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9 在这个时空中的我
记得上一次打开这个页面,在夜幕之下直面自己的内心还是去年的这个时候。仿佛是一场周期性的仪式般——留下书桌前的那盏台灯,关上所有的音乐,细细回忆平日里留给我顿悟的那些想法。如果此刻有人闯入了这一块角落,不妨尝试着跟我保持一样状态——那末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产生了微妙的共同点,你也许真的能“感同身受”,体会到我此刻的心绪。
比起7、8年前那阵,我的记录发布频率低了太多。可能是我懒,可能是我忙,这些我都不否认——但我觉得更深刻的缘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的口中的“未来”由“未知”逐渐的转变为“确定”。一路走开,看着朋友、同事恋爱、结婚、生育、油盐酱醋,按部就班的就像日历中的日期,书本中的书页一样。于是,再也没有什么最终幻想(Final Fantacy),再也没有什么奥德赛(Odyssey),这些生物或许在某个特定的年龄,某个特定的日期,与曾经的自己告别。把那所有的新年计划、年终总结整理、封藏,让这些尘埃回归于记忆之匣。也许就这样,一生也不会再被回忆。纵使如我般自认记忆力优于一般的个体,也很难保证那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不会随纷繁世事而遗失,那就太可惜了。我打心底里不愿就这样被平凡、不愿这样被成熟,因此我在今天,又坐回了电脑前,让10年前的自己从脑颞叶(Temporal Lobe)中释放。再让那个中二的我,谈谈他这些年对于人生的理解。
从小到大,毋庸置疑的,我一直是一个尊重科学的唯物主义者。比如,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人类是由猿类、智人,再成为我们现在的人类。再比如说,人死如灯灭,我们都按照我们看到过的样子,以不同的方式——完满的、遗憾的离开这个身处的世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亲历过身边的生离死别后,每次都会使我深刻的思考,我们是什么、这个世界又是什么。
我知道这一切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庄子的《齐物论》与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都提出了相同的观点。听起来仿佛是吃饱了撑着才会胡思乱想的内容,但如果我换种表达,也许你能理解——我们感受到时间流逝、学习的历史,都是看似符合逻辑、无懈可击的,但在目前有限的认知内,时间是从137亿年前宇宙的一次大爆炸开始的,中间经历了无数的曲折,无数的更迭,才产生了我们,伴随着的是在屏幕前书写、阅读着的你我的意识。手机、墙上日历往往会误导我们,让我们产生一种“时间只过去了两千多年”的观念,但这点时间连一个零头的零头都不是。我想到一个比喻比较形象——“这个世界”就仿佛就像是一本小说,你、我都只是其中的一个章节;漫长的社会进展只是这本书的一个注释,一个角标;所谓的“时间”流逝,只是一位更高维度的读者在不停的翻阅、浏览。我想,这种观点也许就是你们口中常说的“宿命论”吧。至于故事结局会是怎样,我相信,不仅是那位读者,身处其中的我们每个人也都很期待。
没有人,希望在同一本书中把相同的章节读两遍,太无趣了,章节如果有生命,他也不会乐意于此。因此,作为“人类”,我们竭尽一生所追求的,就是与同类个体之间的差异。日常社交中,很多人会把属相、星座、MBTI挂在嘴边作为谈资,看似是通过这些标签,来找寻相同的团体与“同类”;但某天,被你找到了一群属狗、天蝎座、INTJ,并且与你长得一模一样的“你的翻版”,那时你一定会希望通过名字、血型、指纹、DNA来表达你们的不同——作为世界中独立且唯一的个体。这不只是人类的特点,事实上是“这个世界”最终极的本质。
至于不情愿的追逐着,却回避不及另一个重点——我们对于死亡总是存有敬畏之心的,主要是因为没有人知道那屏风的后头存在着什么。就像是当你知道艾滋病没有法完全治愈后,你对于选择你的伴侣就会特别在意——归根结底,因为人生只有一次。从这点看来,真的很奇妙,一些原子组成的神经元,构成了大脑,形成了意识,让所有生物会动、会思考、产生情感,然后在(历史的)一瞬间,又灰飞烟灭,回归于尘土。一切在生死面前,真正的做到了某一群人口中所谓的“平等”,智商、财富、健壮都不值一提。
纵使我也相信一切的生死都是提前书写好的,但“投胎”这种没有依据的的解释,也会让人很难信服。但有趣的是,你看你每天吃的鸡,高速公路上被撞死的鸽子——他们也具有自己的思维,与我们组成元素、原子相同,命运却完全不同,逃不出我们认为看似“悲惨”的注定命运。我们常常会调侃“此生不悔入华夏”、“下辈子投胎去美帝”,但会不会真的细细品味过——相比那注定被定点人宰杀,成为烹饪的餐品;能拥有一段有起伏、但完满的人生至少幸运很多。
回到这篇文章的最初,我知道我想的很多,也许是常人所认为的瞎想,但作为一个由青年步入中年的一般人,可能之后也不会花这么多时间去想这些有的没的了,毕竟就算想破脑袋,人生也逃不出最多90年的寿命,也逃不出定好的命运。希望趁着我还记得,将这些作为我“想过”、“经历过”的证明,记录下来,同样分享给碰巧看到这些的你们,组成“这本”时空的又一个小插曲。
© 本文版权归 Fading Away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