过程很累,第一次希望能在喜欢的地方(比如南京)有一处属于自己的住所,但是目前只能接受漂泊的状态。另一方面自己似乎也享受这种状态,尽管没有源于工作的压力和时间限制,这次旅行仍不足以令我满足,似乎是受旅行的形式本身所限,我隐约发觉自己向往某种更深度的漂泊和探索,就像自己曾经在南京和北京做过的一样。
### 九、十月
大概是受到这种感受的驱使,以及因为收到游泳馆关门维护的噩耗,我开始更多地在南京进行户外活动。有段时间几乎每天都要赶在日落前一个人爬上仙林校区天文系附近的小山坡,邂逅瑰丽的晚霞,以及树林里的野猫,有回竟和一只黑白相间的小花猫相伴走了一整条下坡路;周末则搭乘地铁去市里遛弯儿,紫金山、白马公园、北京东路、鼓楼和四牌楼都是常去的地方,我希望从这些地方中找回某种生活应有的形态。
与上述经历相关的两本书是毛姆的《人生的枷锁》和米兰·昆德拉的《不朽》。特别喜欢《不朽》中引用兰波的这首诗:
> 在蔚蓝的夏夜,我会漫步小径,麦芒轻轻刺痒,踏着细草嫩木……
> 我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去想……
> 我走得很远,像波希米亚人一样,漫游自然……
我尝试像上半年那样啃另一本 CS 经典《CSAPP》,却难以集中精力,进展得缓慢。
在这期间总是想打刀塔,便听从内心的选择,两个月内天梯分数从最低 3100 上升到 4000,新天梯更新后一鼓作气打上了万古流芳。想说的是,单排冲分是磨炼心态的最佳试炼场。
这段时间还陆续看了不少人文社科类的书,重温了几部以前读过的作品,有颜世安老师的《庄子评传》、温方伊的《蒋公的面子》、约翰·威廉斯的《斯通纳》。
### 十一月
财政宣告赤字,不得不依靠借钱和家里支援过活。转眼就快到年底了,暂时放下进展缓慢的《CSAPP》,筹划着去上海找新的工作,找来一打工作相关的资料复习。
依循着过去的经验,十一月底面了三家做国内产品的公司,效果不理想。一方面对方多少对我春节后才能入职的时间安排感到不能接受,更重要的是我自身也没有去争取一个岗位的十足的动力,总觉得什么地方出了差错,不愿就这样回到职场。于是回到南京,寻找别的出路。
### 十二、一月
在总参迎来自己 25 岁的生日,冬天涮羊肉总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生日当天收到一封来自 Wiredcraft 的招聘邮件,而我约莫在这前后的几天内考虑起出国的可能性,吴军博士的《大学之路》给了我一定的启发。
我设想去欧洲留学,既然目前的自己对那片大陆充满好奇。在做了一番大致的扫盲后,我排除了从头学起一门新的学问的选项,毕竟那样对我而言有一定的风险,我不了解学术圈,且自己也未必能确认有足够的热情去坚持;也排除了一些成本太高的项目,我希望目标能触手可及,这样自己可以尽快着手准备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做了最终的选择,阶段性的结论是先准备语言和费用,毕竟这两样东西是即使我取消了出国计划依旧有用的。
因此我决定加入 Wiredcraft,一家之前未曾考虑过的类型的公司。我顺利地通过了面试,定于春节后入职。我期待一些全新的尝试和挑战,包括但不限于:
* 适应英语环境和多元文化,提升外语水平
* 不再做自己的产品,了解咨询、外包以及 freelancer 的运作方式
* 认真钻研技术,向更全栈的方向发展
* Work-life balance,继续 gap year 的学习,再有闲暇就做点 open source
* 体验上海的生活,体验 remote
* 认识一些新朋友,毕竟自己「隐居」快一年了
### 结
我不确定套用《蒋公的面子》去形容目前自己的处境是否合适,然心有戚戚焉。一方面来说,gap year 的生活状态总体而言令我满意,我越发享受精神世界的自由和愉悦,「要么沉浸于自身的悲喜,要么瞭望庞大的宇宙」,唯独不必为世间的杂务所累;另一方面,gap year 后期物质上的窘困越发让我难以忍受,所幸有家人的支持。我认识到金钱的重要性,因为这种逃避终要结束,希望 Wiredcraft 是我回到现实世界的入口。
「如果,生而不必为稻粱谋,我愿意一辈子当南大学生。」
写于 2018 年二月,上海
### 附:Favourite 2017
* 最喜欢的书:《维特根斯坦传》
* 最喜欢的电影:《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 最喜欢的地方:杜厦图书馆
* 最喜欢的饭馆:总参涮羊肉
* 最难忘的时刻:在加拉塔顶俯瞰伊斯坦布尔日落
* 最传奇的经历:开顺风车连夜从北京搬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