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私人读书小结
岭南四季并不分明。冬月已近尾声,最厚实的冬衣还压在衣橱底端,尚未被腾挪出来。如今,我已在广州生活将近十年,潜移默化间,似乎少了一些对“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的敬畏,也少了一些对时间的实感。
但时间仍在流逝。今年于我而言,是不得不承认,再难从已被掰开揉碎的时间单位中抽出时间读书的一年,是在读书这件事上,遭遇了与此前人生相比最大阻力的一年。首先,是随着宁宝一天天长大,她所需要的陪伴更多,质量需求更高,且陪伴的过程也越来越难分心二用。其次,是工作上的一部分变化,让我成为一个荐书专栏的主理人,却也因此更难将读书保持在个人化的层面,这似乎是一个地狱笑话。不惟读书,我今年的写作也少之又少,大抵是职务写作的增加,也消解了一些作为个体的表达欲吧。
作为1岁零9个月的宁宝的母亲,我的周末已被海洋球、彩色小石子、太空沙填满,而随着她入睡时间的不断推迟,在感慨她精力旺盛之余,也渐渐体会得到“母亲”这个身份对自我的挤压。倘若时间需要千淘万漉,那么我的那双手,已渐渐无力了。
不过今年统计下来,阅读总量仅有一点点下滑,碎片化的问题依旧存在,但枕上马上厕上那些“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断章,总能在兵荒马乱之中撑起内心远未坍塌的“里世界”。
{小说类}
- 《食南之徒》by马伯庸
与岭南相关,与美食相关,很难不第一时间找来看完。比起前作《长安的荔枝》《太白金星有点烦》,少了些身为社畜的代入感,除了唐蒙一开始的摆烂人设能让人会心一笑之外。“土人固然反汉,秦人也未必见得亲汉,他们只想维持现状,居中渔利而已。”以大汉与南越国的关系喻示我们同那边的关系,虽然也不乏令人拍案叫绝的相似之处,但整体还是离我们稍远的。原本以为这本书的发挥平平,但看到最后,峰回路转之处是,男主唐蒙,以他一向惫懒的性格,结尾处陡生的侠气,实在太打动人了。甘蔗作为女主,与唐蒙之间是完全没有个人感情线的,支撑唐蒙为她报仇的,是友情、信任、义气,和对往事的遗憾共同形成的一股执念。想到背景设在汉朝,这种情感确实很高古。一个众人眼中的懒散吃货,为了一个孤女,花几十年时间卧薪尝胆,将天堑变为通途,灭南越国,然后去盛产酸汤白条鱼的寨子隐退,度过余生。其间小人物如甘叶、卓长生、甘蔗的命运,不断在时代洪流中左冲右突,终究化为无形的飞灰,令人唏嘘。这个故事的悬疑感和破案的推进是马伯庸的正常水平,情节的巧合、人物的金手指也兼而有之,且女性角色甘蔗的形象塑造比起前作有所不及,但胜在文气流畅,能令人忽略一些美中不足。
- 《十八岁出门远行》by余华
虽然这是一本新书,但不是余华的新作,而是余华写作于1986年至1992年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再版。余华写作这些短篇小说之时,刚刚在文坛崭露头角,还没有获得《活着》带给他的巨大声望。在这个回归现实主义的年代,再看余华的早期作品,依然是毫不过时的。他对时间空间的错位叙述,有《记忆碎片》的味道。当时余华试图通过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打破时间的线性,模仿真正的大脑思维迷宫,对不确定性的现实,进行一种戏仿式叙述。读这本书,可以当做一次对阅读习惯的颠覆,如果你能享受其中乐趣,可以尝试;如果觉得痛苦,也可以放弃,毕竟这种叙事方式也被成熟后的余华所摒弃。可以看他《活着》之后的作品,此时的余华已经意识到与其设置阅读障碍,不如让自己的故事打动更多的读者。
- 《猛虎下山》by李修文
《猛虎下山》是我阅读的第一部李修文的作品,但接下来已经打算补看《山河袈裟》。《猛虎下山》的开头是我比较熟悉的下岗背景,因而后文的魔幻现实主义发展趋向则带给了我很强烈的陌生感,也比较新奇。文字虚虚实实,亦真亦幻。“成虎”的故事,有着古典韵味,似唐传奇,又似中岛敦的《月中记》。人因何会变成虎?虎可以是权力对人的异化,也可以是一个人为了生存而制造谎言,最终无法自拔的隐喻。打虎过程中,人性的善恶在极限情境的考验下变得赤裸而残酷。而刘丰收化身成虎之后的无奈又让人觉得极是悲凉。主人公从一开始的,似乎是讽刺文学的讽刺对象,发展到后来的令人同情的“总输他覆雨翻云手”的命运受害人。成为猛虎,本身像是梦境,但梦境中又有着梦境的复调。漫山的虎啸是梦中之梦,真实的猛虎也许从未存在。但万物都似猛虎,结尾处,主人公并未死于人类的枪口之下,也许是作者的一点慈悲。每个人总能找到自己的同类,应那声声呼啸而去,隐入自己的一片山林。
- 《潮汐图》by林棹
不拘一格的语言表达方式,极具陌生化的语言色彩。真实与虚构的分野如同潮汐一般难以捉摸。肆无忌惮的绚丽想象,汉语仿佛被重新发明。虽然增加了不少阅读上的门槛和困难,但笔端带着南方特有的炎热与潮湿、怪诞与斑斓。
- 《巴别塔》by[美]匡灵秀
《巴别塔》这本书很燃,特别是对于学习翻译/语言学等专业的同学们来说,它让我们日常的学习变得充满魔法设定,不再是旁人眼中的枯燥无趣。对于移民或者有国外留学经历的人而言,作者对身份认同的表达也很令人心有戚戚。似乎不属于任何一个群体,这种感觉很多人一生中都会体会得到。对殖民主义之虚伪的控诉,则是一个有关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原始积累的问题,结合广州十三行、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些情节,对中国人而言也有着切肤之痛。这本书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惊艳的设定,渊博的知识和瑰丽的想象值得点赞。缺点便是情节推动的趣味性,和罗琳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就类似于,被社会毒打过的成年人写作儿童文学,和真正象牙塔里的学霸讲述一群学霸的故事之间的差距。社会经验的匮乏限制了具体情节的设计,但考虑到作者1996年生人,已经是难得的青年才俊,瑕不掩瑜。
- 《松木的清香》《如意故事集》by万玛才旦
《松木的清香》,是导演万玛才旦的短篇小说集。其中《松木的清香》一篇,是对“命运”的慨叹,命运既是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也是结构性的不平等积重难返的现实下,人们更能接受自己现状的一种解释。《寻找智美更登》,用多线的结构直接写出电影感,在这个故事里,寻找传统藏戏主角的导演,不断地与过去的藏地和现在的藏地碰撞,展示了无数藏人在这种状态下的自我定义和内心奔突。这是一个真实的藏地,是我们时代的一部分,远不是西方媒体视角下奇观化的世外之地。《岗》是一个极具宗教色彩的故事,使人更能接近藏地人民的精神世界。仿佛看见雪山、湖水和天上的神女。
《如意故事集》是导演万玛才旦翻译的藏地传统故事。很有一千零一夜的味道。一个大的故事套着无数小故事。会讲故事的如意宝尸不断靠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蛊惑小伙子开口接话,而他就可以“噗哒”一声飞回寒林坟地。故事蕴含着传统朴素的价值观,劝人向善,同时也维护着阶层之间的稳定。
- 《鹿隐之野》by押沙龙
《鹿隐之野》是押沙龙第一次尝试短篇小说创作。《天邑商》,和《翦商》存在着许多联动,丰富了李硕老师分析的羌人献祭说,同时情节考验了人性,令脆弱和自私在极限情境中暴露无遗。《桃花源》,是对《桃花源记》的另类解读,男主人公在杀戮之后,在幻想中弥补罪孽,创造出一个完美的桃花源世界。《鹿隐之野》是点题之作,讲述了极其残忍可怕的狐仙故事,却令人觉得莫名接近真实。总之,这本书仿佛一座邪恶展览馆,是很押沙龙的风格,不断挑战人性的摇摆和底线。如果热爱暗黑神话,应该会得到极大的阅读满足感。
- 《司宫令》by米兰lady
比起《柔福帝姬》《孤城闭》文风少了几分厚重,多了些沉浸于风俗描绘的轻松。三位男性角色戏份相当,各擅胜场,女主归宿难猜,有“买股文”的味道。但作品中的男性人物形象,依然与她的其他作品一脉相承,所有人都是谦谦君子,属于理想中而不是现实中的男性。女主曾分别形容三位男性角色,老师林泓如月,太子赵皙如日,二大王赵皑如星。这种以自我为主体,对多位情感对象进行的评价,过去曾在张无忌那里听过。因此,觉得女性的主体性一下子凸显了出来,也颇有大女主之风。作者的价值观也在随流行趋势发展变化,这也是与读者和市场的共同成长。除女主之外,其他女性角色也多有风采,如将终身托付给事业而不是感情的裴尚食、冯婧,结尾令人捧腹的“形婚les”卫清浔等。在古言中寄托许多对时事感触和女性主义觉思,也令故事更接近我们所处时代。
- 《边水往事》by沈星星
原著和剧有不一样的感觉,是一种真实的粗粝感,也非常能冲击人心。对生死的轻描淡写,如同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有一种不动声色的残酷。
- 《团圆记》by杨云苏
用外来者视角写尽潮汕式人际关系。典型的潮汕女人,如大舅妈二舅妈三舅妈,非典型的潮汕女人,如姑奶奶、妈妈……团圆之下,尽是破碎和逃离,但逃离的命题之下,又是每个人肉体和精神的返乡,以自己的方式与曾经和解。家就是这样会伤人也会暖心的地方。
- 《我们八月见》by[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孤独其实是人生一种无法解决的常态,宿命和轮回也是马尔克斯作品常见的命题。诚然这部书无法与他更为成熟的作品比拟,但也是独特而隽永的一部小品。
- 《素食者》by[韩]韩江
“树是熊熊燃烧的绿色火焰。”是在韩江获奖后才慕名看她的作品。确实感受到一种直指人心的生命能量,英惠的追求自由、将自己“植物化”的历程和仁惠的被亲情、家庭重重枷锁束缚,都只能伴随深深的自毁倾向来表现,这很东亚女性。这个故事的残酷,令我几乎是不敢再看第二次的。
- 《人间信》by麦家
伤痕之一种。对于男性作家来说,在与父亲和解的过程中,可以一直不去美化他的形象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 《麒麟》《钦探》by周游
花了14个小时,连续7天废寝忘食读完《麒麟》。作者是吃了好几百本古典小说的《笔墨游戏》作者周游老师,结尾嵌入自己名字,就像曹雪芹、李汝珍、兰陵笑笑生。悬疑是皮,世情是骨,当代人有这样的文字、这样的心气,实乃奇人奇文。
年初看完《麒麟》,年底就有《钦探》,是幸福的一年!周游老师这部依然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故事发生在土木堡,于是景语皆冰冷肃杀,风雪、冷月,仿佛一首边塞诗。情节完全无法预测,人物也有话本味道,却和一切既定的话本人物没有相似之处。人人皆苦,有不可遗忘的过往,被过去的错误所折磨,起初觉得朱抗应是第一男主,不料中途下线很久。绍祖渐渐实现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成长,却也难免被环境所同化,只在辞官之时,还能看出一丝未被磨灭的初心。作为男性作者,却塑造出粥姐这样有光彩的女性,她粗粝、鲜活、直视自己欲望,却也有陷入梦魇的纠结与彷徨。粥姐在李宅因高烧而发梦,几乎陷入地狱癔症的片段,是全文最震撼的片段之一,其余的震撼,包括与绍祖在马腹度过的鲜血淋漓、无比亲密又纯洁的一晚,和结尾处故人重逢各有家室,点头微笑的淡淡人生。
- 《风雨浓,胭脂乱》by尼罗
人物关系和情节和《飘》多有相似,看似俗套的情节,却依靠不俗的笔力写得活色生香。茉喜是绝对的主角,她如同野草般的生命力实在太动人。bl作者转行bg,最终产出的百合格外好吃!她爱她的男人但更爱的是她,念头起起伏伏,但丝毫没有雌竞。作为一个封建军阀,陈文德似乎好得有些过分了,比白瑞德更纯粹的一位至情之人。结尾处作者还是给了茉喜最多的偏爱,让她在大上海这样适合她的十里洋场,重新开始绽放,是有种tomorrow is another day的意思了。
{轻学术、科普类}
- 《香尘灭》by李让眉
这已是李让眉出版的第三本书,书中内容虽然我作为铁粉都已看过,但常读常新。在赣州时读完辛弃疾与姜夔篇,从中不仅感受到风骨,更有人情练达。与市面上任何诗词解读类书籍都不同的是,她以福尔摩斯式的抽丝剥茧,还原的是宋词创作现场。与解读视角相比,这是一种更加稀缺的视角,也因此更为弥足珍贵。希望作为一位诗人的她,能以创作时第一视角的代入与共情,为我们带来更多与诗词、诗人相遇时独特的角度。
- 《唐诗光明顶》by六神磊磊
比上一本《唐诗寒武纪》更加好看,也许盛唐的故事本身就是传奇。从北固山下王湾的那艘小船,到结尾杜甫病逝的那条孤舟,也似乎完成了盛唐气运的一个回环。行文流畅,一气呵成,结尾的杜甫那几篇,以及李白的身后事,令人唏嘘动容。
- 《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by许宏等
本书的主要内容来自艺旅文化的在线直播课“12位考古学家说中国”,是比较通俗的考古发掘报告,可以了解这些遗址的基础信息,可当工具书来看。考古学家们风格、行文、思路、写作心态各不相同,也体现出了能力的参差。私以为南海一号一篇为全书最佳。
- 《细读金庸:一部严肃的古代社会史》by吴钩
比较轻松的一本书。用金庸小说作为一个引子,讲一些古代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的细节。算是吴钩老师比较有趣的一本书了,用碎片时间就可以完成阅读。
- 《湖山:张岱与他的美学世界》by老桥
这本书不算传记,更多的是对张岱兴趣爱好的整理,有趣的部分是张岱本人提供的。作者董联桥也是书法家、画家,这种将自己和传主打乱时空的互动写作手法本可以理解,但一旦作者和传主的影响力和地位不太匹配,那么一直跳出来就有种硬蹭的尴尬。作者为张岱的粉丝,但字里行间又常常将自己与张岱相提并论,所以很多人觉得有自恋的味道,这也是难免的。
- 《别笑,我是正经哲学书》by[日]富增章成
只是一个简单的科普,但帮我指明了一些著作搜寻的方向。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是一大收获。
- 《红楼十五钗》by欧丽娟
整体有可取之处,贵族文学的视角,的确弥补了一些旧时红学反封建视角理解上的不足。但作者真的不喜欢性格飞扬的人物,且维护封建礼教、沉迷女德,时时故作惊人之语。似我等千锤百炼之人看看尚可,新手则不推荐,可能会被带偏。
- 《红楼人物》by张一南
很喜欢林黛玉的章节,和“宝玉的选择”那一节,林黛玉是一个有点男性化的角色,也是一个根据名士风流塑造出来的理想化的知己,这点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在这本里嗑到了爹x宝玉的cp,又衍生出了政敏的骨科假设,好的解读就是可以让人自己发散思路,非常快乐。
- 《贼拉魔性东北话》by马晓晴
确实和书名一样是轻松快乐的风格。作为黑龙江人我也不太能get所有的辽宁方言,也学习到不少相关文化常识。不过作者也没太往学术方向走,所以对一些词汇的由来也没有挖掘太深。
- 《千年悖论:人性的历史实验记录》《洪武:朱元璋的成与败》by张宏杰
《千年悖论》这本确能看出作者早期作品的稚嫩,和诚然受到的余秋雨历史文化大散文的影响。但他的下笔更实一些,部分篇章还挺有趣的。
张宏杰属于观点先行的那一类作者,但胜在观点还是合理的。《洪武:朱元璋的成与败》的结论觉得洪武遗毒无穷倒没太大必要,任何妄图用一己之力对抗历史进程的行为都行不通,皇帝也不例外。重农抑商的大明最终生长成《金瓶梅》里的那个世界。
{散文、非虚构类}
- 《乡下人的悲歌》by[美]J.D.万斯
得知这本书已是作者万斯背叛本书叙事成为川普竞选副手之后的事情了,刚好近期也刚看完了整整七季的《小谢尔顿》。德州并不属于“铁锈带”,但也是政治和宗教偏保守的州。这两个故事也都隐含了“异类”的叙事。谢耳朵作为天才人生轨迹没法代表任何人。而万斯本人的努力脱出泥淖,和“美国梦”能否被重拾,倒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全书三分之一都在强调自强不息,大概类似东北下岗潮后流行的那句话“点背不能赖社会,命苦不能怨政府”。个例无法克服整个时代,自己也无法作为广泛的方法。这大概是本书无法成为真正切中时弊的底层文学的原因。
- 《勘破狐狸窗: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人事与书事》by吴真
时光如河,人事书事,激荡起历史大时代的光影。举重若轻,行文从容。最喜欢大先生一篇,俞平伯朱自清也嗑到了情谊。结尾的两篇郑振铎,简直可拍谍战片了。
- 《带一本书去巴黎》by林达
巴黎奥运会之前,又读了 《带一本书去巴黎》,这本书很适合边走边读,将巴黎说到尽兴。林达是一对美籍华人作家夫妇合用的笔名。这本书妙处在于举重若轻,从去巴黎前的收拾行囊开始,一路走,一路写,笔下都是我们在历史书上熟悉的巴黎地名、名胜古迹。既丰富,又颠覆。颠覆的是在高中历史书中学到的对法国大革命的认知,但又很难说当时的理解是错的,大概只是不同的面而已。法国大革命既光荣,果断,劈开一个新世界,又残酷、血腥,将许多异见者屠杀殆尽。革命迎来一个共和国,又不可避免地陷入复辟,反复挣扎,而民众也和我们印象中鲁迅笔下的国人一般,只是热衷观看断头台的热闹。被斩首的玛丽和路易十六,甚至还有几分视死如归的风骨。作者对文学、艺术、历史学养深厚,每到一处掌故信手拈来,又不失幽默风趣。阅读的过程是一种轻松的充电,十分愉悦。
- 《我的阿勒泰》by李娟
看了其他李娟的作品后再回过头来看《我的阿勒泰》,觉得还是心头好。当时她那么年轻,对生活的戏谑充满着乐观的幽默。
- 《俗女日常》by江鹅
真实、温暖又充满童趣。在这本书中,她展示了她在生活中的许多脑洞瞬间,和细微的、容易被忽略的情绪细节。她很敏感,又很随性,有生活智慧,也很自由。书中还有许多温馨感人的地方,也让人仿佛在围观一个独居女性的生活节奏。她尊重味觉、触觉、嗅觉等一切感受,一个人认真生活,悦纳自我。江鹅的文字仿佛有一种魔力,能够深深触动我们内心。
- 《春祺夏安》by杜梨
因作者北京人的身份和京派作家叶广岑的推荐,很多人将其归为“新京派文学”。但很显然的是,这一代北京年轻人,和这一代东北人一样,都少了很多本土痕迹。这一代人适应的文字感受,很多情况下被互联网、非虚构写作、新闻特稿等所塑造。最能打动人的,常常是真实的人和成熟的叙事技巧。
- 《我的母亲做保洁》by张小满
“我并不希望引发过度的同情心,而是希望,通过保洁员群体的故事,我们也能关照自身的处境,对自身的生活有所自省。希望我们能多关心这个世界上的‘他者’,理解一个人在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做选择,理解一个人的命运并不仅仅由他‘是否足够努力’而决定。”很喜欢这段话。作者从事记者的职业经历给了她很好的文笔和角度,这本书也让我再次生发出想更深入地了解和理解母亲的冲动。母亲来广州待的时间总是不长,我们总会有争吵,但心里又总会惦记着她。每次带给她伤害后都会后悔,但真的相处又会很容易被激怒,就像一个死循环。或许真的应该跳出自己“为她好”的视角,去多包容吧。
- 《豆子芝麻茶:和妈妈的最后絮叨》by杨本芬
杨本芬女士的书胜在真情实感,毫无技巧的矫饰。上半本中的她们都是记忆力很好的人,回想人生中点滴的亲情,生死总难跨越。下半本回归书名,写和妈妈、哥哥告别的故事,全都是芝麻豆子大的往事,作者的笔触也一下子温柔了许多。
今年阅读的英文书:
The Graveyard Book《坟场之书》by尼尔·盖曼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汤姆·索亚历险记》by马克·吐温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Days《八十天环游地球》by儒勒·凡尔纳
Lady Windermere’s Fan《温夫人的扇子》by王尔德
An Ideal Husband《理想丈夫》by王尔德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不可儿戏》by王尔德
A Woman of No Importance《无足轻重的女人》by王尔德
Jane Eyre《简·爱》by夏洛蒂·勃朗特
年复一年,结绳记事。而如今宁宝的成长,也在提醒我以可见的有涯对峙时空的无涯。索性用一句近日宁宝爱背的诗作结: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