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No.31《危险的边疆:游牧部落与中原冲突史》-满洲
◆ 明朝、蒙古人和满洲
△ 权力周期
蒙古帝国及其对中原的征服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事件,它打破了中原与其北疆周邻的惯常关系类型。蒙古创建的游牧帝国形成了一种将草原机动性与复杂技术手段结合起来的蒙古军事机制,整个中国甚至欧亚的大部分地区在其面前都不堪一击。蒙古征服的经验并没有被迅速被遗忘,反而深刻影响了随后汉人与草原游牧力量的关系。明朝受其影响,所采取的边疆政策与其他任何本土王朝都不一样。
明代的游牧力量不是试图重新统治中国的元朝复仇者,更多的是采取外部边界战略的典型的早期游牧力量。但由于选择不满足游牧力量的索求要求,明朝较之其他王朝经历了更久的边疆战争,这也持续性地削弱了明朝的经济和军事力量。

△ 元朝之后的蒙古地区
元朝的垮台并不是民族观念下的汉人反抗外族起义的结果,而是一种反抗衰弱王朝的传统意义上的反叛,它成功地摧毁了蒙古人的统治,而又沿用了一些元朝的机构与政策。朱元璋收编了留在中原的蒙古军队,并鼓励大量外族人同化。甚至明朝很大一部分国家结构,尤其是世袭的、基本上自给自足的基层军事组织脱胎于蒙古模式。
明朝对蒙古地区的北元军队进攻的目的并不是想要兼并这一地区,而是摧毁旧朝的军事力量,并保卫边疆免受蒙古的攻击。明朝在1388年赢得大捷,终结了北元王朝,使其在草原上的权威一去不复返了。

北元的覆灭给草原上非黄金家族部落首领提供了新的机会,在元朝他们被兼并到国家等级制度中,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如今才如释重负。15世纪初,游牧力量划分为彼此争夺的两大对立集团:阿尔泰山地区的西蒙古(卫拉特蒙古)以及蒙古草原中部和南部的东蒙古人。这些首领都不是黄金家族后裔,但最高汗的头衔仍然掌握在黄金家族手中。
为了保护明朝的边疆,永乐帝开始操控部落政治,不时转换部落之间的盟友关系,并攻击那些看起来最可能统一草原的部落。永乐帝的去世标志着明朝对游牧力量之战的终结,他的进取性政策也使王朝陷于困境之中。
△ 卫拉特蒙古与东蒙古
卫特拉蒙古人(瓦剌)虽然取得了草原争霸的胜利,但由于未能与中原建立起利益关系,他们无法建立一个长久的国家,其政治结构在首领死后分崩离析。也先俘虏了明英宗,却无法获得丰厚赎金和贸易利益,这一政治失败让他在草原的威望受到打击,那些对他统治不满的首领利用这次机会消灭了他。也先的死标志着明代游牧力量创建草原国家第一次尝试的终结。

残存的卫特拉人撤回他们在西部的故土,新兴的东蒙古各部落开始渗入明朝边疆进行掠夺,但其本身却一直处于混战,没能统一起来。之前被忽略的黄金家族,在达延汗的统治下再次恢复了地位,其元朝血统使他更容易得到地方部落首领的正式归附,控制了整个漠南地区以及漠北东部。
△ 俺答汗与明朝议和
达延汗的后代迅速分割了领土,形成了一个松散的联合,其中达延汗的孙子俺答汗依靠资历和才干成为联盟名义上的领袖。他最后促成明朝转变政策,为游牧力量提供奉供并开放边市。这种让步来的太晚,以至于草原上无法形成一个集权化的游牧国家。由于每一位小头领都能独立接受明朝的资助,所以他们都反对在单个首领领导下所作的统一努力,这种模式巩固并维持了蒙古地区碎片化的政治结构。

相对汉唐,明朝对游民力量有着更大的戒心,导致其军事开支的增长超出了政府的财政能力。1570年的和议和互市虽然消弭了战火,但其解决边疆问题的决心还是下得太迟了,来自内部叛乱和崛起的东北部落已经形成对明朝统治的真正威胁。
△ 满洲人的崛起
明代大部分时间里,那些与中原关系友好的女真部落被组织为大约二百个小的卫所,这是旧元制度的延续,明朝通过这些组织保持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利用明朝朝贡体系及其军事弱势,分裂的女真部落开始了统一进程并形成了一个边疆国家。
与游牧首领不同,努尔哈赤的权力基础并不仅仅是军事,还包括他的领地内的物产,如珍珠、毛皮、人参以及白银等珍贵资源。其主要创新是在上层组织机构方面,他设立“八旗”作为女真政治军事组织的核心,八旗一旦兼并了部落集团,就取代和废除了家族属性。从一开始,女真各旗就包括了满汉蒙等多种族群,这解释了为何努尔哈赤可以轻易增加新的盟友。

△ 早期的大清国
努尔哈赤在世期间,他的世界观与其说是帝国性的,不如说是地方性的,他还无法将女真部落的利益与女真国家的利益区别开来。而其子皇太极有着帝国统治的视野,他为了集权采取三种政策:移除其他大贝勒;增加汉人官僚机构的数量与权威;降低各旗的独立性。将汉人从满洲人区分开来的二元组织机构也被皇帝用来剥夺部落首领独立的财权,使他们依附于朝廷。
满洲人利用蒙古人之间的分裂,组织起反对察哈尔部的同盟,在瓦解了所有对手后,从东北到甘肃边界沿线的所有蒙古人都被并入八旗体制之中。蒙古的并入为满洲人提供了更强大的军事力量,并使其获得上佳的战略位置,但仍然无法突破明朝在山海关的重点防御。随着明朝的突然灭亡及其边疆防御的随之崩溃,满洲人的机会终于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