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目标与实现的从精神到现实过程(2024-12-25)
之前读过《贪婪的多巴胺》,人将精神世界的幻想变成现实世界中的事物需要多巴胺的奖赏机制与痛苦生成机制来驱使人去行动。比如饱腹带来的多巴胺奖赏与饥饿带来的痛苦体验;比如安全带来的多巴胺奖赏和流浪带来的痛苦体验;社交陪伴带来多巴胺奖赏与孤独带来的痛苦体验;温暖舒适带来的多巴胺奖赏与寒冷彻骨🥶带来的痛苦体验。个人的绝大多数行为的基本逻辑都是由快乐与痛苦这一对属性升维成的复杂系统所构建,就像0与1的二进制构成了复杂的互联网世界。
最近有些感悟,人自身的思想在现实中实现要有奖赏惩罚机制来引导人行为的方向。社会中群体的行为也有类似的机制,最常见的是货币化价值化,能赚钱不能赚钱这一对属性成为社会中的0和1(资本的增殖与资本的不增殖)。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对属性,比如重要与不重要,亲近与不亲近,有用与没用,可替代与不可替代等等,这些相对属性驱使着人的行动与思考。
这种机制的本质是将复杂的系统降维成简单问题,抓住自己需要的主要矛盾,通过主要矛盾来决策与执行,这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是很有用的。按照这样的逻辑,人也可以人为的构建这样一个机制来帮助自己简化思考,辅助执行计划。
有一个感悟,思想可以改变现实,或者说精神毅力克服物质上的条件不足这是可能的,但并不是硬碰硬的死顶着,而是通过现实本身的放大机制与引导机制来影响现实,比如多巴胺和痛苦机制就是人思想可以操作的现实世界放大器与导流管。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