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的学术转型 ——李道新教授讲座笔记
一、什么是数智时代,为什么要学术转型?
- 数智时代的定义与特征
- 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快速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改变世界。
- AI赋能:推动新场景、新应用的创设,开创科学研究的新范式。
- "AI for all":人工智能影响到学术、实践等多个领域。
- 学术转型的必要性
-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需要弥合历史与理论之间的距离。
- 数字加学术的姿态:强调 Learning by doing,行动占比80%,学习占比20%。
- 走向AI,理解AI,保持如海绵般的学习状态。
二、数字人文的核心思想
- 数字人文的本质
- 不仅是数字和人文的简单结合,而是质性的跨越,成为一种创新的方法论。
- 数字技术赋能人文学术,使其展开新议题,发现历史的新维度。
- 数字人文的实践
- 基于大数据和AI驱动的研究方法,例如电影研究。
- 运用交叉学科的视角,整合历史文本,重写和重构电影史。
- 借助OCR识别古籍与民国文本,推动知识平台的搭建。
- 数字人文的启示
- 重新审视人文社科领域中的学术体系与知识体系。
- 推进学术态度的改进,结合社会实际问题,与乡村和城市建设相连。
三、具体实践:数字化电影研究
- 电影学科的瓶颈与突破
面对中国电影史研究中的瓶颈,通过数据和AI寻找突破口。
搭建中国电影知识体系平台,整合多重媒介文本,提供电影计量工具(如Cinemetrics)。
学术平台与团队合作
搭建知识谱系:平台化整合,如CCKS(中国电影知识体系)。
与北大人工智能研究院合作,融合电影研究与计算机视觉、图形处理。
电影学的未来
超越文史哲:争取电影学科的学术高度。
融合技术与艺术:电影最终的目标是与人类意识同构,实现德勒兹的电影哲学。
四、反思与总结
- 学术工作的意义
- 学术是与生命对话的过程,自然结合社会实际,服务于社会需求。
- 培养跨学科视野的学生,用数字人文方法论启发未来学者。
- 数智时代的启发
- 数字人文可以弥合理论与实践、主客观之间的二元对立,成为新范式。
- 构建知识社群:知识的力量不在于个体,而在于社群的协作。
- 总结与展望
- 数字化转型是当代人文学术的必然趋势,兼具创新性、体系性与启发性。
- 我们应当不断学习,身体力行,因数字更人文,为未来电影研究和人文学科开辟新道路。
相关项目与作品
- 代表性项目
- 《郑振秋的数字生命》《史东山年谱》《蔡楚生年谱》《桑弧年谱》。
- CCKS 平台与1905电影网的合作,推动版权支持。
- 重要著作
- 《银幕之海》《电影史三体》《数字人文与中国电影知识体系》。
- 技术工具
- OCR识别:古籍与民国文本的数字化。
- 电影计量学工具:推动数据驱动的电影研究。
五、启发与行动
- 作为教师:育己即育人,立德树人,将自身学术精神传递给学生。
- 倡导跨学科合作:搭建多学科融合的平台,拓展交流渠道。
- 持续追问数智时代的意义,为电影研究和人文学术探索新方向。