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读读《道德经》第7章 03 天的“空”
天的特性之一——虚怀若谷
老子一直在用山谷的形状来形象的比喻谦虚的态度。认为虚空才是能够充满无限可能的状态。虚空是天固有的特性,从其形态上也能感受得到。究其深意,虚空是涣散的状态,过度则意味着消失。在我们的文化中,最忌惮的就是被捧杀,一但被架到天上就空了,就散了。中国人为什么十分重视谦虚,不仅是礼仪和态度那么简单。谦虚还意味着收敛,低调。这是预防涣散的重要方式,也是可以走出涣散的必要准备。那些别人不捧还要自己拼命去炫耀的是极不明智的。大智若愚的愚不是呆傻,不是智力低下,而是保持谦虚收敛的状态而形成的外在表象。
我们可以向天地学习很多事情,但走进它也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老子的思想很多方面都从天来,当他开始写《道德经》的时候当然希望人们能够理解他所讲的内容,但他也十分清楚并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能做到这种程度。现实中也完全没有必要每个人都像天一样的状态。老子给了我们一个从天看世界的视角,并且铺就了一条通向那里的道路。但在现实层面老子并不希望我们为了能够理解虚空,为了能够做到虚空而脱离万物层面。天的虚空意味着涣散,这样的状态并非人人可及。如果没有强大的凝聚力能收敛住自我,走进它很可能是散作尘埃的结局。这也是为什么老子先讲万物凝聚的“生”力,而后才说天地的原因。“生”的力量来自于种子,而凝聚的力量则来自于向大地的求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描述的一条通向天地与道的进阶之路。先学习“地”就是因为种子具有生命源动力,而“地”具备孕育生命的力量,具备厚重承载的力量。二者结合之后破土而出向着天的方向生长。走向天并能应对虚空的涣散,还能安然回归的前提是先要有强大的凝聚力。谦虚就是向内聚集的力量,是通向道的根基,自然要先法地,而后才能走向天。没有地的根基,我们是不可能迈入道的层面的。因此,“歉虚”是富含大智慧的。
随着对《道德经》的了解,我们会发现向天学习的确能给我们带来更高维度的认知,更广阔的智慧。这些都不是在万物层面所能理解的。那些因为相对概念而产生的优越,成功,美好,或者抑郁,焦虑,嫉妒都没有办法在万物层面得到有效的解决。我们如果想要像老子那样能跨越到天的层面,道的层面,就必须要为应对天的涣散做好充分的准备。
老子思想维度很高,他可以走入虚空,更重要的是他还能走出来。既能思考玄之又玄,又不会故弄玄虚,脱离实际。他并没有带着我们直接奔向玄幻,而是构建通向道的路径,并一步步补齐我们的短板。走与不走在于每个人自己。这也是我们可以放心学习《道德经》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它具有很高实用价值的原因。
无观深思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我想读读《道德经》道经 第8章 02 水的特性 (1人喜欢)
- 我想读读《道德经》道经 第8章 01 老子钟爱水 (1人喜欢)
- 我想读读《道德经》第7章 04 守住根本 (1人喜欢)
- 我想读读《道德经》第7章 02 天地之道 (1人喜欢)
- 我想读读《道德经》第7章 01 天长地久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